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溶 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5、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6、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几章学习中用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节溶液的形成 [板书] 第1节溶液的形成[活动天地3-1]在50毫升水加入少量食盐,用力震荡后观察。

[讨论] 得到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因为它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讲授]因为分散得很均匀,盐水中各部分的咸度是一样的我们说它具有均一性;
[讨论]将物质静止一段时间,再观察。

现象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物质有什么特性?
[讲授]静止一会儿,烧杯中的混合物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温度不变,水分也不蒸发,那么不论放置多久食盐也不会分离出来,说明很稳定,具有稳定性;食盐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请你给溶液下个定义
[讨论、订正、板书]
[板书] 一、溶解的过程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讲述]溶液概念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二是混合物。

在农村,科技人员要用16%的食盐水选种,现配置了一大缸,为了谨慎起见,检验员要检查一下食盐水的质量分数是不是16%,请问他是否需要将这一大缸食盐水都检验?应该怎样做?(取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什么取一部分就可以了?(因为溶液有均一性。


[检测]判断正误
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

2.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是不是溶液?不是,因为水不是混合物。

[讲述]因为溶液是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我们一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液就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组成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液溶剂:一般是液体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讨论]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那么溶液有那些用途呢?同学们能否举几个生活中应用溶液的例子?
投影板书:3、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2)不指名溶剂的溶液是水溶液。

如氯化钠溶液。

(3)除水以外的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

练习(投影)
[在线测试]投影
1、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蔗糖
C.食盐
D. 砂子
2、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①氢氧化钠溶液②碘酒③5克水和95克酒精配成的溶液
④10克植物油和80克汽油配成的溶液
3、常温下的一瓶氯化钠溶液各部分密度是否相同?
4、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被溶
解的物质叫做。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

5、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糖水溶质溶剂马厂特曲溶质溶剂。

6、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
7、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其原因是洗涤剂有()
A氧化作用 B乳化作用 C催化剂作用
投影:探究实验(一)
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从实验台上的试剂中找出来,观察讨论)
(1)白酒溶质溶剂。

(2)碘酒(固体碘溶解在酒精里)溶质溶剂。

(3)雪碧溶质(主要)溶剂。

2.沉清的石灰水中溶质是溶剂是溶剂
2、(讨论)50克酒精溶解在100克水中,得到溶液质量 150克,若是50毫升酒精溶解在100毫升
水中,得到溶液的体积为 150毫升。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1、实验探究3-1p59页
2、投影
物质溶解时的能量的变化
1、三只试管中分别加入¼试管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

2、每个试管中分别加入一药匙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振荡溶解后,分别测出温度。

[提问]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
[演示实验]将NaCl、NH4NO3、NaOH分别溶于水,测定反应前后的液体温度变化情况。

[讲授]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要吸收热量;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与水分子结合,生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要放出热量。

如果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就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例如NaOH溶于水,反之就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例如:NH4NO3溶于水。

投影并板书:
物质溶解的过程
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吸热
2、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水合过程------放热
乳化现象
[讲授]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得到乳状混浊的液体,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成上下两层。

再加入洗涤剂之后,形成的乳浊液可以比较稳定的存在,液体不再分为两层。

洗涤剂的这种乳化功能可以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因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洗涤剂洗掉。

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概念:(略)
2、组成:溶质和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用来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4、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①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②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③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5、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食盐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
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
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
二、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①乳浊液:(略)
②乳化现象:(略)
巩固练习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
B.牛奶
C.碘酒
D.汽水
2.组成溶液的溶质是()。

A.只能是固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气体
D.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一杯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是()。

A.不相同的
B.上面与下面不相同
C.相同的
D.以上都不可能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均一、稳定的物质都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剂 D.一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就形成了溶液
5、下列物质不属于
...溶液的是()
A.生理盐水 B.“雪碧”汽水 C.碘酒 D.冰、水混合物
6、在溶液中,溶质存在的形式为( )。

A.小颗粒
B.小液滴
C.单个分子或离子
D.三种情况都有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溶剂只溶解一种溶质
酒精和10mL水混合可得15mL酒精的水溶液
C.洁净的空气是溶液,其中氮气是溶剂
D.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将糖水和盐水混合在一起,既有盐又有糖,就不是溶液了
8、如右图所示,若向小试管中分别加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形管中的b液面升高了,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固体 B.氯化钠固体 C.硝酸铵晶体 D. 蔗糖
第二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不同。

二、教学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浓”、“稀”和溶液是否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溶液跟一般混合物有何不同,溶液的特征是什么?
[引入新课]
一般混合物里各部分的量没有固定,但大多数物质溶解于水中,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量的。

例如,一杯水里是不能无限量的溶解蔗糖的,今天就学习物质溶解时的量的问题。

投影并板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活动天地3-3 观察硝酸钾能否一定量的水中无限溶解
实验过程:
1、在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克硝酸钾,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
2、在上述溶液中再加入5克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结论: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通常指水),某物质不能结论无限制的溶解。

分析:开始溶液里能不断溶解硝酸钾或食盐(这时称为硝酸钾或食盐的不饱和溶液),但是当硝酸钾或食盐溶解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溶了(称为硝酸钾或食盐的饱和溶液)。

通过实验说明,在一定温度下,食盐和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

给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给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少量水,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水振荡,直到氯化钠晶体完全溶解。

[思考]两个实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并得到初步结论:增加溶剂量或升高温度时,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溶液才有确定的意义。

让学生找到书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并且把关键地方画上标记(“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还能再溶解”“不能再溶解”是关键)
投影并、[板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在,在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在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①升温②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降温②减少溶液③加溶质
[讲解]它们之间容易通过上述途径互相转化
3.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浓溶液与稀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讲解]在平常常用浓、稀来表明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以NaCl溶液为例:一杯溶液含NaCl多,就浓,含NaCl少,就稀,不管其是否饱和,有人说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吗?
在各盛有10ml水的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2gNaCl和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讲解]通过实验现象可看到,高温下,2g食盐完全溶解在10ml水中,得到均一、透明的溶液。

此溶液虽然是不饱和溶液,但由于含溶质较多,它是浓溶液。

在另一支试管内,0.1g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被充分振荡并静置后,有白色固体沉淀到试管底部。

这时试管内上层澄清的液体是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此溶液里所含的溶质很少,它是稀溶液。

这个实验说明了,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当然,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本节小结]
[巩固练习]
1、 20度时,将33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食盐全部溶解,此时溶液质量为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又恰好全部溶解,则溶质为克,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为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溶液的质量是克。

2、指出下列各题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
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的瓶底,一定有这种物质的固体;
3).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将其中的溶剂倒出一些;
4).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溶液,下列措施达不到目的的是:
1)降低溶液温度; 2)加入溶质硝酸钾;
3)升高溶液的温度; 4)蒸发溶液中的溶剂
4.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很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5.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液质量增大;
C.固体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加.
课堂作业
1.饱和溶液是指()
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B.浓度较大的溶液 C.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的溶液
2.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浓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3.怎样判断某一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看是否有溶质析出
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看是否有溶质析出
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不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4.下列各操作中,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对该溶液进行降温 B.对该溶液进行升温
C.继续向不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 D.向该溶液中加入比其浓的溶液
5.室温下,向200g硝酸钾溶液中假如20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2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溶液一定比稀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B.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后,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C.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D.在一定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总要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7、由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由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作业:1、64页
2、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