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可园景观设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可园景观设计分析(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东莞可园景观设计分析
作者:陈国纯
学号:0101
学校:华南农业大学
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08级建筑(1)班
指导老师:舒畅
完成时间:2011年6月
摘要:东莞可园是岭南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可园充分体现了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风格,对于研究岭南造园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步入园中,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无不让人惊叹。
关键词:东莞可园,造园艺术,植物配置,水体造景
一、背景概述
我国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其中私家园林主要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崛起了一个融国内各地私家园林风格而又自成特色的园林派别——岭南私家园林。
岭南私家园林的主人多是外地辞官回乡之士或南迁的文人志士。
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较高,同时随着各地文化的广泛交流,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吸收了当时我国传统造园的一系列优点,充分利用岭南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东莞可园作为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与
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被前人赞为“可羡人间
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可园始建于清朝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咸丰八年
(公元1858年)全部完工,是当时已经罢
官回乡的张敬修养老的居所。
张敬修混迹
官场多年而沾染上的士人特质,对琴、
棋、书、画、金石的无所不精,以及其幕
僚居巢和居廉是岭南画派的祖师,都对可园的设计和建造发挥了极大的影响。
二、可园特点
(一)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
可园初建成时占地面积不大,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似乎不具备相提并论的资格。
然而,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可园以其有限的空间融入了多种造园手法,精巧别致,呈现了岭南地区独具魅力的园林艺术,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左回右折,互相沟通,通过式样不同的大小门及游廊、走道连成一体,设计精巧,布置新奇。
一系列的亭台楼阁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等,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
关于可园的名字,有着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中却有一点相同,就是这个庭院“可堪游赏”。
(二)四通八达
步入庭院,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整
体布局看似错综复杂,不成章法;其实不
然,由于造园师的匠心独运,桥廊堤栏不
仅设计精巧,作为景观小品点缀全园,更
是如同纽带般将亭台楼阁轩榭堂馆连成一
体,同时又能引导人流,使游园者身在园中,沿着桥廊堤栏便可游遍全园,不用担心稍不留神而迷失其中。
据统计,可园共有130多处式样不同的门和108条经过精心设计的柱栋。
(三)雅意文风
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诗画于园林艺术之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之一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可园无不重视意境的涵韵和诗画的情趣。
园主人张敬修虽然身为武人,但由于混迹官场多年,难免沾染上当时文人特有的习气,对琴、棋、书、画、金石造诣颇深。
所以,整个庭园虽偏于武略,却也局部雅意文风极浓。
步入可园,展现眼前的是远近闻名的环碧廊,其开端设在“擘红小榭”之中。
“擘红”是剥荔枝的意思,擘红小榭就是主人邀请文人雅士品尝荔枝的地方。
双清室是可园的一大胜景,是园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月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
“双清”后有一处主人闲暇时赏花的地方,故名“问花小院”。
步出“问花小院”,便是“壶中月”,这里无任何建筑,视野广阔,是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
擘红小榭、双清、问花小院和壶中月,如此诗意浓浓清新雅致的名字不禁使人顿觉置身于文人骚客间,心旷神怡。
三、从植物配置看可园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植物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的风景画面之中。
