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有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前言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即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也称森林资源普查),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清查。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准确掌握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是准确评估林业生产建设成就,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意见,对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森林资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随着扬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林业生态建设的加快,森林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进一步查清全市森林资源状况,更好地落实林业分类经营,开展森林资源实物量管理和资产化管理,实行森林资源管理责任制考核,开展森林绿色GDP核算,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建设规划等,依据《森林法》等规定,以及省政府统一部署,扬州市于2008年6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工作在扬州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得到了江苏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扬州市林业局及下属各县(市、区)、乡(镇)林业部门艰苦努力,于2009年8月底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野外调查工作,并顺利通过省林业局数据审核、验收。

通过外业调查,经内业整理、勾绘、统计、汇总等,形成了扬州市森林资源数据库、森林资源分布图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

本次全市共有119人参加调查,调查小班计79946个,调查四旁样地计7166个;共调查林地面积83636.11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67706.37公顷,灌木林地面积5343.14公顷,未成造林地6574.92公顷;全市活立木总蓄积5357110.95m3;全市森林覆盖率10.78%,林木绿化率14.86%。

目录
第1章区域概况 (7)
1.1自然地理条件 (7)
1.1.1地理位置 (7)
1.1.2 地形地貌 (8)
1.1.3 气候 (8)
1.1.4 土壤 (8)
1.1.5 水文 (9)
1.1.6 湿地资源 (9)
1.1.7 生物资源 (10)
1.2社会经济状况 (10)
1.3林业建设情况 (10)
第2章调查工作简况 (12)
2.1历次调查概况 (12)
2.2本次调查情况 (12)
2.2.1 调查目的及任务 (13)
2.2.2 调查范围及内容 (13)
2.2.3调查方法 (14)
2.3工作开展情况 (15)
2.3.1 前期准备阶段 (15)
2.3.2 培训试点阶段 (16)
2.3.3 外业调查阶段 (16)
2.3.4 内业汇总阶段 (16)
2.4质量与精度 (16)
2.4.1 工作质量 (16)
2.4.2 成果精度 (17)
2.5本次调查的特点 (17)
第3章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19)
3.1森林资源现状 (19)
3.1.1 各类林地面积 (19)
3.1.2 各类林木蓄积 (21)
3.1.3 乔木林面积、蓄积 (21)
3.1.4 天然林资源 (24)
3.1.5 人工林资源 (24)
3.1.6 防护林资源 (25)
3.1.7 特种用途林资源 (25)
3.1.8 用材林资源 (26)
3.1.9 薪炭林资源 (27)
3.1.10 经济林资源 (27)
3.1.11 竹林资源 (27)
3.1.12 灌木林资源 (28)
3.1.13 四旁树资源 (29)
3.1.14 农田林网 (29)
3.2森林资源权属 (29)
3.2.1 按林地使用权 (29)
3.2.2 按林木使用权 (30)
3.3林业分类区划情况 (30)
3.3.1 生态公益林地 (30)
3.3.1.1 国家级公益林地 (31)
3.3.1.2 省级公益林地 (31)
3.3.1.3 市级公益林地 (32)
3.3.1.4 县级公益林地 (32)
3.3.1.5 生态功能等级 (33)
3.3.1.6 管护形式及是否纳入补偿 (33)
3.3.2 商品林地 (34)
3.4森林资源质量 (34)
3.4.1 单位面积蓄积量 (34)
3.4.2 针阔叶林面积结构 (35)
3.4.3 森林龄组结构 (35)
3.5森林资源生态状况 (35)
3.5.1 森林结构 (35)
3.5.2 森林健康 (36)
3.5.3 自然度 (36)
3.5.4 森林生态功能 (36)
3.5.5 沙化程度 (36)
3.6森林资源特点 (37)
3.6.1森林资源呈区域分布 (37)
3.6.2 公益林比重合理 (37)
3.6.3 林分结构以纯林为主 (37)
3.6.4 幼、中龄林比重偏大 (37)
3.6.5 私有林占绝对比例 (38)
3.6.6 公益林生态功能一般 (38)
第4章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39)
4.1各类林地面积动态变化分析 (39)
4.2各类林木蓄积动态变化分析 (40)
4.3有林地面积、蓄积动态变化分析 (41)
4.4天然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42)
4.5人工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42)
4.6林种结构对比分析 (42)
4.7权属结构对比分析 (43)
4.8龄组结构对比分析 (44)
4.9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45)
4.10森林覆盖率动态分析 (45)
第5章森林资源综合评价 (46)
5.1森林资源总量增加迅速 (46)
5.2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46)
5.3林种结构不断调整 (46)
5.4林龄结构不合理 (47)
5.5林地生产力显著提高 (47)
5.6森林结构差生态效益低 (47)
5.7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47)
第6章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49)
6.1合理确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 (49)
6.2加大幼林抚育管理力度 (49)
6.3改革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0)
6.4重视森林资源深层开发 (50)
6.5以建设林业工程为切入点,推动林业发展 (51)
6.6完善林业发展保障措施 (51)
附表 (52)
附图(比例尺1:100000-250000) (53)
专业调查报告 (53)
附件 (54)
附录 (54)
第1章区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1.1.1地理位置
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位于东经119°01′(仪征市移居、青山一线)至119°54′、北纬31°56′至33°25′(宝应县西安丰、泾河一线)之间。

