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球化孕育处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球化孕育处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打印】【关闭】浅析球化孕育处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西安长泰特种合金厂王万超邮编710077)
球墨铸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材质从QT400-18AL到ADI等材质,还有特殊的如QT500-13、QT600-10等新型材质要求,其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就是球化和孕育处理,只有球化率和石墨数量达到相应技术标准,才能满足铸件的机械性能要求,如何合理地选用什么规格型号的球化剂?如何用怎样的孕育方式去孕育?都是十分关键而慎重的问题,这些环节与铸件的材质牌号、重量大小、尺寸壁厚、处理温度、原铁水含硫量等息息相关,怎样稳定地生产,科学地处理,准确地判断方法以及铸造缺陷相关分析等等,现有的大多数论文侧重于学术方面的研究,机理、公式、数据很多,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数据,仅仅是可行性的结果,是否稳定?不得而知,而工厂的现状是需要大量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下面仅就多年来在球化剂、孕育剂在实际生产中的使用问题,谈谈球化孕育处理的相关影响因素,尽可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学术论文的机理数据和实际可操作性联系起来。

一、炉料特征
炉料一般有生铁、废钢、回炉料、增碳剂、硅铁、锰铁等,按照成分要求计算得出一定比例进行熔炼,铁液成分除常规的五大元素之外,主要就是反球化干扰元素的影响,依据球化指数SB=4.4 Ti+2.0As+2.3Sn+5.0Sb+290Pb+370Bi+1.6Al公式,一般只要<1.0,说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国外生铁纯净,SB值很低,国内生铁本溪和林州生铁很纯净,易于生产球铁,其它生铁中干扰元素就多些,由于矿源与生产工艺等因素,大多数含有较高的Ti元素,从SB的公式中可以看出,Ti元素影响不是那么太大,但Ti元素却是强还原剂,回将其它化合状态的干扰元素还原出来,从而影响球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Pb和Bi元素,国内有的企业选用的生铁尽管Ti元素较高,但却实际生产出了铸件,并且还稳定,例如海南某合资公司利用海南生铁(Ti元素>0.071%)成功地生产了摩托车凸轮轴铸件;四川某企业利用当地生铁(Ti元素>0.091%)成功地生产了曲轴,至今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必须注意铸件应是QT600-3或QT700-2的珠光体基体材质,铁素体基体材质则应选用比较低含量Ti元素才行。

使用废钢方面,大多数企业比较杂,货源不固定,因而造成成分的波动与偏差,如果是生产铁素体基体材质的铸件,则应选用碳素钢成分的废钢,例如A3钢、45钢等角钢、工字钢等;如果是QT500-7、QT600-3等材质,则可以适度用些合金钢。

在外观方面,最好不得有铁锈、油漆、油圬以及焊缝等,因为铁锈主要是FeO等,在球化反应时会消耗Mg元素,影响球化率;油漆尤其是橘黄色颜色,是由含Pb约64%和Cr约16.1%的颜料配置而成;焊缝金属一般含有O、H、S、P、Sn、Pb等有害杂质,这些干扰杂质元素,尤其是Pb会进入铁液之中,直接会是石墨形态变异。

下面是某合资公司仅仅把废钢进行了挑选,除去那些有铁锈、油漆、油圬以及焊缝等的,并进行了铁液过热处理,用同样工艺、成分等比较,可以看出石墨形态明显差异。

回炉料只要使用同类材质的即可,如果材质较多,在现场管理上千万别混淆,否则会影响铸件的最终性能,报废的铸件回炉时,一定要分清报废的原因,是因造型方面的可以回炉,而因材质方面的则需慎重考虑,否则会影响球化效果和孕育效果。

增碳剂的使用一般影响因素是S含量和H含量,S含量影响球化效果,而H含量则会影响孕育效果。

还有就是增碳剂的微观结构,大致有晶体类与非晶体类的,晶体类石墨增碳剂除增碳之外,还有增加石墨数量的作用,从而提高铸件机械性能。

二、过热处理
各种炉料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熔炼,有一个主要工艺就是过热处理,其目的就是消除炉料的遗传性,关于铁液的遗传性主要表现在①炉料结构信息的保留(如C原子种类、颗粒粗细以及不均匀性等):如果废钢,白口铸铁多时,则白口倾向增大,是因为Fe3C分子被保留下来作为核心的缘故,同样,如果炉料中含有粗大石墨的生铁,未彻底熔化的C原子集团会促使粗大石墨的析出,无形中增大了孕育效果的困难,致使石墨数量大大减少,最终影响铸件机械性能;②成分遗传效应:炉料中的Pb、Ti、Sb、Sn、As、Bi…等微量元素以及Ni、Cu、Cr、Mo、V……等合金元素会发生各种遗传效应,如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促使铸件收缩、裂纹、白口倾向增大;微量表面活性元素会产生特殊形状的石墨,如水草型,蝌蚪型等;气体元素容易形成气孔等;③物理特征的保存:如粘度、表面张力、凝固时的白口、收缩、气孔、裂纹倾向等都可能存在遗传。

