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概论【84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修复
骨折固定 重要软组织的修复 创口引流
闭合创口
直接缝合 减张缝合或植皮术 延长闭合创口 皮瓣移植
术后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八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 畸形愈合的处理
骨延迟愈合: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所用的时 间,断端仍未出现骨连接。
X线片显示:骨折端骨痂少,轻度脱 钙,骨折线仍清晰,但无骨硬化表现
4.0kpa有手术指征
7.治疗
① 非手术治疗
a. 抬高患肢 b. 制动 c. 脱水(甘露醇)
② 手术治疗
根据有以下体征者应行减压术 a. 肢体明显肿胀与疼痛 b. 骨筋膜室张力大,压痛剧烈 c. 被动牵拉痛阳性 d. 测压大于4.0kpa
• 关节僵直(最常见)
晚 • 损伤性骨化
• 创伤性关节炎
期 • 缺血性骨坏死、肌挛缩
BO新概念
Palmar(1999)指出:“骨折的治疗必须着重于寻 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特别是对 于严重粉碎的骨干骨折。过分追求骨折解剖学的重 建,其结果往往是既不能获得足以传到载荷的固定, 而且使原已损伤的组织血运遭到进一步破坏。” 不可错认为AO已被BO取代
功能锻炼
早期(1-2周) 肌肉收缩为主 中期(3-4周)锻炼肌肉 较多关节活动 后期(4-8周)全面锻炼 但不负重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扣击痛 局部无反常活动 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向前平举 1kg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 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 年龄 ➢ 健康状况
局部因素
➢ 骨折类型和数量 ➢ 骨折部位的血供 ➢ 软组织损伤程度 ➢ 软组织嵌入 ➢ 感染
治疗方法的影响
不合理的治疗会不利于骨折愈合
胫骨的血供
六 治疗
(一)急救 ( 现场)
目的 抢救生命 减少痛苦
防止再损伤再污染 安全转移
措施 1 抢救休克 注意生命体征
2 包扎伤口 加压包扎或止血带止血;减少污染 3 妥善固定 就地取材 4 迅速转运 注意搬运
➢肌肉肌腱 ➢邻近器官
骨筋膜室综合征
皮肤损伤
和骨折是同一伤因造成:自外向内的开放骨 折,皮肤脱套伤 更多是由于移位的骨折端:自内向外
➢明显的:不能只看伤口大小 ➢潜在的:不能只看当时
对表现不明显的,潜在的皮肤挫伤务必特别警惕
血管损伤
动脉受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动脉挫伤:血栓形成 动脉断裂
脊髓 周围神经
间接暴力
病理性骨折
有疾病的骨骼(如骨髓炎、骨肿瘤等),遭受 轻微外力即断裂
二 分类
(一)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
闭合性 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
由外向内 由内向外
(二)骨折程度和形态
• 不全骨折 骨的连续性部分中断 移位及畸形不明显
➢ 裂缝骨折 ➢ 青枝骨折(多见儿童)
完全骨折 连续性完全中断
充分的清创
充分清创是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关键 清创时间:越早越好,6-8小时内清创,绝大多数创口可良好愈合,12小
时以上,清创伤口感染率明显增加,24小时以上原则上不能I期闭合
清创要点
➢ 清洗创面 ➢ 切除到缘皮肤1~2mm,切除失活的皮下组织,筋膜及肌肉,尽量保留肌腱及神
经、血管等。 ➢ 关节囊、关节韧带应尽可能保留,如污染十分严重,亦应切除。 ➢ 尽可能保留外骨膜 ➢ 尽可能保证骨的完整性 ➢ 再次清创
(三)骨板形成塑型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增粗,致密 坏死骨清除 原始骨痂被板层骨替代,形成坚强的骨性连
接 8-12周
骨折愈合过程全部结束:成人2-4年 , 儿童2年
骨折愈合过程
临床上骨折愈合多为上述过程,即二期愈合 牢固内固定下的管状骨会发生一期愈合
特点:① X线片上无骨痂 ② 骨折端内间隙极小 ③ 通过哈佛系统重建直接发生连接
前臂重力使向前成角
置于托马斯架上的股骨干骨折,有无托垫的区别
三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各
休克 骨盆骨折、
部
位