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泰州毗连,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交界。

辖区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

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江都、高邮、仪征3个市和宝应县。

全市共有77个乡镇,14个街道,1125个行政村,345个居委会。

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经过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与长江交汇。

扬州市东距上海300 公里,西距南京100 公里。

宁通高速和宁启铁路横穿东西,京沪高速纵贯南北,向来为交通枢纽,建成的润扬长江大桥,
使扬州成为苏北交通的大动脉。

全市土地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1700-190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9%。

扬州市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总面积1024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

1.1.2 地形地貌
扬州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按地貌类型分为里下河地区(运西滨湖圩田、碟形平原和湖荡洼地)、长江冲积平原区(包括高沙平原和沿江洼地)和低丘缓岗区。

辖区内地势平缓,从西南向东南、东及东北方向呈扇形逐渐倾斜,仪征和市区北部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为平原和水网地区,自然湖泊众多。

平均高程为5-10米。

仪征境内丘陵最高,最高点是仪征境内的大铜山,高程为149.6米;至宝应、高邮与兴化市交界一带地势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东南部为长江河漫滩地。

扬州全境水网密布,江河湖相连,沼泽、湿地生态环境良好。

1.1.3 气候
扬州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盛行风向随季节存在明显的变化。

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区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为16℃左右,一年中以1月份温度最低,平均温度为2.93℃,最低温度-8.1℃;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温为28.97℃,最高温度39.1℃。

无霜期222天。

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176.7小时。

年平均相对湿度78%。

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46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

1.1.4 土壤
扬州市境内土壤类型主要分为水稻土、潮土、沼泽土、黄棕壤四大土类(《扬州市志》,1997),分别占土壤面积的78.2%、15.5%、5.45%、0.81%。

其中,西南部丘陵区以包浆土、板浆白土和马肝土为主,东
部平原区以沤田土、灰潮土、淤泥土和青泥土等类型为主,全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8%,在全省属中上水平。

1.1.5 水文
扬州地处江淮两大水系下游,通扬河以北属于淮河流域,以南属于长江流域。

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由46条主要河流、3大湖泊和许多湖荡与池塘等水体生态系统组成。

长江扬州段80.5公里,有仪征市的潘家河(沿山河)、胥浦河、泗源沟(仪扬河);扬州市区和邗江境内的古运河、京杭大运河;江都市的小夹江(三江营)和红旗河等7条入江河流。

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扬州段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汇入长江(见表1-1)。

表1-1 扬州市总水资源表
总水资源(亿m3)
地表水
(亿m3)
地下水
(亿m3)
差值
(亿m3)
年降水量
(亿m3)
2006 20.36 12.10 10.37 2.11 61.49 2007 8.58 2.25 8.22 1.89 47.34 2008 15.14 7.86 9.17 1.89 60.43 (2006~2008年扬州市统计年鉴)
1.1.6 湿地资源
扬州自然湿地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水库湿地,面积较大的共有131个,其中湖泊湿地8个、河流湿地112个、沼泽湿地1个、水库湿地10个。

