体育运动常见损伤急救及其预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运动常见损伤的急救及其预防
运动损伤,顾名思义就是参与体育运动时,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如果你还能够回忆起美国女排名将海曼在比赛场上的猝死、桑兰躺在体操场上的情景,也许对运动损伤就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

运动损伤与一般的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与运动项目、技术特点、身体状况等有着密切关系。

青少年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就更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伤害。

一、体育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1、思想麻痹大意
青少年的神经系统不同于成人,大脑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兴奋过程占优势并容易扩散。

表现为活泼好动,精力充沛。

加上生活缺乏经验,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冒失地进行体育活动,或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往往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准备活动不充分不合理
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这种现象常见于球类比赛。

假期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打打球,踢踢足球,不乏一件乐事。

但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同学在没有做好准备活动的前提下就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此时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较低,对较大的刺激反应迟钝。

这使肌肉、韧带的力量较小,伸展性不够,关节活动的幅度不大,身体协调性差。

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

而且想象中的动作与实际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差距,求大于供,损伤的出现再所难免。

3、运动量过大
当进行长时间的大运动量比赛后,没有进行适当的休息,而是接着再进行剧烈的运动,此时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已经很大地下降。

由于长时间的运动,身体出汗较多,水分丢失很大,汗中散发的累计盐浓度也不少。

失水使运动能力降低,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和Na+、K+等电解质,将导致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肌肉兴奋性增加而发生肌肉痉挛。

同时还会引起低血糖症。

4、身体状态不佳
在睡眠、休息不佳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显著性下降的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或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就有可能发生损伤。

所以运动前一定要对白己的身体情况有所了解。

据称,海曼就是因为比赛而耽误了两次例行的年度体检,最终酿成恶果。

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躁、急于求成等,都可能成为运动损伤的发生的原因。

某些青少年,缺乏锻炼知识和经验,好奇心强。

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参加运动,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5、技术动作不正确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传授技术动作不正确或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不准确,违反了身体结构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易造成损伤。

如:在跳箱及跳山羊练习时,没有掌握踏跳和推手的时机,难以获得一定的腾空高度,导致身体碰在器械上或成“倒栽葱”跌倒;篮球接球时,排球上手传球时,由于手型不对或不会缓冲可能会戳伤手指。

6、违反规则
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在篮球、足球运动中是常见的。

因为一时的玩笑或疏忽而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

2000年
5月,在北京房山某中学组织的一场足球赛中,足球直飞球门,门将张彬扑上前抱住球倒地,但被随后赶到的对方前锋李黎补射的一脚踢中腹部,导致腹部损伤,脾破裂,失血性休克。

经有关部门鉴定,张彬为7级伤残。

7、衣着不当造成损伤
穿着便装运动,既影响准备活动的运动幅度,客观上造成运动不便,也易导致不必要的损伤,穿普通鞋不适合参加运动,除运动的范围幅度较小,普通鞋缺乏减震性,对于地面的反作用力不能充分吸收和缓解,通常会造成踝关节的扭伤。

(二)客观因素
1、运动设施和体育器材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
运动时因场地不平、跑道过硬过滑、沙坑过硬、坑沿过高、坑内有杂物等,也易造成损伤,此类损伤多发生在下肢踝关节上。

2、气候和季节因素
不良的气候条件、雨天、气温过高或过低等均易引起运动损伤,发生损伤的季节多为秋冬季,因为天气变冷,人体肌肉韧带的弹性和运动协调性相对较差,肌肉僵硬、动作失调而致伤。

此外,由于光线不好而影响视力,也易导致损伤发生。

3、与人体某些生理解剖结构薄弱有关
在调查中,踝关节受伤的人数较多。

这是由于外踝比内踝长,同侧三角韧带比外侧三角韧带坚强,因此踝关节的内翻活动较外翻活动大,另外,在背伸的各肌肉中,使踝关节外翻背伸的第三腓骨肌远不如使踝关节内翻背伸的胫前肌坚强,因此使踝关节向内翻的力量大,这些特点就使踝关节容易发生内翻,而造成外侧副韧带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

如果在体育锻炼时,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种的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娱乐和学习,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各项运动都有相应的技术特点,人体各个部位的负荷量也随项目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各运动项目都有它的易受伤部位。