炉料中的这些金属结构组织及成分信息的遗传因子(或载体)遗传下来形成弥散质点成为潜在的结晶核心,这些核心与石墨结晶的核心质点有着很大的差异,势必造成石墨形态的变异,降低球化率,减少石墨数量。

过热处理实际操作一般选择1510-1530℃,保温时间20分钟,从而是铁液的熔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微观均匀性明显提高。

三、球化剂、孕育剂的合理选择
球化剂主要由Mg、RE、Ca、Ba、Si、Bi、Sb…等元素组成,孕育剂是在硅铁的基础上附加Ba、Ca、Sr、RE、Mn、Bi、Sb、Cr、Sn等元素,国内外大致有上百种规格牌号,无非就是上述元素的不同比例组合而形成不同的作用,怎样合理地选择与生铁、废钢等炉料、处理温度、铸件材质、铸件壁厚或结构、原铁水含S量、车间布局、浇注时间、浇包形状等等因素有关。

球化剂的选择主要是Mg、RE、Ca、Ba等元素,其中Mg元素在5-6-7-8%的范围,RE
元素在0-1-2-3-4-5-6%等范围,Ca元素在1-2-3-4%的范围,Ba元素在0-1-2%的范围,Mg 与RE元素是重点,Ca元素与Ba元素是参考,下面列举一些事例:①用电炉生产汽车排气管,壁厚4-5㎜,QT450-10的材质,原铁水含S量在0.02-0.03%,处理温度在1500℃以上,适合的球化剂应是Mg6-7%、RE2.5-3.0%、Ca2.5-3.0%的成分范围,适合的孕育剂应是含Bi强烈增加石墨数量的特效功能;②用电炉生产QT400-18AL材质的风电铸件叶轮毂,壁厚60-200㎜,处理温度1450-1460℃,适合的球化剂应是Mg7%以上、钇基重稀土YRE <2.5%、Ca2.0-3.0%,适量的Ba元素、微量的Bi、Sb、C等元素的成分范围,适合的孕育剂应是含Ba元素的具有长效的特点以及含Bi、Sb元素,既强烈增加石墨数量又改善石墨形态的特效功能。

孕育剂的选择方面,大致与炉料组分、铸件材质、壁厚状况等因素有关,例如薄壁铁素体基体铸件,由于冷却速度快,对石墨的形态和数量有好处,但同时也增加了白口倾向,所以就应该选择强烈促进石墨球数的高效孕育剂。

如果是薄壁珠光体基体铸件,则应选择强烈促进石墨化的高效孕育剂,石墨的球数不必太多,否则会影响珠光体的含量,最终影响铸件的硬度指标。

在炉料组分中,废钢的比例较大,势必造成铁液的白口倾向增大,这是就应选择既高效又长效的复合型孕育剂。

现在由于生铁大幅度涨价,使得许多工厂在炉料方面大量使用废钢和增碳剂,这样就会使铁液中的含S、H量增加,白口倾向增大
四、处理温度
从球化反应角度来讲,处理温度愈低愈好,一般建议在1420-1480℃,这样的温度使Mg元素有最大的吸收率,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在实际生产中,铸件的壁厚状况、不均匀程度,熔炼设备与造型浇注的距离,特殊的造型工艺,特殊材质等,必须有高的处理温度,才能满足综合生产,例如在铸件壁薄、珠光体基体、铁模覆砂、消失模、铁液成分中含有高熔点元素(如Mo、Cr等)条件下,必须选择具有延缓起爆,耐高温的球化剂,使反应平稳,现场操作安全,然而,如果各方面可以满足生产要求,还是选择仅可能低的处理温度,例如在广东中山某公司,仅用1440℃处理温度,铁水几乎在出70%时,球化剂才开始起爆,反应非常平稳,镁光烟尘很少,工人现场操作非常安全,球化率在92%,石墨数在200个,残余Mg在0.04-0.05%,而加入量仅仅为1.0-1.3%。

有些工厂,由于选用球化剂不合适,球化反应剧烈,处理后降温大,不得不提高球化处理温度,致使球化剂加入量增大,不但增加了成本,更主要的是炉前操作危险性加大。

五、合金的粒度与形状
合金的粒度从各个生产企业的情况来看,大致有3-6㎜、3-15㎜、5-20㎜、5-25
㎜、5-30㎜、10-30㎜、10-40㎜等粒度分布,究竟那种粒度最合适,这与处理包的大小、处理的温度有很大关系,一般小包小粒度,大包大粒度,处理温度高时,粒度应小些,其原则就是粒度的分布使其紧实后堆积密度最大,从而使起爆延缓,使Mg元素有最大的吸收率。