全市自然湿地总面积 6.52万公顷(2004年全省湿地调查数据),占国土面积的9.8%,湿地面积在江苏省位居前列。

高邮湖是扬州市最大的自然湿地,总面积4.25万多公顷,也是江苏省第三大、全国第六大淡水湖。

另外,扬州市还有水稻田、水生经济作物地等人工湿地18万多公顷。

1.1.7 生物资源
扬州植物资源有479种。

其中,木本植物203种,草本植物220种,水生植物56种。

如银杏、荷藕、芦苇及各种花卉苗木、茶叶、桃、梨等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扬州市绿化造林树种有61科132属274种,其中乔木161种,灌木99种,藤本14种;落叶树种162种,常绿树种112种;阔叶树种216种,针叶树种58种。

其中,槐、榆、柳、银杏、女贞、松柏、桃、水杉、香樟、枫杨等较常见,芍药、琼花、木芙蓉、竹类较具特色。

扬州由于河湖众多,盛产鱼、虾、蟹、珍珠等水产品。

仅里下河地区就有鱼类60多种,长江水域鱼类有80多种,是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白鲟等重要水生珍稀动物栖息地。

扬州地区鸟类资源约有12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东方白鹳、大鸨、丹顶鹤、天鹅等。

1.2 社会经济状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扩大有效投入,破解发展难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增长较快、活力较强、价格回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3.29亿元,同比增长13.4%;财政总收入266.2亿元,增长24.6%;全市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0.7亿元,增长17.2%,其中林业产值6.78亿元,增长16.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8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增长13.1%。

1.3 林业建设情况
近几年来,全市各地紧紧抓住国家重视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扎实推进生态林建设和产业林发展,全市生态环境不断
改善,林业产业稳步发展。

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点线面结合,围绕功能完备的路网、水网和农田林网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沿路、沿水、沿村、沿城、沿田等五沿林业,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三年来,全市新建了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路、扬子江路、新336省道等绿色通道180多公里,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07个,省级绿化合格村685个,新建完善农田林网9.07万公顷,四旁植树1900万株;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的大江风光带建设初见成效,沿江地区新增成片生态景观林达1600公顷;新建了润扬森林公园、扬子津森林生态园、滨江森林公园、凤凰岛森林公园等板块式森林,初步形成沿江生态防护林、里下河生态经济林、丘陵茶果景观林等三大生态林区域。

据省林业局验收认可,三年全市共新增造林 2.32万公顷,其中成片造林 1.31万公顷。

二是突出高效林业建设,发挥花茶果产业优势,实施区域集中发展,初步形成了江都、仪征、邗江等三个重点花木生产区,沿江花木产业带和城郊若干园艺场、花木场为点的“三区一带多点”的产业布局,森林资源面积进一步拓展。

据统计,全市花木生产面积由2005年的1.07万公顷跃升到现在的1.47万公顷,增长了38%,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新拓茶果面积1533.3公顷,成为森林资源的必要补充。

三是提升林业科技水平,增加营林经济效益。

推行“人才强林计划”和“科技兴林计划”。

在抓好无检疫对象苗圃建设的同时,加大本地适生的35杨、69杨、72杨等速生丰产树种的栽植比例,推行定向培育,推广林茶、林菜、林药、林牧等复合经营模式,着力实现杨树生长周期内的效益均衡和最大化,将生态林建设成高效林,仪征、高邮等地的林农复合经营林地,亩平纯效益达2000元以上。

四是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激发生产活力。

全面推行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统分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采取租赁、承包、合伙、合作、股份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五是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企业。

2008年,全市市级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8户,年加工5万、10万m3以上的企业达到8户和3户,全市实现木材加工产值23.5
亿元,创汇1760万。

第2章调查工作简况
2.1 历次调查概况
1987年,在省统一部署下,我市开展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本次调查林地面积采用小班勾绘方法求得,用小班调查将资源数据落实到具体地块,蓄积量用系统抽样方法控制精度,四旁树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其各树种株数、大小、蓄积。

这次调查的主要技术依据是省林勘院根据原林业部《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结合江苏实际制定的《江苏省林业资源调查工作细则》。