例如篮球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进攻、急停、踏跳和上篮等,都要求膝关节处于半蹲位时做屈伸和扭转的动作。

因此,膝关节负荷量较大,髌骨与股骨关节之间易发生异常的错动、碰击与捻转摩擦,从而发生髌骨劳损。

当你在篮球场上左突右进连过数人准备投蓝的时候,起跳腿突然打软,你可能就得了篮球运动员的常见病——蓝球膝。

那么如何预防在运动中可能发生的损伤呢?
1、保持良好心态
每次运动的量不要太大,防止疲劳的积累。

睡眠要充分,晚上不要过度的熬夜。

练习或比赛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冲动。

否则既影响比赛,也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

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坚持比赛第二,友谊第一的原则。

同学在一起活动既可增强交流,又可互相学习。

在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守比赛规则,不要故意犯规,特别是在球类运动中。

2、做好准备活动
在运动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对运动中容易受伤的部位,要相应再做一些辅助性的活动。

例如打篮球、踢足球之前针对性地活动一下踝关节、膝盖,压压腿等。

冬天进行户外活动时,准备活动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要按循序渐进的
原则进行。

一般应选择靠近围场背风处的场地和阳光充足的地方。

已受伤的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正式比赛或练习时要量力而行。

3、加强自我保护
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应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

例如身体失去平衡时,应立即向前或向后跨出一大步,以防摔倒;当快要跌倒时,要立刻低头、曲肘、团身,以背部着地,顺势做滚翻动作,而不可直臂撑地。

4、传授技术动作要正确,强调学生要注意听、看、想
体育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宗旨,课前认真备课,掌握动作的重点、难点,示范动作要坚持课前预习,保证示范动作的标准性,上课时,做到精讲多练,讲解示范时要让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教师的示范,运用大脑想象自己做出的准确动作,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动作尽可能的规范化。

5、不要在高低不平的场地上进行活动。

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不宜在坚硬的地面上反不要在高低不平的场地上进行活动。

复进行跑、跳练习。

因长时间在坚硬的地面上跑、容易引起过早骨化或骺软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生长发育。

6、进行体育运动时必须穿运动着装
三、常见体育运动损伤的急救
半月板伤:膝关节伸屈过程中如果同时有膝关节的扭转、内外翻动作而最容易受伤。

症状:轻度损伤:伤部疼痛、压痛,局部轻度肿胀,功能无明显障碍,韧带紧张牵拉试验疼痛加重。

韧带部分断裂:伤部疼痛较重、压痛、明显肿胀,活动受限,膝关节不敢伸
直,轻度跛行。

若伴滑膜损伤,可有关节积液或浮髌现象。

韧带完全断裂:伤部剧痛、肿胀、大面积淤斑,跛行,关节不稳感,功能明显障碍或丧失,伤部可触及韧带断裂的凹陷。

半月板伤:受伤时常听到响声。

关节内有积血或积液,走路不稳,可出现交锁现象等。

处理:对轻度损伤者按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

局部可外敷新伤药,先消肿止痛。

肿痛减轻后,伤部按摩、理疗、针灸等,并可进行股四头肌力量练习。

部分断裂者早期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膝关节于微屈位1—2周;内服中、西止痛药物,48小时以后可按摩、理疗,外敷或内服中药,并配合股四头肌力量练习。

对完全断裂者应尽早手术缝合。

半月板伤者的患膝应停止活动,由医生进行抽液、理疗、敷药等办法消肿。

半月板撕裂,应及早进行手术。

手术后积极参加功能锻炼。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由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所造成的,俗称抽筋。

病因:身体受寒冷刺激或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大量丢失,肌肉收缩和舒张失调等是造成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

症状: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关节屈伸功能暂时受限,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缓解后易再发。

处理:肌肉痉挛时,通常可以通过缓缓加力、持续牵引痉挛的肌肉,即可使痉挛的肌肉缓解。

另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如揉捏等。

肌肉痉挛缓解后,不宜继续进行运动,应根据病因进行补充盐水、保暖、放松按摩或牵引等治疗。

预防:健身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主要肌群可进行适当的按摩和拉伸。

冬季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夏季锻炼时,要及时补充盐分。

肌肉拉伤的处理方法
肌肉突然猛烈收缩或被动牵张而引起的肌肉损伤,叫肌肉拉伤。

原因:肌肉训练不足.柔韧性差。

大腿前后肌群力量发展不平衡、肌力弱等易发生拉伤。

症状:肌肉拉伤时,有的伤员可听到响声。

受伤前也可感到肌肉痉挛或酸痛,受伤时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出现肌肉痉挛、僵硬及功能障碍。

