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
案)
一、选择题
1.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故A正确。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故B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故C错误。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2.近日,我国企业成功研发圆珠笔笔头用新型不锈钢材料,标志着笔头用材料的国产化、自主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笔头不锈钢材料中含有碳、铁、钨等元素。

如图是其元素的部分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元素只能形成二种单质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一个钨原子的质量为183.84g
D.碳、铁、钨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依次增加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据题中的图示,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A、根据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故A错误。

B、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为:氧硅铝铁钙,在金属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铝,故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是“1”,能常不写。

故错误。

D、由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碳、铁、钨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碳、铁、钨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依次增加。

故正确。

故选D
点睛: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吸烟有害健康,是导致肺癌最广泛及作用最强的因素。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被动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今年开始我省已经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造成被动吸烟的原因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烟气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烟气分子向四周扩散,造成人们被动吸烟,故选D。

4.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用符号表示为N
B.等质量的三种物质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碳
C.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D.质子数由小到大依次为C<X<O
【答案】C
【解析】
A、7号元素是氮元素,其元素符号为N,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是成正比,由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氧>氮>碳,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故等质量的三物质中,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碳>氮>氧,正确;
C、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都是2个电子层,错误;
D、质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由小到大依次为C<X<O,正确。

故选C。

5.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一种元素在元囊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MC . B.核内有115个质子
C.是非金属元素D.相对原子质量为40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为Mc,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15,表示原子序数为11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内有115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6.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A.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D.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正确,B、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正确,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正确,D、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不是易得到电子,错误,故选D
考点: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核外电子的排布
7.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
【答案】D
【解析】
A、由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该元素为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2,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中子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为非金属元素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
C.钠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2.99g 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钠是“钅”旁,为金属元素,错误;
B、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单位符号是“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示意图中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一个,此示意图是钠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不是原子结构示意图,错误。

故选B。

9.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所示,由该图示不能得出的的结论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氟气比氧气更活泼
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D.丙不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根据反应条件和图中信息知,A、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氟气能把氧气置换出来,说明氟气比氧气更活泼;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4个分子,反应后5个分子,反应前后应分子数目已改变;D、丙是氟化氢,不是氧化物。

故选C。

点睛∶对于金属来说,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对于非金属单质来说,同样是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

10.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右图A、B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体不反应),而B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不能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间隔
C.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的密度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D
【解析】
A、此现象能直接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
B、两种气体能混合,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A瓶混合较快,B瓶混合较慢,说明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密度小.
D、本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故选D
【点评】此实验能从多角度证明分子的性质,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验.
11.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经过分析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这瓶液体()
A.一定是化合物B.一定是混合物C.可能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水或者双氧水,也有可能是水和双氧水的混合物,故此题选C。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组成方面的知识,解答类似题目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

12.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解析】
A、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
误;B、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错误;C、由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D、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故选D。

点睛: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3.“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题干可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而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若设Ni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得:x+(+3)ⅹ2+(-2)ⅹ4=0,x=+2,故B选项符合题意
14.钕玻璃是激光聚变装置的核心元件。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钕的信总判断错误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B.质子数为60
C.中子数为60 D.相对原子质量是144.2
【答案】C
【解析】
A、钕字的偏旁是金字旁,故是金属元素,正确;
B、由图可知,钕是60号元素,故质子数是60,正确;
C、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故中子数=144-60=84,故错误;
D、由图可知,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4.2,正确;故选C。

15.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氧气
B.氮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
C.空气液化时,各组分的微粒会变小
D.干冰气化过程中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答案】B
【分析】
【详解】
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因此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可以用来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空气液化时,各组分的微粒间的间隔逐渐变小,而不是微粒会变小,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分子是不停的运动的,干冰气化过程中分子并不是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下列化学家中,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制出元素周期表的是
A.道尔顿 B.拉瓦锡
C.侯德榜 D.门捷列夫
【答案】D
【解析】
A、道尔顿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先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论.B拉瓦锡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利用天平为化学研究的工具进行定量实验,并测定了空气的组成.C. 侯德榜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 D.门捷列夫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首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选D
17.2017年5月,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的重大突破。

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取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分子数之比是1:2:4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无机物不能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生成物只有两种,故错误;
B、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故错误;
C、任何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质量、数目都不变,故正确;
D、无机物可以转换为有机物,比如光合作用,故错误,故选C.
18.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下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C.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
D.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答案】B
【解析】
A、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B正确;
C、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C错误;
D、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其次是硅元素,故D错误。

点睛∶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19.如图,上瓶充满空气,下瓶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发生反应),抽出玻璃片,瓶口对紧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瓶内气体颜色趋于一致。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说明不断运动
B.当两瓶中气体颜色不再变化时,微粒停止运动
C.实验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
D.实验后,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空气中的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运动,最后两瓶中的气体颜色趋于一致,故A说法正确;
B. 微粒始终在不断运动,故B说法错误;
C.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变化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故C说法正确。

D. 实验后,二氧化氮占的空间变大,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20.下图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物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均只含有氢、氧两种原子,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的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水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物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物水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18.无19.无20.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