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空图
篇一:语文唐诗鉴赏
司空图诗鉴赏
生平简介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
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
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
所撰一书,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
有(即)。
又有,系后人所辑。
退居漫题七首
(其一、其三)
司空图
其一
花缺伤难缀,
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
珍重草青青。
其三
燕语曾来客,
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
看着又新春。
司空图诗鉴赏
这两首五绝是司空图中的第一、三两首。
诗题既名曰“退居”,当然是指归隐后的作品。
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农民起义的骚乱,目睹农民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家乡中条山王官谷,过起“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那种表面闲散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林泉生活。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春光迟暮的感叹,但忧虑和孤独中并不使人感到消沉。
先看第一首。
前两句对仗极其工稳。
抒写伤春,不是笼统点明惆怅的情怀,也不是泛泛描绘春意阑珊,而是先从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着笔:一是花,二是莺。
落红满地,花瓣残缺,这固然是春光消失的象征。
然而诗人偏偏把“花缺”的客观图景,和有感于“花缺”的心情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一层,表明目睹了这一幅图景的诗人,所感到的实已无法将残花重新弥补的悲伤。
与此相类,黄莺巧啭中透露出哀怨萧瑟的声音,往往成为历来诗人抒写抑郁特别是春怨的标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
司空图在这里却别开蹊径:既不像金昌绪用怨愤之情抱怨它啼叫时惊人好梦,更不像李商隐因为怕引起自己伤春的情绪而不忍去聆听。
相反地,因为自己退居深谷,长期度着“疏钟泛泬寥”的岁月,心境寂寞孤独之极,所以喧闹的莺声反而使他感到亲切,情不自禁地侧耳谛听。
而参差巧啭的莺声又恰似吐露着“花缺伤难缀”的愁情,这更引起诗人的共鸣,而把黄莺引为寂寞生活中的同调了。
“奈细听”相当于“耐细听”。
它表示三层意思:
乐意听;别有会心地去听;听后深切领会到彼此同感的伤春之情。
因此这“惜春”之“春”,就不仅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伤诗人自己韶华已逝的春天,同时还暗喻着唐王朝繁华事散的春天,涵蕴相当丰富。
“花缺”句以沉着见长,是深稳之笔。
“莺喧”句以委婉见长,是渟蓄之笔。
尽管二者各有不同,但这两种各具审美特征的暮春景物——作为图画美的残花和作为音乐美的莺啼,却都统一到诗人伤春之感的浑然天成的意境之中,画龙点睛地表达他为“家山牢落”而百感丛生的深刻感受。
也许因为头两句情绪太伤神了吧,后两句作一转折,诗情稍稍振起,仿佛诗人于无可奈何中的自遣、自慰和自励。
“惜春春已晚”总结了以上残花和啼莺的情境,表示春天行将别去,虽欲“惜春”,势已无从。
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凄然欲绝。
无可奈何花落去,尚有野草色青青。
要珍重啊!这一结句,是突破重重绝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丽,表明诗人身处乱世、仍能自葆高洁的情怀。
后来朱全忠的部下柳璨一度矫诏要他入朝参预政事,他有意装成年老昏愦,误堕朝笏,终获诏许还山,不为裹胁。
诗的情调是感伤的,但其风骨却是挺拔的。
诗人因不得已而无所作为,但却又有点不甘于无所作为。
后一首写的还是春暮之感。
开头两句也是对仗,别具一格。
第一首前两句对仗一暗一明交相辉映,后一首却是利用两度时间来互为对衬。
春燕归来,梁上作栖,呢喃细语,转眼都成往事。
你看,“曾”
字用得多么传神!春光烂漫,一阵阵催着百花开放,然而,这正是催着百花与春光同逝,终于与赏花人分别。
花开是催,花谢是催。
暮春催去了残花,而花谢则更带去春光。
这里的“欲别”是说花正在被催走,亦即欲别而未别之时。
这该是多么使人难堪啊!一边是回忆曾经带来过春天的燕子,一边却又悬想着即将来临的与春天的别离。
这样一种时间的互衬,把春光渲染得来去匆匆,使人深感惋惜与忧心。
同前一首一样,这里“莫愁”一折,也有着峰回路转、洒落挺拔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这可以说是司空图诗论中“生气远出,不着死灰”()的实例。
这两首小诗始终无颓萎之气,能使读者翛然远瞩,寄期望于前程,为迎接新的春天而更相信青春必能永葆。
从司空图的大部分诗歌看来,他的情调经常倾向于消沉和抑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表现为“不堪寂寞对衰翁”的磊落之气;而这两首诗恰可以说是两种心情交织而亮色较为显著的典型。
表面看来,这两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情调互不相同,然而从诗人感情变幻起伏的汇归来说,却又完全统一。
惟其春暮,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最终目的却是期待“新春”的降临。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
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
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
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
不必门多长者车。
司空图诗鉴赏
司空图的诗歌多是山林遣兴、闲吟自适的作品,但其中也有反映社会动乱现实的悲慨之作。
这首,正是兼有二者特点的作品,它既表现了司空图归隐后的与世无争、放浪山水之情,同时也曲折地流露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苦闷,体现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印证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诗题点明了两点:一是作诗的地点,“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二是作诗的时间,司空图弃官“归王官”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次年”即光启四年(888),故诗题一作,司空图五十二岁。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出作者故居在兵燹之后的受到严重毁弃:“乱后烧残数架书。
”“乱”是指战乱,即黄巢农民军与唐王朝军队的战争。
此次战争从875 年开始,到884 年结束,山西南部永济一带和陕西关中地区都是主战场。