我国古典私家园林中,虽然植物的比重并不大,但却又是不可或缺的。
有了植物,园林似乎才有了生气;否则,园中只有山、水、建筑,不免给人冰冷无趣、难以亲近之感。
对于植物在造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古人早已熟知,“山借树而依,树借山而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先树之光辉”。
(一)植物选择
1.因地制宜。
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长习性不一,选择哪种或哪几种植物作为造园元素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而定。
可园在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了在当地生长状况良好,并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花木。
园中植物大致如下(不全):
灌木类:金叶假连翘、紫薇、勒杜
鹃、苏铁、四季桂、福建茶等。
乔木类:罗汉松、小叶榕、垂柳、
南洋杉、散尾葵、白兰、大叶紫薇、竹
子、假槟榔、三药槟榔等。
草本:海芋、肾蕨、白蝴蝶、朱顶
红、花叶艳山姜、棕竹等。
藤本:异叶爬山虎等。
水生类:荷花、睡莲、水葫芦、梭
鱼草、菖蒲等。
在植物配置中,可园还选择了一些当地民间的传统做法,引入“风水树”、“风景树”、“吉祥树”等。
比如,在可园庭院一角种植在当地被认
为风水树的小叶榕作为参拜物(我家乡虽不是东莞,但也有种植小叶榕以作参拜的习俗,人们认为榕树有灵气,能通人性,只要参拜了榕树,便能得到榕树的庇佑)。
另外,门口两侧种植苏铁,据说是为了辟邪。
2.注重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方式。
不同夜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可园占地面积虽不大,但园中花木种类却也不少,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分布于园中各个角落。
群落层次分明,信步园中,常常可以见到如此景致:上有高大乔木(白兰、南洋杉等),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往下植有中等乔木(黄槐、大叶紫薇等),姿态优雅,假如时值开花盛期,色彩艳丽,让人陶醉(黄槐全年开花,花黄色;大叶紫薇花期夏季,花粉红);再往下配置小灌木(金叶假连翘、福建茶等)或草本植物(白蝴蝶、海芋等)。
如此以植物造景,层次丰富,游人闲情信步于庭园之中,或安坐于石上,偶尔有如身临山野,幽深而恬静。
3.注重寓意。
不同的植物蕴含着不同的意义,人们所熟
知的“四君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梅傲而不
俗,兰幽而不病,竹轻而不佻,菊丽而不骄。
可园中多处可见竹子,或植于围墙一隅,或植
于水边池旁。
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
处尚虚心”,宁折不弯,能够表达士人行为上的
品质、操守,及谦虚而刚毅的精神。
由此可窥见
园主人对于人格操守的追求。
此外,榕树也是可园中应用较多的树种,几
乎处处可见小叶榕的身影。
小叶榕是我国南方常见植物,为桑科榕属的常绿大乔木。
因榕树的枝干上生长着很多的气生根,容易造成独木成林,姿态万千,更有“母子世代同根”的寓意。
同时,人们认为榕树通灵性,将其视为吉祥树
种。
正因为如此,园中植有多棵榕树,高矮不
一,或沧桑,或优雅,苍翠欲滴,生气勃勃,常
常成为园中游人驻足观赏的一个焦点,或休憩乘
凉的场所。
除了孤植而成为观赏焦点外,园中也
随处可见榕树作为盆栽,或置于路旁墙边,或置
于天井之中。
盆栽榕树经常得到修剪,枝叶不
繁,主干粗壮虬曲,形态优美,给游园小路或天
井等地方增添了不少情趣。
自古以来,人们常给松树赋予长寿的涵义。
可园中分别选用南洋杉孤植于庭院一处,罗汉松盆栽置于门口一侧,从而起到造景的作用。
(二)植物的作用
1.构成景物,丰富园林造景色彩。
园林选用植物往往是以造景为主,植物无论是单独布置,还是与其它景物配合布置,只要得当,都能形成很好的景色。
走
进可园,在庭院角隅、廊道转角、入口处、天井
等地方都点缀有富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做装饰。
如
以罗汉松盆栽置于门口一侧,由于罗汉松自身优
美的姿态,从而成为观景的焦点,使游人未进可园就已隐隐约约感觉到园中有着值得一看的美景,从而游园兴致大增。
2.组合空间,控制风景视线。
通过不同植物高低、疏密的灵活配置,可以阻挡视线、透漏视线,从而限制和改变景色的观赏效果,加强了园林的层次和整体性。
位于湖边的一处景观,此处以一块嶙峋人造石为中心,周围分别配置散尾葵、苏铁、玉兰和几块黄色矮石等,看似随意,实则层次分明,成为游人观赏的焦点。
同时,由于植物的遮挡,游人难以对湖对面一览无余,透过植物间空隙又能知道对面必有可堪游赏的景色,不经意间游人继续前行,以便一览对面风光的兴致已经被挑起。
3.衬托建筑,柔化建筑线条。
园林中的建筑、山石、溪瀑等,均需有恰当的植物与之相互衬托、掩映以减少人工做作或孤寂气氛,并柔化建筑刚性线条。
可园利用多种园林植物与不同的建筑相映衬,在突出主体建筑的同时构成了和谐的画面。
如院内石舫、水榭、拱桥、假山旁选用垂柳、花叶艳山姜、蜘蛛兰、棕竹、散尾葵等外形柔和、姿态优美的植物相衬托,避免单调突兀,并柔化建筑物(构筑物)僵硬的线条,构成了丰富的景观画面。
四、从园中建筑看可园
可园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亭台楼阁、轩榭桥廊无不体现岭南园林独有的特色。
园中建筑造型洗练简洁,色泽明朗,装修注重本土特色,朴实素秀,构成一种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江南园林之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开敞的岭南特色。