处理:轻度拉伤时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或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48小时后开始按摩或针灸理疗。

预防:加强易伤肌肉力量练习,使伸屈肌成比例发展,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踝关节韧带扭伤的处理方法
原因:在外力作用下,关节超过正常范围的活动造成关节韧带损伤。

症状:伤后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处理:伤后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重者外翻固定。

两天后可在关节周围进行按摩。

亦可配合理疗、针灸和药物治疗等。

预防:平时重视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锻炼,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急性腰扭伤的处理方法
形体锻炼中由于负重运动或体位变换时,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滑膜等受到牵扯、扭转,或肌肉骤然收缩,使少数纤维被拉伤,称急性腰扭伤。

原因:运动负荷量过大,超过了脊柱肌肉的负荷能力,肌肉突然强烈收缩致伤。

症状:(1)肌肉轻度扭伤:患处隐痛,随意运动受限。

损伤较重时,疼痛显著,脊柱不能伸直,因肌肉痉挛而引起脊柱生理曲线改变。

(2)腰椎韧带拉伤:受伤时即感到局部突然疼痛,过度前弯腰时疼痛加重,腰伸展时疼痛较轻。

处理:(1)腰部急性损伤后,如果起立、坐下或腰旋转活动困难者,应卧平板床休息2—3天。

(2)按摩和针灸治疗,先用按摩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然后用穴位按摩或针灸,点按或针刺肾俞、扭伤、委中等穴位。

(3)还可用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其他疗法。

如理疗、中西药物治疗、封闭等,均有比较好的疗效。

预防:形体锻炼前要做好热身运动。

加强腰背肌肉力量训练,并重视腰腹肌的协调性练习。

另外还要适当使用保护腰带,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经常进行腰部自我按摩和功能锻炼等。

常见体育受伤具体急救方法及图片展示:
一、休克及现场处理
㈠、•概念:休克是指人体受到强烈的有害因素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症。

其主要机制是由于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的内分泌、•代谢、循环、神经等系统的严重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低血压、脉搏细快、四肢湿冷、呼吸浅促、尿量减少、意识障碍。

㈡、原因和发病原理:
1、损伤性休克:严重损伤→剧痛→神经反射使周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微循环灌注不足→全身各系统、器官缺血缺氧→严重功能障碍→休克。

2、失血性休克:运动损伤→大量出血→血容量下降→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微循环灌注不足→全身各系统、器官缺血缺氧→严重功能障碍→休克。

3、运动→引发心脏病或过度紧张→急性心功能不全→心缩无力→输出量下降→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微循环灌注不足→全身各系统、•器官缺血缺氧→严重功能障碍→休克。

4、其他: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神经性休克等。

㈢、征象:
1、早期(代偿期):体内防御系统兴奋(中枢、交感神经兴奋),血液重新分布,•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不多。

此期表现为烦躁、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加快、血压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尿量减少(〈30ml/小时)。

2、晚期(失代偿期):体内调节能力下降,有效循环血量严重降低,出现休克的典型表现。

•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四肢厥冷、皮肤苍白、•唇紫绀、脉搏细速、呼吸表浅、血压持续下降(SP〈80mmHg)、脉压〈20mmHg、尿量极少、可导致死亡。

㈣、现场急救:
1、安静平卧或头低足高位仰卧,有呼吸困难者采用半卧位,保暖、保持呼吸道畅通,周围环境通风。

2、针刺或点掐急救穴,如人中、百会、涌泉、内关、合谷等。

3、积极消除病因:止血、止痛、骨折固定等。

除颅脑损伤外可给予止痛剂。

4、昏迷者牵出舌头、把头偏向一侧;呼吸、心跳暂停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5、边现场急救、边迅速请医生或上送医院。

二、出血和止血
㈠、•概念:血液从破损的血管流出称之。

成人体内总血
量为体重的1/11,如骤然出血达到总量的1/3,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应及时止血。

