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4.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2课
一、选择题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缓和阶级矛盾B.看中王安石的才能
C.维护封建统治D.发展经济
解析:四项都是变法的原因,但A、D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

C项是主要原因,B项是个人因素。

答案:C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各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这样就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C
3.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D.市易法
解析:“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是关键信息,只有市易法具有此项功能,故选D 项。

答案:D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
解析:题干所述是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作用。

解题关键是根据各项变法措施的特征进行判断。

答案:B
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首先确定限定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然后通过阅读材料得出“这一问题”实际是“积贫”,再根据变法内容得出答案D项,③项是强兵之法。

答案:D
6.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B
7.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三书的重新解释,命名为《三经新义》,并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B.发展儒家理论,弘扬儒家思想
C.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制造舆论
D.为宋神宗治国提供理论参考
解析:王安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目的是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

答案:C
8.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解析: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说明他已发现科举制存在弊端,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

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解析:第(1)问,理解材料并结合王安石的阶级立场回答即可。

第(2)问,理解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的史实分析。

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从利民角度解答即可。

答案:(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还款拖欠、百姓逃亡和累及担保人等弊端,造成地方混乱。

(3)可任选一个方面回答,要结合变法内容回答(如选择对人民有利,需要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和银行贷款的作用进行论述)。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天命陛下(宋神宗)为神明主,殴天下士民使守封疆,卫社稷,士民以死徇陛下不敢辞者,何也?以陛下能为之主,以政令均有无,使富不得侵贫,强不得凌弱故也。

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

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恤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
足。

——《王安石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存在的社会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在变法中是如何实现“御轻重敛散”的?有何作用?
答案:(1)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大地主、大商人势力过大。

(答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政府不抑兼并;官僚、地主、商人的压榨;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其中两点即可)
(2)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

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作用: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