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课标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_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条件。

2.知道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定性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5.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和原理。

教学重难点:
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电影机、放大镜等成像元件都是凸透镜。

但是,通过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的,通过投影仪所成的像是放大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呢?投影仪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大家仔细想一想,要想让屏幕上的图像大一些,应怎样调整?
二、猜一猜
大家能够讨论讨论,也能够到前面来适适。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
大家讨论得很热闹,谁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否准确还需要实验来验证。

我们为每组提供了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器材——光距座及其附件,并在每组的计算机中安装了研究凸透镜成像所用的课件。

大家能够任选其一或共同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条件。

提示:
1.我们事先为同学们准备了探究方案,同学们能够参照,也能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

2.小组同学间注意分工合作。

物距(u)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表是像到透镜的距离。

各组的实验基本完成了,那个组愿意将实验数据来与同学共享;并阐
述你们的到的初步结论。

将每次实验的数据实行研究,得到这样的结论: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焦距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进一步研究表明: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另外,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如下规律:
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物距在持续减小,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变大;
当物体从较近处远离透镜时,物距在持续增大,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减小。

引导深入研究
四、提出讨论问题:
1.在成虚像和实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像一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偏斜情况。

2.如果我们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五、作业:
1.记忆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轻松联系:目标教学中的联系题。

教学后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处理,还是最终知识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个知识,教师不是用传授定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这样,学生在获得某一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时代要
求。

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本节课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