㈡、出血分类:
1、根据损伤的血管分为: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喷射状流出,出血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失血,危险性最大。

静脉出血:血色红,流水样流出,危险性较大。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红,血从伤口缓慢渗出,一般能自行凝固,无特殊疾病者基本无危险性,血液系统疾病者除外。

混合性出血:除毛细血管出血外,一般情况下多为混合性出血。

2、根基出血的流向分为:
外出血:•身体外表有伤口,可直接见到血液从伤口流到体外。

出血程度易掌握。

内出血:身体表面无伤口,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流向组织间隙、体腔、管腔,形成血肿或积血。

出血不易发现,容易发展成大出血而导致休
克的发生。

㈢、止血方法:
1、直接压迫止血法:用手或干净物直接压迫出血处止血。

止血效果直接,但容易引起感染。

2、加压包扎止血法:伤口作必要的消毒后,用纱布覆盖、再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如内出血可直接进行加压包扎。

3、加垫曲肢法:用棉垫或柔软的衣物放在关节窝,然后曲肢包扎。

骨折和关节脱位者不用。

4、止血带止血法:用止血带在出血伤口的上部进行捆扎,此法最为彻底,但易
造成肢体缺血性坏死,•常在其他方法无法止住严重出血时使用。

使用时,上肢应每10分钟、下肢每20分钟开放一次。

5、冷敷法:用冰袋外敷有内出血的受伤部位,通常与加压包扎同时使用。

6、患肢抬高法:将出血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10厘米或以上,减低出血速度。

此法只用作辅助止血。

7、间接指压止血法:用手指把身体浅部的动脉压在相应的骨面上,可暂时止住该动脉供血部位的出血。

出血部位按压部位动脉名称压迫方向
额颞部出血耳屏前方颞浅动脉压向颞骨
面部出血下颌角前约1.5cm 面动脉压向下颌骨
肩部、上臂出血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外缘锁骨下动脉向下、后正压向第一肋骨
前臂出血肱二头肌内缘中点肱动脉压向肱骨
手指出血第一指骨根部两侧指动脉对压第一指骨
大小腿出血腹股沟中点股动脉双拇指、掌根或
拳压向耻骨
足背出血足背横纹中点胫前动脉压向距骨
足底出血内踝与跟骨之间胫后动脉压向跟骨
三、绷带包扎法
1、作用:保护伤口,压迫止血,支持伤肢,固定敷料或
夹板。

2、注意事项:
⑴、包扎时伤员体位要舒适,尽可能不移动伤员体位。

⑵、包扎动作熟练,不碰伤处。

⑶、•松紧合适,过松无包扎作用,过紧血液循环受阻,包扎时应露出肢端以观察血液循环情况(肢端苍白、发凉、疼痛、麻木均为过紧表现。

⑷、结不应打在患处。

3、卷带包扎法(具体方法视教):
⑴、环形包扎法:主要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踝上粗细均匀处。

⑵、螺旋形包扎法:主要用于上臂、大腿下段和手指等粗细相差不多的部位。

⑶、转折包扎法:主要用于前臂、大腿和小腿中上等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

⑷、“8”字形包扎法:分为两种,一用于肘和膝关节,另
一种用于踝关节。

4、三角巾悬臂带法(具体方法视教)
大悬臂带--用于肘关节及肘以下损伤的固定。

小悬臂带--用于肱骨、肩和锁骨损伤的固定。

四、关节脱位及临时急救
1、概念:关节面失去正常的联系称之。

关节面部分错位称为半脱位;关节面完全脱离原来位置称为全脱位。

•关节脱位常伴有关节囊撕裂、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者还可伤及神经或造成骨折。

2、原因:运动中发生脱位多为间接暴力造成,也可由直接暴力造成。

3、征象:
⑴、受伤关节疼痛、压痛和肿胀。

⑵、关节功能完全丧失,弹性固定。

⑶、畸形,与对侧肢体不对称。

肩关节前脱位常见“方肩”畸形;肘关节脱位常见“肘后三角”正常关系丧失。

⑷、X线检查,可明确脱位情况及有无骨折存在。

4、临时急救:无整复技术时不作现场复位,应立即用夹板和绷带在脱位所形成的姿势下固定伤肢,保持伤员安静,尽快上送医院处理。

如有出血和休克,应先止血和抗休克。

肩、肘关节脱位的现场固定见视教(P295)。

五、骨折及临时固定
1、概念:骨的完整性或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的损伤称为
骨折。