本次共有130多人参加调查,外业调查从1987年5月份开始,同年10月底结束。

2.2 本次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技术依据是省林勘院根据江苏实际制定的《江苏省林业资源调查工作细则》,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参加本次调查的人员有119人,共组成43个外业调查工组和5个外业检查工组。

经过全体调查人员的辛勤劳动与共同努力,本次完成调查小班79946个,四旁样地7166个,角规调查记录4299条,样方调查记录277215条,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调查记录1275条,散生木调查记录2630
条。

另外,本次还调查了全市的农田林网和古树名木,获得了大量系列化数据和多种资料,这是扬州历史上调查内容最全,调查手段最新,首次将调查数据转成电子档案,并将卡片调查记录全部形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一次林业资源调查。

2.2.1 调查目的及任务
(1) 调查目的
为查清全市各类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为建设扬州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全面、准确、可靠的调查数据,为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林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奠定基础,为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提供依据;建立和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建立地理信息系统。

(2) 调查任务
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和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调查区域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的合理化意见与建议。

2.2.2 调查范围及内容
(1)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的范围是扬州市行政区范围内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以及农田林网、四旁树、古树名木等。

(2) 调查内容
I、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权属;
II、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
III、调查各类四旁树的株数、蓄积;
IV、调查各类农田林网的控制面积和分布情况;
V、调查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
VI、建立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
Ⅶ、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和更新的数字化。

2.2.3调查方法
围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江苏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等有关规定,以l︰10000比例尺地形图与航空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调查技术和已有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以实地调查为主,结合GPS定位技术进行地面校正,获取全市面积在0.067hm2及以上林地的类型、面积、蓄积、权属和分布情况等,建立调查区域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动态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求算、汇总和管理森林资源数据,构建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市森林资源计算机管理。

具体方法为:
(1) 片林、带状林面积调查
借助地形图与遥感影像图,以地面调查为主,采用GPS技术,并结合航片判读、区划和定位方法进行小班区划调查;小班因子调查采用现地实测方法进行,面积采用GIS自动求算。

(2) 蓄积量调查
片林采用角规绕测或样方方法进行调查,角规调查按断面积蓄积标准表进行计算;带状林采用设置段带样方方法调查,测量胸径查一元材积表进行计算。

样方面积不得小于133㎡。

(3) 四旁树和城镇零星树木调查
采用机械抽样调查推算,以县域所有四旁树为抽样总体,在1∶1万地形图上采用2×1公里网(纵坐标为偶数)进行抽样布点,机
械布设半径14.57米、面积0.0667公顷(1亩)的样圆分树种进行每木检尺。

(4) 农田林网调查
在1:1万地形图上现场勾绘求得。

(5) 古树名木调查
以2003年扬州市绿委办古树名木调查结果为基础进行实地调查。

(6)其它因子调查
参照本市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项目等规划进行。

多种组合的调查方法大大提高了本次调查精度,使成果更加真实可靠、科学实用。

2.3 工作开展情况
I、本次调查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分管秘书长和市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调查工作,解决重大问题;市林业局成立由相关技术人员参加的技术指导小组和质量检查小组,在开展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过程中,检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到各地进行检查和指导;各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所辖林业站(中心)成立调查工组在各乡镇配合下具体实施。

II、所有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III、江苏省林勘院负责对调查质量的检查验收。

2.3.1 前期准备阶段
2008年4月下旬,扬州市林业局组织专业调查人员83名参加省林业局组织的业务培训,开展操作实习,统一调查方法与标准,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质量意识。

2008年5月-7月中旬,市林业局制订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落实调查经费和成立组织机构,做好调查前的各项技术、资料、仪器工具等准备工作。

6月19日,市政府专门召开
全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部署会,并与各县(市、区)签订了《扬州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责任书》。

2.3.2 培训试点阶段
在调查前期及调查过程中,为统一标准,确保调查质量,在省组织培训基础上,市林业局先后共8次又组织各县(市、区)技术骨干开展了有关内、外业调查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为调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3.3 外业调查阶段
在2008年5月份,高邮、江都等地就结合新造林检查验收,将新造林小班按照本次调查的具体要求,填好调查卡片,并将其标上图,避免重复调查;
2008年6月份-2009年7月底,各县(市、区)外业调查组按规程要求开展外业调查,自查质量检查组同步质量检查验收。