例如日本的铸造工厂一般使用3-12㎜的粒度,欧洲的铸造工厂则使用1-12㎜的粒度,国内西峡的铸造工厂现在都使用3-15㎜的粒度,较小的粒度在反应过程中上浮的速度相对缓慢,从而提高Mg元素的吸收率,减少加入量。

合金的形状应是多面体形,最佳是球状,主要使合金难于熔化,当然目前的破碎工艺是机械式的,各种形状都有,压力成型的椭圆球状、立体圆柱的球化剂就是此目的,
六、处理包的深径比
许多铸造厂由于种种原因,仍然使用直径与深度大致相当的处理包,球化反应时,铁液的深度很浅,合金在没有完全熔化就漂浮在铁液上面,表面看起来在反应,其实是Mg 元素在燃烧,烟尘镁光很大,不仅浪费,而且不安全,最后残余Mg元素较低,铸件质量不稳定。

还有就是尽管处理包的深径比在1.5-1.8,但是由于造型所需的铁液大,而熔炼的设备熔量小,所以进行处理时,铁液仅仅是处理包容量的1/2-1/3,表面上用的标准的球铁包,实际造成铁液深度很浅,和上述情形相同。

实践证明,使用深径比在1.5-1.8的处理包,不仅球化剂加入量会相应减少,而且操作安全,球化成功率好,综合铸件成品率高而稳定。

七、熔炼设备极其容量与造型的布局和同步性
有些工厂的熔炼设备与造型距离较远,这样铁水球化处理后需要运送到造型现场浇注,在运送的过程中,空气会不断地进入到铁液中,不但造成球化衰退,如果没有瞬时孕育工艺的话,还会造成孕育衰退,最终导致铸件机械性能下降。

也有些工厂的熔炼设备与造型的节拍不协调、不同步,从材质角度讲,宁可让砂箱等铁水,也不能让铁水等砂箱,否则熔化好的铁水在炉内等待的过程中,空气不断地进入铁液,造成O、H等元素的含量上升,影响球化效果。

还有就是造型的数量小于熔炼的容量,同一炉铁液分多次进行球化处理,现场计量困难,势必造成每次出铁量误差较大,势必造成球化效果的波动,最终导致产品质量的波动。

八、合金的填充与覆盖
合金的填充与覆盖注意几个方面:①填充后应进行紧实,使合金之间的空隙或缝隙最小,堆积密度最大;②必须有覆盖物,覆盖物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主要目的是延缓起爆、预处理等,大致有各种孕育剂、45硅铁、25硅铁、SiC、冰晶石、预处理剂、铁屑、钢屑、钢板、石墨粒、珍珠岩等等,体现在预脱S、脱O与覆盖的双重作用,要有重量;③现场操作操作注意一定要覆盖严实,不要有缝隙,充分体现既覆又盖的目的;④覆盖后的体积最好和处理包凹槽相吻合。

九、孕育的方法与效果
孕育的方法很多,但其核心是既要保证良好的效果,又要操作方便,两者是互为矛盾
的,目前大多数有以下几种:
①覆盖在球化剂的上面,既孕育又覆盖,操作简便,但由于孕育时间与球化反应
同时进行,存在着孕育衰退倾向,尤其在运输距离长或厚大件上更为严重;
②二次出铁水时随铁液流加入,效果比①类方式略好些,但存在有加入时刻不准,
孕育剂漂浮在铁液上面,有时会与炉渣熔在一起而被扒掉,经常与A方式一起
操作;
③倒包时加入,由大包倒入小包时加入,效果好,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倒入1/3
铁水时,随铁水流加入,还未充满时就加完,铁水最后冲击搅拌,否则一方面
会加入过早粘结在包底,另一方面加入过晚时,漂浮在铁液上面而浪费;
④浮硅孕育,就是用低熔点的一定重量孕育块,放在铁水表面或浇口杯中,一边
浇注,一边孕育,效果非常好,但不可避免地带入了部分熔渣,同时存在着不
均匀现象;
⑤瞬时孕育,就是一边浇注,一边用定量装置或人工漏斗随铁水流进行孕育,但
不可避免地带入了部分熔渣,同时存在着不均匀现象;
⑥孕育块孕育,就是用低熔点的一定重量孕育块提前安放在浇注系统内,在铁水
的冲型过程中,一边溶解,一边孕育,效果最好,但不可避免地带入了部分熔
渣,浇注系统相对复杂,铸件工艺出品率降低。

从上述的孕育方法上讲,①方法最方便,但孕育效果最差,相反⑥方法效果最好,但操作最麻烦,大多数情况下,以上几种方法联合操作,即保证孕育效果,又使现场操作简便、安全,每个工厂依据自己实际条件合理选择最佳的孕育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