作者回归故乡时战争虽已平息,但旧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乱”字已令人悚目惊心,一个“烧”字更使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恐怖情景,不禁为之震栗。
然而,虽经战争的洗劫,但这毕竟是诗人的故乡,所
以第二句紧接着来了一个转折:“峰前犹自恋吾。
”表现了对故乡的执着的挚爱。
作此诗时诗人已经归隐一年,对故居作了重建和整修,所以已经有“庐”可“恋”。
这一句使我们想到陶渊明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恋吾庐”,显然是从陶诗中点化出。
此时,他和陶渊明有共同的心境,即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他又比陶渊明多了一种愤慨,因为多年来战火纷飞,本来极好的旧居竟遭毁坏,想到天下多事,个人多难,不禁悲从中来。
“犹自”二字,充满着人世沧桑的伤怀感。
这两句突兀而起,曲折婉转而又包蕴不尽,起了提挈一篇、笼罩全诗的作用。
接着,诗人表达了归隐后的心情:“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前一句表现了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
“忘机”,就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
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又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对此是很高兴的。
篇二: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1] 。
晚唐诗人、诗论家。
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
七十二岁。
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为不朽之作。
收诗三卷。
新唐书之司空图列传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
父舆,有风干。
图,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特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
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
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
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
”渥即表为僚佐。
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
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
”图不肯往,章泣下。
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
僖宗次风翔,即行在拜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后狩宝鸡,不获从,又还河中。
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
景福中,拜谏议大夫,不赴。
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数日即引去。
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
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
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
图本居中修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
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
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
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
”因自目为耐辱居士。
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
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中赋诗,酌酒裴回。
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
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
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
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
哀帝弑,固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
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人物生平
仕宦
司空图做过唐朝的知制诰,中书舍人。
出生于一个中等官吏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官至郎中。
史称司空图少有文才,但不见称于乡里,后来以文章为绛州刺史王凝所赏识。
王凝回朝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司空图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时年三十三岁,受到王凝赞许,名声益振。
不久,王凝因事被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于知遇之恩,主动表请随行。
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观察使,召请他为幕府。
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图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离开王凝,拖延逾期,被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
当时卢携罢相,正居于洛阳,对他的才华和为人很爱重,常相往来共游。
有一次,卢携经过司空图的宅第,在壁上题了一首诗称赞他说:“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
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
”后来,卢携回朝复相,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唐僖宗广明元年( 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司空图的弟弟有个奴仆叫段章,参加了黄巢起义,曾热情地向他宣传起义军的各
种好处,劝他往迎起义军,他不肯,便回到故
乡河中。
后来他听说僖宗在凤翔,便入拜见,被封为知制诰、中书舍人。
广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又回到河中。
