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县自然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城县自然概况
凉城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位于北纬40°10’~40°50’之间,东经112°02’~113°02’,属乌兰察布市。
至2005年底总人口236604人,其中城镇人口8.2万人,农村人口15.7万人,人口密度为70人/平方公里,有蒙、汉、满、回等15个民族。
全县土地总面积3451平方公里。
县人民政府驻岱海镇,邮编:013750。
代码:150925。
区号:0474。
拼音:Liangcheng Xian。
【行政区划】凉城县辖5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岱海镇、麦胡图镇、永兴镇、蛮汉镇、六苏木镇、天成乡、曹碾满族乡。
设143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819个村民小组、49个居民小组。
【历史沿革】凉城县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
相传战国时属赵国,秦属雁门郡。
西汉始置县,名为沃阳,因流经过城的沃水(今弓坝河)而得名。
北魏设凉城郡,辖参合、旋鸿二县,始有“凉城”之名。
辽置天成、宣德二县。
金、元改称宣宁县。
明废县置宣德卫,为大同边外地。
清设宁远厅,属朔平府通判管辖。
民国元年(1911年),设宁远县。
民国三年( 1914年 ) 因与湖南宁远县同名而改为凉城县,取北魏凉城郡名。
遂沿用北魏旧名,复称凉城县,属察哈尔特别区管辖,治所设在今永兴镇。
1929年划归绥远省,1948年凉城县解放后,迁治所于新堂(今岱海镇),先后属和林、集宁专员公署、平地泉行
政区管辖, 1958年~2004年8月属乌兰察布盟,2004年9月至今属乌兰察布市。
2000年,凉城县辖2个镇、1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709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 27464 麦胡图镇 23763 厢黄地乡 28424 三苏木乡 11865 十三号乡 4580 天城乡 12233 后营乡 5555 十九号乡 4748 曹碾满族乡 2153 北水泉乡 3245 厂汉营乡 11299 刘家窑乡 6749 六苏木乡 16170 双古城乡 6775 永兴乡 9389 多纳苏乡 1256 三庆乡 1066 程家营乡 8157 崞县夭乡 9560 东十号乡 2647。
【地形地貌】全县土地总面积3458.3平方公里(518万亩),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0.3%;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南北最宽73公里。
地形总体特征为四面环山、中怀滩川(盆地)。
北部为蛮汉山山系,山体狭而陡峭,最高峰海拔 2305米;南部为马头山山系,山体宽而平缓,最高峰海拔2042米;中部为内陆陷落盆地──岱海盆地,岱海镶嵌其中。
全县平均海拔1731.5米。
山地面积为165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47.83%;丘陵面积为81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46%;盆地面积为827.6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93%;水域面积为16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4.78% ;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称。
【气候资源】属典型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光能资源太阳年总辐射量为139.2l千卡/厘米²,年有效总幅射量68.22千卡/厘米²,作物生长季(4~9月份),有效辐射量为
43.36千卡/厘米²。
年日照时数3026.2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9%,作物生长季(4~9月份)日照时数为1629.7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54%,作物生长季平均每天太阳实际照射8.9小时,有利作物光合作用和早熟。
热量资源年平均气温2~5℃,一月平均气温-13℃,7月平均气温20.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4.3℃(1971年1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6℃(1961年6月)。
全年有7个月,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4~10月份),全年有3个月,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6~8月份),温暖期与作物生长期相吻合。
热量分布规律是由中部滩川区向南北丘陵区随海拔递增而递减。
无霜期80~125天。
降水和蒸发降水资源:通常年降水量为350~400毫米。
主要产粮区岱海滩,年平均降水量为427毫米,最多613毫米(1976年),最少201毫米(1965年),总降水趋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具备雨热同期优点。