期间省督查组、质量检查组同步进行进度督查和质量检查验收。

2.3.4 内业汇总阶段
2009年6月1日—8月22日,组织各县(市、区)进行小班和行政界线勾绘、面积求算等;
2009年8月24日—8月29日,在江苏省句容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接受省林勘院检查验收,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输出统计成果表等。

2.4 质量与精度
2.4.1 工作质量
为保证本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森林资源现状,由市林业局和各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林勘院成立联合检查组,负责对调查质量的检查工作,省林勘院对外业调查和内业质量进行全面验收。

本次按调查工作量3%的大样圆、外业
小班区划、调查和100%的内业进行检查,其内、外业质量均达到优良水平。

2.4.2 成果精度
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的要求,调查面积小于5000hm2或森林覆盖率小于15%的单位可以不进行抽样控制,也可以与相邻经营单位联合进行控制调查。

考虑到扬州市绝大部分县(市、区)达不到单独抽样控制条件,且2005年全市已经进行了一类清查,本次未对总体进行抽样控制。

经扬州市和江苏省林勘院联合检查组对全市各县(市、区)调查的检查,各类型精度如下:
小班调查小班界线、地类确定、林种划分、树种组成、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每亩株数调查因子等填写规范,全市得分为99.6分;
内业整理小班界线、地形地物及注记、面积求算、各项统计、成果图绘制等符合要求,全市得分为99.5分;
四旁树调查大样园位置、样地周界、四旁树类型和树种组划分、各径阶株数误差、调查因子填写完整、准确,全市得分为99.1分。

2.5 本次调查的特点
与以往调查比较,本次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技术标准本期调查将符合大苗造林标准(主要指杨树)的造林地(造林1年后)记为有林地;增加了绿地及湿地等相关内容的调查;增加了潜在的生态用地调查,如坡耕地、区位内的规划宜林地等;将林苗一体化造林地按其达到有林地或未成林造林地标准记为有林地或未成林造林地;树种组的划分更为详细。

(2) 调查内容突出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了森林生态功能、森林健康等调查内容,更能体现生态林业的特色。

(3) 基础材料调查外业用图全部采用最新的高分辨率1:10000
航空影像图和地形图,与前期调查仅采用1:50000地形图相比,更加方便和准确。

(4) 数据处理调查面积计算、数据与图形处理全部采用计算机系统完成,与上期调查相比,数据精度和处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5) 调查方法采用片状、带状和点状多种组合调查方法。

I、片林、带状林以地面调查为主,采用GPS技术,并结合遥感判读、区划和定位的方法进行小班区划。

片林蓄积量调查采用角规绕测方法,按断面积蓄积标准表进行计算。

带状林采用设置段带样方方法,查一元材积表进行计算。

II、四旁树,面积不足0.067hm2的小片零星乔木、竹类、经济林、灌木(丛、球)、绿篱等,以各县(市、区)为总体,按照1km×2km 公里网点(维扬、广陵区按1km×1km)间距机械布设面积为0.067hm2的圆形样地每木检尺,由样木推算全市四旁树折算面积和蓄积。

第3章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3.1 森林资源现状
3.1.1 各类林地面积
全市土地总面积66340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3636.11hm2,占12.61%。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67706.37hm2,占80.95%;灌木林地5343.14hm2,占6.39%;未成林造林地面积6574.92hm2,占7.86%;苗圃地面积2605.47hm2,占3.12%;无立木林地面积34.71hm2,占0.04%;宜林地面1365.65hm2,占1.63%;辅助生产林地5.85 hm2,占0.01%。

(见图3.1和表3-1)
397.47hm2,占0.59%。

在灌木林地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3810.2hm2,占71.31%;其它灌木林地面积1532.95hm2,占28.69%。

在无立木林地中,采伐迹地面积34.71hm2。

在宜林地中,宜林荒山荒地749.06hm2,占54.85%;其它宜林地616.59hm2,占45.15%。

全市森林覆盖率10.78%,林木绿化率14.86%。

表3-1 各县(市、区)地类面积统计表
单位:h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