园林布局自由灵巧,构图清晰,较少江南园林的深庭曲院的空间构设,也不是北方园林那种厚重荣华的气氛,而是一种风雅朴素的岭南风情融贯全园,以轻盈的乡土格调取胜,洒脱雅致,建筑高低错落,建筑装修,保持乡土格调,又能吸收外来因素和西洋古典。
步入园中,细致的游人便会发现,园中原有建筑几乎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高底错落,廊庑萦回,充满了清静、典
雅的美感。
可园中建筑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
园、台、池、馆与游廊、拱桥、假山、花径交相穿
插,构成曲折幽深、小中见大的庭苑空间,凸现了
“小巧玲珑、布局巧妙”的构思与手法。
可园中有一
座立于水上的亭子,六根红色圆柱支撑着六角攒尖的
绿色顶子。
亭子体态轻巧,顶部凸起夸张,檐部起翘
较低,与江南建筑出挑深远的飞檐有着明显的不同。
游人经由水上曲廊来到亭中,倚栏眺望,湖面上绿波荡漾,清风袅袅,不禁心旷神怡,优哉游哉。
五、从园中水体看可园
(一)围绕“水”造景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水性。
园林中,有了水便
有了乐趣,有了诗情,有了画意。
因此,水成为了中
国古典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
可园中有着大面
积的水,如此水面视野开阔、坦荡,有托浮岸畔和水
中景观的作用。
水边植有垂柳,当游人闲步于水边小
径,柳树傍着茫茫绿水,柳条低垂,随风舞动,不禁
使人舒心惬意。
右图为可园水景某处,宁静的水面碧波潋滟,倒映着对面白墙红瓦的临水小榭和参天绿树。
古榕郁郁葱葱,枝条舒展,自然伸向水面,犹如西子浣纱西湖,于碧波中投下曼妙的身影。
水石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宁静、朴素、简洁的空间。
可园于水边常常可见孤置或叠置的石块,或独立成景,或点缀驳岸。
进入可园,沿着路前行,当穿过第一个圆形景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孤置水边的人造奇石,奇石周围配置着散尾葵、苏铁和玉兰等,既自成一景,又避免了未出景门就已对广阔水面和彼岸景致一览无余(配图)。
于水边“随意”叠置的石块,常常能够造成天然驳岸的感觉。
这样的做法在可园中俯拾皆是。
园中互相叠置的石块力求自然,错落有致,
避免了过分雕琢的痕迹。
潺潺的流水从石间缝隙穿
过,恬静清雅,此时,游人立于水边,或坐在石上,
容易产生置身山野泉边的奇特感受。
现代园林中,几乎有水面的地方便有汀步。
可
园扩建部分同样有着大面积的水体,在水面较为狭窄
的地方置有若干汀步连接两岸,这些汀步为圆形,仿
木纹,乍一看很像天然木桩,“木桩”周围配置水生
植物水葫芦,从而软化了汀步刚性的边线。
(二)水的系带作用
可园中的水面除了能够起到造景的作用外,还具有将不同的园林空间、景点连接起来产生整体感的作用。
可园水面广阔,众多的亭台轩榭桥或依水而建,或跨水而修,或伸向水面,或几面环水,整个水带将两侧景点串联起来,好像一条翡翠项链,让人应接不暇。
六、从局部造景看可园
(一)亮点
右图是可园扩建部分的一处小景观。
白色墙体围合成一个露天小空间,紧挨墙角丛植竹子,竹子下面地表处配置低矮的草本植物,从
而软化墙体。
若干石头铺成的小路连接两个景
门,景门边线均采用弧形,形式优美。
景门内光
线不足,十分昏暗,使得人们透过景门有一种强
烈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一处景观相比起偌大的
可园,实在小得微不足道,以致容易让人忽略它
的存在,然而,这一处小小的景观却恰恰体现了
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设计者充分把握了明暗转换
能够产生的特殊效果,并将其融入这一小小的设
计中,不禁让人惊叹。
(二)败笔
右图是可园扩建部分的一处室内景观。
该处造景
以水面为基底,将本应存在于室外的景观搬到室内,
从而营造出一种安谧恬静的气氛。
然而,这一设计似
乎缺少了点什么,以致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一造
景缺少的应该是绿色。
虽然水面上置有多种盆栽,如
小叶榕、罗汉松和满天星等,但小盆栽终究未能与室
外直接种在地上的植物呈现出来的那种生气勃勃的活
力相比,最终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也就在情理之中。
此外,室内弄这么一摊水,不经意间已经为虫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繁殖和生长环境,实为败笔。
七、结语
东莞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是广东四大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前人赞其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可园虽不大,但园中建筑、山池、花木等景物却十分丰富。
造园时,运用了“咫尺山林”的手法,故能在有限的空间再现大自然的景色。
如今的可园已被扩建,新建部分虽然采用新材料,却也保留了传统样式,尽量和原建筑保持和谐。
可园的造园艺术十分高超,值得当代造园师借鉴;而可园中造景的不足(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于新建部分)同样需要当代造园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胜利.东莞可园植物配置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丁绍刚张清海武涛王松陵.风景园林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百度百科.可园[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