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优秀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优秀3篇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
(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
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
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
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
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
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并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重
2.链接课后习题,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
(难点)
一、提问角度: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一)引发思考,示范:模仿
上节课大家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进行了提问,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来提问呢?(预设:从文章的写法来提问)
(二)明确角度,观察提问
(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请学生阅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三次实验。
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我发现第一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后两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生2:我想问为什么第一次实验过程进行了详写,而后两次略写呢?
(三)继续提问,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师引导:“站在写法的角度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提出你的问题。
”
生1:我发现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用问题来结尾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2:我发现作者已经说了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为什么后半句还要补充“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你们还能从写法的角度上提出什么问题?
二、提问角度: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1.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雷达原来是科学家根据蝙蝠飞行的特征发明出来的,文中的“那位同学”也在最后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了问题:“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你能像他一样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问题吗?
预设:我知道直升机是人们模仿蜻蜓发明的,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发明
2.(课件出示青蛙、甲虫、蝴蝶等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这些小动物又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发明有关呢?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是受动物启发发明的呢?
3.师:你们越来越会提问了!从动物身上发现功能特点,并受到启发,发明造福人类的东西,这也是一门科学,叫仿生学。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三、拓展运用
读课后习题中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根据教师的提示,提出自己的问题。
(板书: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问题预设:选文用了怎样的结构?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等不同角度来提问。
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是阅读文本的一大法宝,这将会给我们的阅读打开新的视野,让阅读更加有效。
[教学板书]
6夜间飞行的秘密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教学反思]
提问不仅是学生阅读思考的体现,更是一种阅读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以批注的形式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启发,学会发散思维,掌握从课文内容提问、根据写作方式提问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与此同时,我还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鹌鹑,解剖刀,解剖剪,解剖盘。
五、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探索实验式、启发式
六、教学用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能在较生活在水圈、岩石圈的动物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扩大生存范围,那么这些动物具有哪些特征来适应飞行呢?能在有无脊椎动物里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鸟和极少数哺乳动物——蝙蝠。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鸟类
又有哪些特点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
(一)鸟的分类地位
全世界现有鸟类约156科9600余种。
我国有81个科(占51.9%)1186个种(占13%)就鸟的种类而言,巴西有2023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紧接其后名列第四。
我国不仅鸟的种类多,而且有许多珍贵的特产种类。
如:鸳鸯、相思鸟,还有产于陕西、河北的褐马鸡,西南的锦鸡,台湾省的黑长尾雉和蓝腹鹇,产于我国中部的长尾雉、东南部的白颈长尾雉,还有黄腹角雉和绿尾红雉等等。
有一些鸟类如丹顶鹤和黑颈鹤虽不是我国特产,但主要产于我国境内。
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平胸总目,如鸵鸟,其翼已失去了飞行能力,只能助跑,起到平衡作用;第二类,企鹅总目,如帝企鹅,其翼特化成了鳍足,用以滑雪和划水;第三类,突胸总目,如鹌鹑鸟,能用两翼飞行在空中,现存的大多数鸟类都属于此目。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以鹌鹑鸟为例探究一下鸟类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请大家直接观察鹌鹑鸟的外形,归纳一下鸟类适于飞行的外形特征:羽毛可以扇动空气,大型骨骼中空可以减轻身体密度,适于飞翔;流线型的身体也适于飞翔。
仅仅是这些特点鸟儿就能飞了吗?显然不是。
让我们通过“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实验来进一步研究鸟适于飞行的特征。
首先请大家详阅教材21页至23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实验的目的。
然后,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实施计划并讨论该计划的合理性,再开始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进行时,可以随时列表记录探究和观察的结果。
结合该实验,教师可用投影片打出以下内容,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投影内容如下:
1.你们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结合你们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假设?
3.你们准备怎么做你们的实验?
4.你们的问题得到证实了吗?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出简明扼要的板书。
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除书上提到的体形、翼、龙骨突和胸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不贮存、食量大、心脏及心搏次数、气囊等结构适于飞行生活外,还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都有适于飞翔的特征。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上面咱们对于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进行了探究,下面咱们共同把鸟类的主要特征总结一下,要注意“共同”和“主要”两个词。
鸟类的体表都被覆羽毛,还有角质的喙,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绝大部分鸟类具有迅速飞翔能力,鸟类都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第二课时
导入:天,除了鸟类以外,最多的就是昆虫了,现已知道的昆虫种类已经超过了100万,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它的分布十分广泛。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由于昆虫的足也是分节的,所以它们和甲壳动物同属一个门——节肢动物门。
那么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们到底有哪些特征适于飞行呢?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多数昆虫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有3对足,多数有翅。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一类能飞行的动物。
请大家观察P24页的图片,完成思考要求。
很显然,昆虫的翅与鸟翼区别很大,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无共同点呢?
1、它们都有用以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
2、它们在空气中都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相对自身身体而言,它们的翅都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
翅对于昆虫的分布和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翅的运动可以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探究一下昆虫身体的特征。
1、昆虫的体表有一层光滑、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能起到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护、支撑体内柔软器官,使昆虫能更好的适应陆生生活。
由于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蝗虫等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它们的身体都可以分成头、胸、腹三部分,且由许多体节构成(异律分节)。
⑴头部:长有1个口器(由1片上唇、1片下唇、1片上颚、1片下颚和1片舌组成,其中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称为咀嚼式口器)、1对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1对复眼和3个单眼(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单眼仅能感光)
⑵胸部:长有3对足和2对翅(后足比前足、中足发达许多,适于跳跃,前足、中足适于行走;狭长的前翅是革质的,覆盖在膜质的后翅上,起保护作用,而柔软宽大的后翅适于飞行)
⑶腹部:第一节体节两侧有1对半月形的薄膜,为听觉器官。
从蝗虫的中胸部第二节到腹部的第八节体节,每一个体节上都有一对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
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连接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小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
因此,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的生存环境并非单一的,例如:仍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有些水中生活的动物要到陆地上产卵;还有些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最为典型的就是两栖动物了。
它们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成幼蛙,以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而产卵等繁殖行为又必须在水中进行。
总之,多数动物的活动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且与环境相适应。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鸟的分类
平胸总目:如鸵鸟
企鹅总目:如帝企鹅
突胸总目:如鹌鹑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
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
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翔
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1.都有角质喙
2.体表被覆羽毛
3.前肢特化为翼
4.体温高而恒定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1、肌肉发达有力——收缩和舒张能牵引翅完成扇动的动作
2、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翅呈扇形、轻、薄、表面积宽大——有利于扇动空气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1、体表有外骨骼;
2、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事实与证据;
2、能用小论文的形式总结研究成果;
3、了解一些浅显的飞行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自己所要的资料
教学过程
在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和搜集事实与证据的途径之后,紧接着就要实实在在地进入搜集的环节了。
可能同学们对于各种途径的操作还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全体学生开展引导式探究,经历一次“搜集之旅”:以教材中的“飞机怎样飞行”为例子,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综合运用实验、调查、请教等途径,找到需要的事实与证据。
然后进行反思与评价,体验各种搜集途径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能力和经验上的准备。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所扮演就主要是“超市”的角色了,学生可接触的资源毕竟有限,如果在不必要的环节浪费时间,将不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需要准备的有:
信息方面:书籍、声音、图像、影视、网络等;
工具与材料方面:剪刀、笔、纸、胶水、透明胶带、绳子、小刀、气球、木块(片)、饮料瓶、泡沫塑料等――如果平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这时便可以放在用场了。
最后,将搜集到的事实与证据进行整理,形成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