从这时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时间,司空图基本上是过着一种消极的隐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诗歌和诗论也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隐退
司空图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家庭,又处在黄巢起义和唐王朝行将覆灭的时代,在历史的大动荡中,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就采取避世隐退的人生态度。
回乡以后,他既不同百姓往来,也不与官府联络,而是“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
”()当时王重荣兄弟镇守汉中,很仰慕他的名声,常多馈赠,他都拒绝不纳,后骗他作碑文,并赠绢数千匹,司空图就把绢堆放在虞乡市上,任众人取用。
后来他定居在中条山王官谷的先人别墅,在这“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的“世外桃源”里,每日与高僧、名士吟咏为乐。
唐昭宗即位,曾先后数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他都以老病,坚辞不受。
为此,他在王官谷庄园特地修了一个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写了一篇以明其志:“休,美也。
既休而美具。
谓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聩,三宜休也。
而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则又宜休也。
”还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反复咏叹“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宁处不出”的心志。
其家有藏书7400卷,其中有不少是道家、佛家经文。
根据其诗歌称:“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
其“麒麟阁”当为其藏书之所。
[2]
殉唐
天复四年( 904年),朱全忠扶持朝政,迁都洛阳,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他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
开平二年(908年),哀帝被弑,他绝食,呕血而卒,终年七十二岁。
诗论成就
诗论主张
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
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平。
”在文学史上,他主要以诗论著称。
他的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
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
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司空图论诗发展殷璠、皎然之说,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清远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他推崇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而批评元稹、白居易为“力勍而气孱”()。
他也赞美过李白、杜甫之作与韩愈歌诗的气势奔腾,“物状奇变”(),但并不专主一格。
中曾自引其得意诗句,有得于早春、
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寞、惬适等,大都属于抒写闲情逸趣而偏于静美的。
他的部分作品如、、、、等,也流露了他别有伤心怀抱。
是他的论诗专著,简称。
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
与钟嵘以品评作家作品源流等第为内容是不同的。
[3]
在开创文艺批评形式方面有广泛影响。
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顾
翰,还有马荣祖的、许奉恩的、魏谦升的、郭麐的等。
[4]
美学思想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包含多个层面。
在其美学代表著作中,不仅有各类风格论的阐释,而且蕴藏着创作方法的探索,还有诗人自身修养的指迷。
这些对当代美学亦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司空图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无疑是精细而微约的,但是深加思索,这二十四种风格之中也内蕴着司空图一致的美学思想,如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对自然、冲淡美学情趣的追求;司空图“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学理论在中也有共同而鲜明的体现。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最高的理想审美境界,它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是在老庄所提倡的任乎自然,反对人为。
刘勰在篇中说: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因而此品首二句谓:“俯拾即是,不取之邻。
”其意就是真正美的诗境是任其自然而得,不必着意去搜寻,所以下二句接着说:“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俱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道,即指自然,若能与自然而俱化,则着手而成春,无须竭力去追求。
中四句进一步发挥此意,如花之开,如岁之新,皆为自然而然之现象,非依人力而产生。
“真与不夺”之“真”,即指自然之真,与,同予,此二句谓自然赋予者不会丧失,欲凭人力而强得者反而会失去。
后四句言“幽人”居于空山,不以人欲而违天机,雨后闲步,偶见苹草,随意采拾,亦非有意。
“薄言情悟”二句中之“薄言”,为语助词,如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情”,情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
“悠悠天钧”,乃指天道之自在运行,流转不息。
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天钧,别本作天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意谓听任万物之自然平衡运行。
这二句是说以自然之本性去领悟万物之自在变化。
李白云:“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
司空图艺术风格上体现了由阳刚、阴柔两种基本风格美所发展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风格美。
说它“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许印芳在跋中也说“其教人为诗,门户甚宽,不拘一格”。
然而在艺术风格理论上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从一般地论述文学的语言风格转向研究文学的意境风格。
唐代开始诗文分论,诗论中的风格论逐渐转向诗歌