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
骨
折,出血量可达
折
2000ml以上。严重
失 血
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
量
重要脏器损伤时亦可
导致休克
发热 一般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时,血肿吸 收可出现低热,但不超过38℃。
开放性骨折,出现高热,应考虑感染可能
(二)局部表现
特殊体征 畸形 异常活动 骨摩擦感
裂缝骨折和嵌插骨折,可不出现上述体征
一般体征 局部疼痛 肿胀 功能障碍
活动受限 不能负重
Colles骨折 银叉样畸形
股骨颈骨折伤肢的典型外旋畸形
诊断
病史 体检 X线
四 骨折并发症
• 休克
• 脂肪栓塞综合征
早 • 周围组织损伤
期
➢皮肤 ➢血管 ➢神经
整复的位置。但手术是创伤,骨膜剥离,髓腔的扩大,钻孔等破坏骨 本身血运,影响愈合。因此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固定
维持已经整复的为止 保障正常愈合过程 为早期肌肉关节活动提供条件 镇痛、接触肌肉痉挛,防止骨折再移位
内固定: 钢丝 纲针 髓内钉 钢板螺钉 外固定: 小夹板 石膏 牵引 外固定器
小夹板和石膏固定
颌枕带牵引
颅骨牵引
悬吊皮牵引
Russel牵引
Thomas及 Pearson牵引架
外固定器
钢
髓
板
内
螺
钉
钉
内固定
石膏固定
优点
➢ 可塑型 ➢ 固定可靠 ➢ 维持时间长
缺点
➢ 无弹性,不能调节松紧 ➢ 固定范围大,可引起关节僵硬
注意事项
➢ 操作时应注意以手掌作支撑,不可用手指顶压石膏 ➢ 石膏固定后应注意观察远端皮肤,甲床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感觉 ➢ 肿胀消退后易出现石膏松动,应注意及时更换
骨 折 概 论
骨 折(fracture)
定义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
一、病因
外伤性和病理性
外伤性骨折
•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 • 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杠、旋转和肌收缩使
肢体远处发生骨折 • 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伤力集
中在骨骼的 某一点
直接暴力
间接暴力
肌肉拉力
直接暴力
肱三头肌加重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移位 小腿后外侧肌群加重胫腓骨向内侧成角移位
骨折 在三 角肌 止点 以上
肱骨干骨折移位情况
骨折 在三 角肌 止点 以下
肌肉造成骨折移位的作用是经常的、主要的,但在特定条件 下,反而有助于骨折复位或维持复位后的位置
股骨髁上骨折
牵引下,股O在临床实践取得很大成功,尤其对于复杂骨折 但也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缺点和问题:某些骨干骨折即 使达到了“坚强固定”,但实际上不仅无法早期使 用,甚至连早期功能锻炼都需慎重 由此AO学派由强调生物力学固定的观点,逐渐演变 为以生物学为主的观点,即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生理的、合理的接骨术
➢ 横行骨折 ➢ 斜形骨折 ➢ 螺旋形骨折 ➢ 粉碎性骨折 ➢ 嵌插骨折(多见于干骺端骨折) ➢ 压缩性骨折(多见于松质骨,如椎骨和跟骨)
裂缝骨折
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
椎体压缩骨折
(三)骨折端稳定程度
• 稳定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移位者 如:不完全骨折、横形、压缩性、嵌插骨折
不稳定骨折 骨折端容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者 如:斜形 螺旋形 粉碎性
(二)原 则
复位
固定 功能锻炼
复位
利于愈合 为早期功能锻炼提供基础 并发症减少
不需要复位的骨折
骨折无移位 只存在轻度移位 骨折嵌入有限度的畸形位置
复位
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与功能复位 复位方法 :手法,牵引,手术
➢ 手法 多数可由手法复位;争取一次复位; 不要刻意追求解剖复位 ➢ 牵引 既是复位手段,又是维持复位的一种措施 ➢ 手术 可以获得准确复位,可以依靠内(外)固定较牢固地维持已经
神经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