风能资源因地形关系,风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3米/秒的起动风能有131天,年平均≥8米/秒的理想风能30天,年平均大风10天,具有多偏西风,风大风多之特点。
【水资源】地表水其水系属黄河、岱海、永定河三大流域。
全县310条大小河沟中除8条常年流水,其余均为季节性泄洪通道。
由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和沟道清水基流组成。
平均径流深49.6毫米。
不同地带变化范围为43~55毫米。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0083亿米³,(包括清水基流0.2807亿米³),多年平均可利用地表水总量
1.4342亿米³。
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岱海周围的山地,丘陵台地是其补给区;在山区坡度大,沟多而深,且基岩为花岗、片麻岩和玄武岩,渗水性差,集中雨量大部形成地表径流,少量渗入基岩裂隙,造成全县大部地区浅层可利用地下水贫乏,六部分径流汇聚于岱海滩及陷落盆地。
年补给量为0.8696亿米³。
最大开采量为0.4582亿米³,利用率达52.7%,最多布井数为2190眼。
【土地资源】据1983年土壤普查,全县共有6个土类,15个亚类、54个土属,201个土种。
灰褐土类:有4个亚类,14个土属,59个土种,土壤面积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40.2%,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南部海拔1600~2300米中低山地。
栗钙土类:有5个亚类,25个土属,112个土种。
土壤面积占总土壤面积47.5%,是本县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全县海拔1214~1600米的陷落盆地平原及堆状丘陵低中山地。
栗褐土类:有1个亚类,5个土属,14个土种。
土壤面积占土壤总面积9.3%,集中分布于1400—1600米海拔的黄土丘陵区。
草旬土类:有3个亚类,7个土属,13个土种。
土壤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0.09%,是隐域性土壤,分布于河漫滩及湖滨平原低凹地类,河沟多见。
盐土类:有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分布于岱海湖积盆地四周。
沼泽土类;有1个亚类,1个土属,2个土种,分布于岱海低凹地。
【生物资源】野生植物资源野生食用植物:属于乔灌果实类有辽东栎、沙棘、山杏、山葡萄、辽东山楂、山丁子、山樱桃等15种,其中经济价值大的是成林的沙棘。
属多年生鳞茎、块茎、根茎类的有细叶百合,鹅绒萎陵菜、野韭、野葱、黄花菜、蘑菇、地皮菜、蕨菜等。
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甘草、黄芪、麻黄、党参、知母、蓁艽、狼毒、地榆、赤芍、枸杞、王不留行、苦参、败酱草、龙胆草、白头翁、山豆根、苍术、柴胡、远志、郁李仁、银胡、紫苑、杏仁等百余种,有开发利用价值。
野生动物资源天敌资源:县境内共有农田昆虫天敌413种,隶属12目、83科。
其中,昆虫纲11目73科、386种;蛛形纲l目10科27种。
主要天敌分两大类群,即寄生天敌主要是寄生蝇、寄生蜂;捕食性天敌是瓢虫、步行虫、食蚜蝇等。
鼠类天敌4目、8科、10种。
有黄鼬、赤狐、猫、艾虎、鸢、小鹗、长角鹗、红隼、红嘴伯劳等。
经济动物:近20种,即狐狸、狼、狍、獾、兔等;飞禽中有鹰、鹞、石鸡、半翅、野鸡等。
【农牧业资源】农牧业用地至2005年拥有耕地60600公顷,播种面积6060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6700公顷,林地146万亩,草场面积10.7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0.21万公顷。
森林资源本县天然次生林集中分布于北部蛮汉山区,人工林分布广,以岱海滩区,中南部丘陵区和程家营为多。
1983年调查,全县林业用占总面积的31.0%,其中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宜林地,其覆被率为13.5%,高于全国12%和自治区13.2%的平均值。
组成森林植被的树种较多,木本植物共26科105种。
其中针叶树种有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等,阔叶乔木树种有白桦、山杨、小叶杨、旱柳、白榆等;灌木树种有沙棘、柠条、虎榛子、山樱桃等。
草场资源全县草场分为5个草场类,9个级,18个型。
其中丘陵干旱草原草场类面积最大,占4l.3%,主要分布在蛮汉山脚与土默川平原的过渡地带,岱海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及南部的土石低山丘陵区;山地草原草场类占39.3%,是本县第二大类草场,分布在蛮汉山和马头山部分地区;人工、撂荒地草场占9.3%;山地草甸草场和河洼地沿湖低湿地草甸草场,分别占5.8%和5.19%。
上述草场类中以干草原为主的占80.4%,是本县的主体草场。
在草场中共有牧草60科,194属,425种。
有饲用价值的牧草188种。
其中菊科牧草55种,禾本科48种,豆科36种,莎草科3种,其余为杂草类。
从草场质量上分析,全县草场产草量较高,质量较差,没有一等和劣等草场,二、三
等草场面积也不大,集中于四等草场;从产草量看,全县无2、4、8级草场,6、7级草场面积最大,占84.2%,三级草场最小仅占0.4%。
凉城县牲畜存栏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