2、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后局部皮肤是否完整分为: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骨折附件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

•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

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骨折后形成两个或以上骨段。

如横骨折、斜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骨骺分离。

3、原因:
⑴、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⑵、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远离暴力作用的部位。

暴力通
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⑶、强烈的肌肉收缩:肌肉突然猛烈收缩,可拉断肌肉附
着处的骨质。

⑷、•应力性骨折: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牵拉,可集中在骨膜的某一点上发生骨折。

如第2、3跖骨及腓骨下1/3的疲劳性骨折。

⑸、病理性骨折:由于骨的病理性改变,遭受轻微外力即而引起的骨折。

4、征象:
⑴、疼痛,严重时可引起休克。

⑵、肿胀和皮下淤血。

⑶、功能丧失。

⑷、畸形,可见成角、旋转、变短等畸形。

⑸、压痛和震痛(纵向扣击痛和胸廓挤压痛)。

⑹、假关节活动和骨擦音。

⑺、X线检查,可确诊骨折情况
⑻、如骨折合并神经、血管、内脏损伤,可发现相应的征象。

5、骨折的临时固定
⑴、概念:骨折时用夹板、绷带把伤肢固定和包扎起来,
使伤肢不再活动称之。

⑵、目的: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避免断端损伤周围血管、
神经和其他组织,减轻伤员疼痛,同时便于运送伤员。

⑶、固定的原则和方法:
①、•固定前不要无故移动伤肢,为暴露伤处可剪开衣物,大腿、小腿和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

②、如有出血或休克者,应先止血和抗休克。

③、•夹板与肢体间应放垫衬物,空隙应填紧,夹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上下关节。

④、露出伤口的骨片不要放回伤口,也不可随意去除。

⑤、固定时应先固定骨折部上下,再固定上下关节。

⑥、•固定时松紧合适,应露出肢端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过紧应重新固定。

⑦、固定后伤肢要保暖。

⑷、各部位骨折固定方法见视教(P297-300)。

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㈠、概述: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很差,如完全缺氧达到
10分钟,人体重要器官在组织学上的死亡将不可逆转。


因此,在运动中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意外事件时,•应在现场立即进行人工呼
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用人工的方式来维持体内的血气交换和血循环,•以此维持体内最基本的血氧供应,为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恢复创造条件。

㈡、现场判断呼吸和心跳骤停的征象:
1、突然昏迷不醒。

2、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5、面色死灰。

如以上征象同时有2个或以上出现,即可诊断为呼吸、心跳骤停。

㈢、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1、伤员仰卧,头尽量后仰,松开衣物,清除口腔异物,牵出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

2、术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另一手轻压环状软骨,深吸一口气后用力吹入伤者口中,频率为16-18次/分钟。

3、每次吹气有效的体征是吹气时可见到胸廓稍微扩张,坚持进行,不轻易放弃。

㈣、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伤员仰卧于硬板上。

2、猛击伤员心前区两次,如无效,按以下步骤进行。

3、术者一掌根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另一掌根压在
前一手背,肘关节伸直。

4、用冲击性力快速下压(胸骨下陷3-4厘米)后立即抬手复位。

频率为80-100次/分钟。

5、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如一人施术,吹气和按压的比例为2:15;如两人施术,比例为1:4。

6、每次按压有效的指征是按压的同时可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㈤、抢救有效的指征:
1、摸到颈或股动脉搏动。

2、测得血压在60mmHg或以上。

3、唇、甲床转为红润。

4、瞳孔缩小。

5、自主心跳、呼吸恢复。

㈥、注意事项:
1、进行心肺复苏时,沉着、冷静、迅速。

2、一经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中断,直至伤员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确定死亡为止,运送途中不能停止。

3、在抢救的同时,应派人迅速请医生来处理或及时上送医院。

㈦、真死征象:
1、•呼吸停止;
2、心跳停止;
3、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
4、角膜反射消失。

•若出现1-2个征象并非真死,如四个征象同时出现,再用手捏眼球,如瞳孔变成椭圆形,即为真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