定义:骨筋膜室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导致室内肌肉,神经 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
1 病因
➢ 肢体挤压伤 ➢ 肢体血管损伤 ➢ 肢体骨折内出血 ➢ 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
2 好发部位: 前臂、小腿、手部
4、病理改变
① 肌肉完全性缺血4小时发生不可逆坏死 ② 神经完全性缺血30分钟可出现功能障碍,
• 褥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炎等
五 骨折愈合过程
(一)血肿炎症机化期
伤后6-8小时,血肿凝固 骨折处发生无菌性炎症反 应,局部毛细血管增生,炎性 细胞浸润 血肿机化形成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合成 胶原纤维,使骨折两端发生纤 维联结(骨折后2周完成) 骨外膜的成骨细胞伤后不久 即活跃,于骨折后一周,形成 骨样组织,并延伸增厚。骨内 膜稍晚也发生同样改变
缺血6小时后恢复血供可部分恢复功能, 缺血12~24小时神经功能永久性丧失
5、临床表现
症状 疼痛、活动障碍、麻木 体征
a. 肿胀、 压痛 b 肌肉被动牵拉痛 c 末端苍白、无脉或动脉活动减弱 d 感觉障碍
6、诊断
a. 外伤史 b. 局部肿胀明显、压力增高、压痛明显 c. 肌肉活动障碍 d. 肌肉被动牵拉痛 e. 神经功能障碍 f. 测压大于1.5kpa为压力增高,大于
合并广泛软组织挫灭伤的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 感染性骨折
AO到BO
70年代以来,由瑞士Muller等人倡导组成的AO学 派,在骨折治疗的观点、理论、原则、方法、器械等 各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体系 强调生物力学的坚强固定,加压作用是其核心
➢ 依靠折块间加压和骨折端之间所恢复的稳定,达到坚强固定 ➢ 骨干骨折在钢板的坚强固定下,往往出现一期愈合
骨折段移位
大多数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常见有以下 五种;可几种同时存在
不同移位的影响因素
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 肌肉牵拉 骨折远侧段肢体重量的牵拉 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
肌肉牵拉
肌肉以骨骼为附着点,依靠其支柱杠杆作用来活动关节。骨 折后,反而使骨折端发生移位
骨折不愈合: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所用时 间,经延长治疗时间后仍达不到骨性愈合
X线片示:骨折线清晰,断端比大硬 化或出现骨萎缩。局部仍有反常活动称骨 折不愈合 或骨不连接
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在非功能位上愈合称畸形愈合
总结
定义及病因 分类 临床表现及诊断 并发症 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治疗
(二)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内、外膜增生,成骨细 胞活跃,使骨样组织逐渐 骨化(膜内成骨),形成 内、外骨痂
断端间和髓腔内的纤维组 织转化为软骨组织;成骨 细胞侵入,软骨基质钙化 (软骨内成骨),形成环 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
上述两类骨痂相连,成为 桥梁骨痂,标志原始骨痂 形成
骨痂经4-8周不断钙化, 达到足够强度,骨折临床 愈合
积极功能锻炼
七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一、开放性骨折分度
Ⅰ度:骨折端由内向外刺破皮肤,软组织 损伤轻,污染轻微
Ⅱ度:皮肤割裂或压碎,软组织中段损伤, 中度污染
Ⅲ度:软组织严重性裂伤,损伤严重,常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二、开放性骨折处理原则
充分的清创 有效的稳定骨折端 闭合伤口消灭创面 合理使用抗生素
内固定手术适应症
有利于骨折愈合: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 有利于简化治疗:同一肢体多发骨折 有利于合并的血管神经损伤和皮肤缺损的修复 有利于减少后遗症发生的机会:关节内骨折 有利于不适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尤
其是高龄患者 经保守治疗(手法、牵引)不能获得功能复位者
骨外固定的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