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2. 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2. 通过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3. 通过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4. 通过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难点:从海禁到闭关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
思考:明清以前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是如何演变发展的?略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
1、明初海禁政策
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防止反明势力和防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规定“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
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
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
1390年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1394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
1397年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
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
2、朝贡贸易
明朝海禁后,朝贡贸易成为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
材料一、“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材料二、“今夷人慕义而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材料三、“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刀枪毋过三千”。
请结合以上三个材料,归纳朝贡贸易的特点。
薄来厚往;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有限制的贸易。
插图《朝贡的长颈鹿》
(明朝)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
动,在上只是政府借此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