的意境风格,这在皎然的十九字风格论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则是纯粹的诗歌意境风格论。
这就和刘勰有了很大的不同。
[5]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争论,但是从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并无确切证据可以说明它不是司空图所作,而从对司空图的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却可以说明是司空图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则是非常明显的,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的文艺美学思想特点。
曾对司空图的含义作过一些分析文中所引郭绍虞和孙昌熙、刘淦较多。
主要是对陶、王一派山水田园诗创作经验的总结。
从司空图的诗论著作中,可以鲜明地看出他在评述唐代诗歌发展时,特别突出了王、韦一派的重要地位,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也是属于这一派的。
的思想主要是体现了隐逸高士的精神情操,这和以陶、王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是完全一致的。
中所体现的一些主要审美观念,例如整体的美、自然的美、含蓄的美、传神的美、动态的美,也大都是从山水田园诗中概括出来,虽然这些审美观念本身具有广泛性,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山水田
园诗中,然而,在
中是以自然景物、山水田园的形态表现出来的。
清人许印芳在其跋中说:“表圣论诗,味在酸咸之外。
因举右丞、苏州以示准的,此是诗家高格,不善学之,易落空套。
”王渔洋标举“神韵”,其精神与是一致的,故其中不录李、杜,而“独推右丞、少伯以下诸家得三
昧之旨”,“盖专以冲和淡远为主,不欲以雄鸷奥博为宗”(翁方纲),显然也是受影响之结果。
的重要性和远大影响还体现在后人对它的摹仿上,历代产生了许多续作,并已经不限于诗歌理论的范围,如袁枚、顾翰、黄钺、郭麐、杨夔生、江顺诒、魏谦升、于永森(含、、、、、)、许奉恩、马荣祖等等,这些续作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反映了的持久不衰的精品魅力。
人物评价
宋代苏轼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
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
清代王士祯中说: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又云“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形容诗境亦绝妙,正与戴容州“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
说:昔司空表圣作凡二十四。
有谓冲淡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谓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有谓清奇者曰神出古异,淡不可。
是三者,品之最上。
说,诗品: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
评价:(司空图)节谊为天下大闲,士不可不勉。
观皋、济不污贼,据忠自完,而乱臣为沮计。
天下士知大分所在,故倾朝复支。
不有君子,果能国乎?德秀以德,城以鲠峭,图知命,其志凛凛与秋霜争严,真丈夫哉![1]
说:“表圣为唐末完人。
”[6] 代表诗作
漫书五首
长拟求闲未得闲,
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
却恨莺声似故山。
溪边随事有桑麻,
尽日山程十数家。
莫怪行人频怅望,
杜鹃不是故乡花。
海上昔闻麋爱鹤,
山中今日鹿憎龟。
爱憎止竟须关分,
莫把微才望所知。
世路快心无好事,
恩门嘉话合书绅。
神藏鬼伏能千变,
亦胜忘机避要津。
四翁识势保安闲,
须为生灵暂出山。
一种老人能算度,
磻溪心迹愧商颜。
[7] 二十四诗品
雄浑
冲淡
纤秾
沉著
高古
典雅
洗炼
劲健
绮丽
自然
含蓄
豪放
精神
缜密
疏野
清奇
委曲
实境
悲慨
形容
超诣
飘逸
旷达
流动[8]
相关著作
今存,有本、本、影唐音统签本;有本、影旧钞本。
本文集与诗集附有缪荃荪等撰校记。
不载于今存的和,但收于,别有单行本多种,通行的有本、本、本、本、本等。
事迹见新、旧本传。
篇三:解读
(唐·司空图)
近年来对司空图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争论,但是从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目前并无确切证据可以说明它不是司空图所作,而从对司空图的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却可以说明是司空图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因此在不能否定司空图著作权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作为他的著作来看。
但是不管是不是他所作,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的文艺美学思想特点。
我在给研究生讲授司空图诗论过程中,曾对司空图的含义作过一些分析,这对研究的文艺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特征,也许是有帮助的。
所以特提出来向同行专家请教。
文中所引郭绍虞和孙昌熙、刘淦较多,就不一一注明了。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懂得“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
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严羽在中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
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
不若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
毫厘之差,不可不辨。
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
”“雄浑”和“雄健”虽只一字之差,但在美学思想上则相去甚远。
此处之“雄浑”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如用儒家的美学观来解释,比如说用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或者“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来解释,就和原意相背离了。
首二句是讲的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腓,原是指小腿肚,
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
所谓“真体”者,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
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