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城市新旧结合部整治的有机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城市新旧结合部整治的有机更新
【摘要】本文针对今年来国内新城扩张显现的一系列新旧城市矛盾的问题,重点调查了快速发展城市的新旧结合部边缘的较为混乱,拥挤的现状。
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正在全面开展的新老区域结合部的城市改造中的实列——娄葑镇东港新村整治规划的全面分析,为发展中城市的新旧结合部的有机更新提供了现实的研究的素材与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发展中城市;新旧结合部;有机更新
苏州作为长三角中的主要城市,是一座有着2520年历史记载的古城。
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使其成为长三角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苏州的城市扩张也在所难免。
从上世纪90年代苏州就开始建设新区、工业园区,其中根据规划纲要,在工业园区建设未来的苏州新城,苏州城市重心将进一步东移接轨上海。
工业园区正是这种接轨的纽带,是苏州东部的“门户”。
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速度与原有老城区的相对稳定状态必然产生部分城市建设上的“脱节”,产生一种“新旧结合部”,类似我国城市大发展浪潮中大量产生的“城乡结合部”,这里往往是靓丽的“都心”部边缘的较为混乱,拥挤的部位,近来对这些“新旧结合部”的居住环境与绿化交通系统的整治被提上了日程,园区开始了对这些新旧结合部的有机更新。
1. 东港新村现状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东港新村整治规划也是这次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娄葑镇东港新村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西侧,始建于80年代,有房屋196幢,小学、幼儿园、菜场、店面等建筑。
东港新村是工业园区最早期的居民小区之一,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最初发展的定位不高,造成了其整个小区环境、建筑造型与配套设施过早的落后与园区的整体水平,主要表现在:(1)房屋破损与立面风格老旧;(2)道路受损且宽度不足;(3)机动与非机动车的停车面积均缺乏;(4)绿化缺损;(5)居民活动场地不足;(6)配套公建不足;(7)小区出入口破损。
2. 东港新村主要改造内容
由于东港新村的修建时间较早,基础及配套实施不完善,此次规划整治将东港新村定位为一般小区,以维持新村的整体格局为主并立足现实情况,考虑居民的实际需要,从居民利益出发为原则,在现有基础上,适当调整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小区环境、理顺交通体系。
通过拆除―整治―功能调整―新建等手段达到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安全文明的居住新面貌。
图13. 东港新村整治规划中有机更新的启示
3.1 公建整治——保留分散状态的“区域记忆”。
(1)城市,是经济和文化双重发展的结果。
城市面貌的形成依赖于历史的积淀。
工业园区发展十年来从无到有,除了强制性的规划措施在起到主要作用之外,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对其生活环境的自发改造,同样是改变这里环境设施存在状态的重要原因。
(2)同有着千年历史的老城不同,东港新村的居民们可能缺乏一些有历史沉积的“城市记忆”,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特色的“区域记忆”。
东港是外来打工者聚居的地方,这里不像整个园区的其他地方有着相对比较好的配套设施,由于以前的定位不高,所以并没有集中的“邻里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由于生活便捷的需要逐渐的形成的诸如小市场、菜场、小超市等相度比较零散混杂的公共服务体系有着自己的活力,这是这里的人们特有的“区域记忆”。
图2
图3(3)奥斯曼也曾经说过“城市中最为混乱的角落就是其活力的所在。
”所以他在大刀阔斧的整治巴黎市中心旧区时还是严格的控制了建筑的高度、建材等,用以保留“城市的记忆”。
因此在东港新村这个片区改造的时候,同样也应该重视这里生活的人们的“区域记忆”,在公建整治时我们发现,要把这些零散的公建集中设置一方面会使得人们原有的方便生活较大程度的改变,另一方面结合周边的实际情况,由于小区用地比较匮乏,公建用地总缺口达到7000平方米,根本无法实现大量的加建。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次整治中对东港新村的公建位置并没有作大的调整和集中处理,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整修和丰富其内容,既充分的保留了人们的“区域记忆”,使其原有的便利生活方式可以得以延续,又进一步丰富更新了其内容,修缮了建筑和设施,实施方便,经济节约(图1)。
3.2 环境整治——保护与变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环境保护与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有限性”与“无限性”的问题的提出,怎样使原本有限的资源变得无限可用,还涉及到一个可变通的问题。
,在东港新村这样一个绿化率比较固定的老小区,怎样使得其环境系统变得更高效,更可持续是整治的重点。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加大环境绿化的面积入手,而应该从改变绿地的性质,增加它的利用率入手。
利用率高的东西会引起人的保护意识,这样也同样会使得其环境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因此在这次规划整治中加强和突出了环境体系的节点设计,将原有的绿地用节点串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同时也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
其重点营造的入口和中心景观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大的丰富了功能内容,及活动健身、观景娱乐、公共集会等功能为一体。
(图2)并配以绿化组团、拆除破旧的围墙使得人们在使用公共场所的同时视线上保持开敞,形成小区自己的景观的轴线。
由于环境节点的功能的丰富,使其具有很大程度的变通性,利用率提高,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运用,与周边的组团和线性绿化一起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图3)。
图43.3 建筑立面整治——保留城市的印迹。
(1)2520年的岁月积淀,使得苏州古城里的古典园林、古城墙、古河道、古街巷、古塔、古桥、古建筑群星罗棋布,整个古城的风貌与工业园区的现代化风格大相迳庭。
但是东港新村正处于这新老两个部分的“分界线”处,对其建筑风格的处理不能过于简单化。
(2)同样由于从前的定位,东港新村旧有的面貌过于单调和陈旧。
建筑外表面也比较脏乱,因此外立面的改造整治也是重要的一项。
鉴于东港新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他的建筑风格上级要体现一定的园区建筑的“简洁、现代”,也应该呼应一下老城区的“古朴、清新”,这些都是“城市印迹”的体现,也是对其建筑立面进行整治的依据。
因此在这次的规划整治中,对东港新村的建筑立面改造提出了许多方案,但是大前提都是运用清新淡雅的外墙涂料对外墙体进行粉刷,使其整体统一、亮丽而富于变化、具有现代气息。
并且实行平改坡工程,对原有的已有渗漏现象的平屋顶统一改造,加盖典雅的坡屋顶,一方面解决原有的屋面渗漏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城区“粉墙黛瓦”的城市整体风格作一个形式上的呼应。
整个立面整治从保留“城市印迹”的思路出发,使得改造后的建筑立面整体风格在新旧两区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图4)
(3)东港新村的规划整治工程只是苏州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老城”的很小一部分自我修复,怎样处理这些“新旧结合部”,使其不断的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有机的更新发展,是一个才刚刚起步的课题。
“我们试图理解某一事件在它发生的时代里意味着什么,同时也要理解这件事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什么意义”。
这正是前几年兴盛于美国理论界的新历史主义思潮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