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对话] 主题一文化与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一:文化与传承
王勤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印刷导刊编辑部主任
孙宝林:谢谢主持人把第一个问题交给我,我来自中国印刷博物馆,认真学了《白皮书》,我觉得这里边除了产业的指标计算以外,更重要的是还有对社会关注的50个问题,我很感兴趣也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今天的发布会。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里造纸术、印刷术占据半壁江山,这是就数量而言。

其实造纸和印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中的地位不仅如此。

纸是印刷的一个要件,是文化载体,所以造纸和印刷是密切相关的。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永不褪色的两张名片,二者之间的发明问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造纸术的发明,影响和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

造纸术和印刷术相辅相成,为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更为人类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新时代下,我们的造纸人、用纸人如何接力这份文化自信,如何传承好这份文化使命?为了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了来自科研机构、文化单位、相关企业的重量级嘉宾,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着非常卓越的成就,话不多说,让我们隆重地请出他们。

他们分别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先生,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先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魏运华先生,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栗延秋女士,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亮先生,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伟先先生。

请嘉宾上台入座。

首先,从离我最近的孙宝林馆长开始。

我们都知道孙馆长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记得去年您在两会上的提案也是跟这个有关系。

纸张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在文化传播当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和地位?
我们现在请孙馆长给我们讲讲。

孙宝林
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
主持人:谢谢孙馆长简短又有文化底蕴的回答!从您讲话当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纸张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历史地位。

那么纸张在当代的价值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先生来回答。

新闻出版研究院20年来进行了16次全国的国民阅读调查,那么,纸质阅读是一个怎样的情况,我们有请魏院长介绍一下。

栗延秋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魏玉山:
非常高兴有这次机会,在正式介绍阅读以前我想分享两个小见闻。

大概在2010年前后,去江西井冈山学习,到吉安地区考察农家书屋,在其中一个村子里面我见到有一个塔,不太高,大概有两米左右,很古老。

我就问当地的朋友,这是个什么塔,他说叫焚字塔或者焚纸塔,后来我下去一看上面写着“敬惜字纸”,我们古人把这些写了字的纸要专门放到一个专用塔里去焚烧,不能流失在地上给人践踏或用于其他的途径,表明先人对写有字的纸张或是对这种文化产品的高度崇敬和尊重。

我看到之后很受感触,我说我们这么一个文化大国有这样一个文化传承,对纸张、对文字的尊重,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命脉,这是第一个小的见闻。

第二个是最近日本东京举办了颜真卿的书画展,日本的天皇和皇后也去参观。

颜真卿距我们大概有1200多年,其字画到现在为止仍旧保存的非常完好。

去年到国家图书馆参观了一个中国典籍珍藏展,展示从敦煌经卷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一些珍贵的图书典籍。

从这些典籍中我们看到大概一千五六百年前的出版物,写有内容的纸张仍然保存完好。

我想说的是,纸张在文化传承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7年,国民数字化阅读人群超过了70%,但是我们的纸质阅读仍然保持着一定比例,纸质图书阅读有59%,另外还有20%到30%的报纸和期刊阅读。

纸质图书的阅读率,人均4.6本;国民成年人当中有10%的人每年阅读10本以上的纸质图书;有1%的人每年阅读50本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纸质阅读仍然有着非常广阔的群体,非常大的数量,这说明我们的纸质阅读在文化传承、知识普及和信息传递当中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主持人:谢谢魏院长!您分享的两个小故事也让
我们现场感受到了对纸质出版物的崇敬之情。

您分享的这几个数据,对在座的与纸质阅读相关的造纸人和出版印刷人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出版印刷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借好东风扬好帆呢?我们有请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栗延秋给我们分析一下。

有请栗
总。

魏玉山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栗延秋:
大家好,我先简单的介绍下盛通印刷。

盛通印刷成立于2000年,于2011年在A股上市,2018年我们全年使用纸总量将近30万吨,通过我们来做服务的有20万吨,
全年生产图书5.5亿册。

魏运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作为印刷企业来讲,目前正逐步向绿色化发展。

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非常大,清洁生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另外,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自动化改造也已成为行业升级的主流;还有,就是数码印刷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总之一句话,我们努力去做好每一本书,让每一本书都能成为精品,借这样一个信念,用我们整个行业人的工匠精神,去推动人类文明的传承,传播知识和文化!
主持人:谢谢栗总!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其创新探索也正符合我国发展规划中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

说到融合,在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共荣共生的趋势下,纸质图书又如何发挥好它的重要地位呢?我们请魏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魏运华: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在这里我想谈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

它们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关系。

在电子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我觉
得纸质媒体的发展也方兴未艾。

因为这几年来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现在读书已成为国民的一种精神享受,越来越多的人把读书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可以让人得到智慧启发,可以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杨绛先生说,读书是为了发现最好的自己。

在这里他们所说的读书,其实我觉得主要是指读纸质书。

第二点我想说造纸、印刷和出版的关系。

造纸和印刷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是我们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文化之幸,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我觉得文化用纸与生活用纸相比,有它独特的价值。

如果说生活用纸是一种日用品的话,那么文化用纸就是一种慢用品,甚至是奢侈品。

我们倡议希望大家共同行动起来,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工艺、最优秀的技术人员,来制作最好的读本。

在这里,我也衷心地希望我们出版人,与造纸人和印刷人一起,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努力为全社会出版印刷越来越多的好书。

主持人:谢谢魏总的发言,让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对纸质图书的情怀。

接下来我们要讲新闻纸。

《白皮书》中提到,在我国新闻纸生产的原材料中,废纸原料占纸浆消费总量的63%,但是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国家对固废进口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并要求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在这样的情况
下,新闻纸的生产企业如何解决当前原料短缺的问题?我们有请山东华泰纸业李晓亮董事长给我们做一个回
答。

李伟先
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李晓亮:
非常高兴参加造纸工业持续发展论坛。

应该说新闻纸面临着比较大的市场问题,到2020年底之前国家不允许再继续进口固废,可能会对这个行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因为新闻纸生产线,从一开始设计,就是全部按进口废纸作为主要原料。

当然受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的影响,新闻纸从2008年到2018年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新闻纸的总消费量从2008年的三百八九十万吨下降到了2018年的160万吨。

华泰纸业根据整体市场需求变化,也在不断地对产品结构做出调整。

华泰新闻纸的产量在最高时达到130万吨,因为受到原料的限制到2018年生产不足50万吨。

当然,国家把新闻纸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在2019年我们计划生产的总量是65万吨,这是根据整体市场的需求来确定的。

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华泰纸业作为新闻纸生产工厂之一,会义无反顾地把产品做下去,尽可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聚集到文化用纸领域,这个领域发展状况如何,我们请山东晨鸣纸业集团李伟先总裁回答。

李伟先:
文化用纸作为文字与文化的载体,一直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文化用纸用于出版教材,主要是胶版纸品种。

随着市场的变化,陆续地开发更新了很多纸种,像后来开发生产的高平滑、彩色的印刷数码用纸。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相信未来对文化用纸的需求一定会更加品种多样。

晨鸣纸业作为中国文化用纸产能最大的企业,到2018年底产能将达到500万吨,整个市场占有率为30%。

不仅是产量增加,更多的是从质量上改善。

到2018年底,我们上马的三大浆厂项目已经全部投产,现在生产的各种纸张全部是木浆造纸,让纸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为了向社会提供优质阅读体验,我们造纸人一定能够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主持人:谢谢李总,也谢谢台上六位嘉宾的精彩发言!
我们第一个对话环节到此结束。

李晓亮
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