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重预防机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双重预防机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
应用
摘要: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是一以贯之、彼此联系的过程,撇开任何一方,
都不能充分发挥双重预防机制的作用。

本文结合安全运行实际,围绕什么是双重
预防机制、如何区分隐患和风险,简要说明了双重预防机制在民航安全中的实际
应用。

关键词:安全隐患;双重预防机制
个人简历:张鹏军,(1982.2-)男,汉族,宁夏固原,大学本科学历,工
学学士学位,航空器维修与适航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安全工程与科学。

1.双重预防机制简述
双重预防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底提出的一项重要安全管理创新,
国务院安委办于2016年正式提出了“双重预防机制”概念,简单讲,就是指以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种手段相结合的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工作机制。


俗说,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

第一道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
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第二道是治隐患,以隐患
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
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
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过构建并持续运行“双重预防机制”,可以
做到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对预防
生产安全事故意义重大。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基础"。

根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
要求,企业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典型措施制定和风险分级,确定风险点、危险源为隐患排查的对象,即“排查点”;通过隐患排查,可
能发现新的风险点、危险源,进而对风险点和危险源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

民航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安全风险分级管
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在民航安全管理体系(SMS)内的相关定义,以及基本逻辑关系、功能定位和运转流程,推动SMS与双重预防机制的有机融合,更加有效地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修订下发的《民航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管理规定》,既是规范工作指导,也是提升安全管理。

2.双重预防机制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首先要搞清楚安全、危险源、风险、和安全隐患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认定不清,将会导致辨识、评估、排查有误。

安全的本质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预知、预测、分析危险;另一方面是
限制、控制、消除危险。

具备了这两方面条件才是真正的安全,不能预知、预测
危险、不能消除、控制危险,那种安全只能是所谓的安全而已。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民用航空器事故、民用航空器征候以及一般事件等后果
的条件或者物体,通常使用名词进行表述。

例如运行中的车辆、压力容器、油库、危险品库房、带电的导体、氧气瓶、煤气罐、湿滑的道面等。

安全隐患是指民航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
管理制度规定,或者因风险控制措施失效或弱化可能导致事故、征候及一般事件
等后果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按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通常使用"主语十行为、状态、缺陷"的
组合。

如“人员违反规定、机坪车辆阻碍航空器滑行、手册缺少相关流程、不完
善的制度”等。

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
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
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对
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有
两个主要特征,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
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险=可能性×严重性。

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工作主体都要求全员参与,工作对象都要涵盖人、物、管、环各个方面。

但风险辨识侧重于认知固有风险,而隐患排查侧重于各项措施、生命周期过程管理。

风险辨识要定期开展,在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以及组织管理
机构发生变化时开展。

而隐患排查则要求全时段、全天候开展,随时发现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隐患排查与安全检查的区别在于安全检查是通过眼看、工具检测等手段,对
生产装置是否存在问题进行检查,检查范围狭小,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较浅,安全
检查是个人或某一专业即可完成的工作,是随时和经常性的工作;隐患排查是用
分析法对人、机、料、法、环进行综合分析,将隐性的影响安全生产的管理缺陷、技术缺陷、设备缺陷等因素查找出来。

安全检查是查表,隐患排查是查根。

我们
只有把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有机的结合应用,才能真正做到“隐患可控,事故可防”。

3.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管理办法》按照《安全生产法》的统一要求,将第二类
危险源划归到隐患范畴。

此次的分类方式,更有利于我们在安全问题的识别处理
中抓住主体,例如以往将人不安全行为作为危险源的识别管控,更加侧重于防范
行为的出现、降低行为的后果,在设置复核机制、防御流程上增加风险预防措施;按照新的定义方式,将管控对象提前到对出现不安全行为的人员管控上,更加突
出危险源的本质来源,将管控的重点集中在人员本身的能力素养上、设施设备的
运行可靠性上、管理程序的科学合理上。

目前在实施双重预防机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双重预防机制的作用认识不足。

目前,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双重预防机制是上级单位主导的行为,并非因自身
需要而主动开展,造成对双重预防机制认识和理解不足,缺乏开展工作的内在动力、工作主动性不强、重形式、轻运行,导致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深入、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存在针对风险提出的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2.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不到位。

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时,管理人员对危险源的描述不准确,往往把隐患作
为危险源,在评估过程中,由于评估小组成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导致辨识评估不
充分、不全面,提出的风险管控措施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某单位风险管
控清单中的危险源“5月1日行李打包带脱落卷入航空器发动机”描述不准确,
将安全隐患作为危险源,正确的描述应为“旅客托运行李打包带”;某单位风险
管控清单中的危险源“接机人员手势不标准,动作不规范,可能造成机组对指挥
手势误判”描述不准确,将安全隐患作为危险源;某单位安全隐患数据库中“靠
机作业人员、车辆遗失零部件、手机、对讲机等外来物品,构成航空器运行风险”的安全隐患描述不准确,将危险源作为安全隐患
3.隐患排查与风险评估不能有效结合。

开展隐患排查时,往往主要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未
列入隐患排查的内容,两者之间未有效结合。

针对以上问题,就双重预防机制应用提三点建议:
一是继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作
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虑,实施PDCA闭环管理。

风险识别评估的“风险点、危
险源”应为隐患排查的“排查点”;隐患排查可能发现新的风险点、危险源,是
对风险辨识与评估结果的补充和完善。

风险类别和等级,经识别评估后,要对安
全风险进行管控,分级落实管控责任,尤其要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
风险的重点管控。

二是加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有机结合。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
排查治理不是两个平行的管理管理方法,二者必须实现有机的融合,形成常态化
运行机制。

风险点的管控措施缺失或出现了缺陷,则形成了隐患,风险度相应会
提高。

如果隐患不能及时得以治理,则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隐患得以治理,则风险度会随之降低。

三是提高全员风险识别及管控能力。

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也不尽相同,要分层次、分专业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风险辨识分析
及管控、隐患排查及治理培训教育。

通过开展全员培训教育,提高员工识别风险
和管控风险的能力,解决隐患不知道查什么、怎么查的难题。

双重预防机制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要素只有从制度上完
善机制,从落实上要全员参与,才能实现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强基础,最终提升自身安全生
产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