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②楚江:指长江。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⑥浦:近岸的水面。
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滋,润泽。
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
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
(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这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的景象,从而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
同时叠词的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故答案为:⑴ B C;
⑵“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要从诗歌语言运用、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②簪: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④夜榜:夜.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首联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________)
②“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
(________)
③中间两联表现诗人爱上了永州,很喜欢这种安逸闲适的生活。
(________)
④尾联表现了诗人在这种闲适潇洒的生活中忘却了被贬不幸,心胸旷达开朗。
(________)
⑤这首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________)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案】(1)A;A;B;B;A
(2)早晨外出耕田,晚上撑船游玩的隐居生活。
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解析】【分析】(1)①首联的意思是“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作者将被贬说成是有幸,属于正话反说,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所以该句正确。
②“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
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
“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
所以此句正确。
③诗人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不是真正喜欢。
所以此句错误。
④“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
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所以此句错误。
⑤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
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
表面的平淡所蕴含
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
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所以此句正确。
(2)“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
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
“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
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
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A;B;B;A
⑵早晨外出耕田,晚上撑船游玩的隐居生活。
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句赏析正误的判断。
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注意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诗中“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附参考译文】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仿佛是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哔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
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
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⑴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4.诗歌鉴赏。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答案】(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
《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后两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所以答案可整理为: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题乌江亭》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所以答案可归纳为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题乌江
亭》作者杜牧在惋惜、批判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意见和用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鼓励百折不挠的精神。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故答案为:⑴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⑵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
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1)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仿写:________。
【答案】(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仿写。
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⑴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⑵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清幽恬静;
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理解诗歌的意境要结合诗歌的意象进行,本诗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宁静淡薄的意境烘托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以及“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等诗句可知,两首诗都描写了乡村的秀丽风光;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以及“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等诗可知,两首诗都猫写了农家丰收的景象;《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山行》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写山水,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
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绘劌绘声,如歌如画,引人入胜。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请的手法,【甲】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人生态度,【乙】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以及不惜谢络仕途甘于归隐的决心。
故答案为: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能力。
答题时应反复阅读这两首诗歌,从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即可。
8.九(1)班刘恩同学在整理归纳古诗意象时遇到了困难,先请你跟他一起阅读下面三首诗歌,联系诗歌内容讨论“孤舟、行舟、轻舟”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春游
陆游
兰亭路上换春衣,
梅市桥边送夕晖。
闻有水仙翁是否,
轻舟如叶桨如飞。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京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
刘恩:我觉得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出行的方式,“一别心知两地秋”使得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所以我认为“行舟”这个意象包含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但是“孤舟和轻舟”我就不知道了,你能帮助我吗?
我认为:________
【答案】“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外调赴任背景,作者用“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
《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间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解析】【分析】结合全诗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理解这两个意象,“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尾联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
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春游》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游的事,首句“兰亭路上换春衣”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兰亭路上呈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第二句“梅市桥边送夕晖”,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的景色,“送夕晖””三个字看出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最后一句“ 轻舟如叶桨如飞”,写诗人乘着小船在水中徜徉,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外调赴任背景,作者用“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
《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间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
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
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
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⑴“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⑵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10.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思绪之绵长(无穷)
(2)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是一句问话。
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因此“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要暗示了时间之漫,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分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词人登京口北固亭望神州的所见所思所感,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
词人眼望神州,感概千古兴亡之事,下阕,作者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