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_第4章章末评估检测 含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章末评估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会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组成,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答案:D
3.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的K值为a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
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D.理想状态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波动的中轴线所代表的数值即为K 值。
用样方法调查虫卵的密度。
种群内部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D
4.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解析:根据调查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以及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使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
样方法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但也可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昆虫卵等。
答案:C
5.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图示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
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D
6.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解析: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 值,但不能大于K 值。
答案:B
7.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 .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答案:D
8.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 2
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 .种群数量最大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种群数量在K 2
时,增长速率最大,即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最多。
答案:B
9.外来新物种侵入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若有天敌存在,任何种群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天敌的制约,即②不会出现,而①③④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答案:D
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
标志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正确。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故C错。
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答案:C
11.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解析:C时期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所以海洋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的水平,使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若该曲线为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则与其他物种有关;C~D段种群数量是增长的而不是下降的;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会出现负值。
答案:D
12.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是( )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解析:大、小鲈鱼混养时,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而不是种间关系;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可嚼碎食物,故蝗虫与草应属于捕食关系。
答案:C
13.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解析:信息中可以看出,森林群落中垂直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水平方向上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A
1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较大的人群中进行,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使所得发病率偏大。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这样得到的数值基本上与实际相符。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个体较少的区域作为样方,则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数值。
答案:C
1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较大的人群中进行,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使所得发病率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这样得到的数值基本上与实际相符;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个体较少的区域作为样方,则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数值。
答案:C
1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解析:群落演替会因为人类活动改变其速度和方向;群落中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
化会改变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答案:A
17.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是否具有随机性
解析:本题强调的是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影响。
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还是等距取样法,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对调查结果均没有影响。
样方数目和取样的随机性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样地中蒲公英数目的多少和其他生物的多少均不影响调查结果。
答案:B
18.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
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
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
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19.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较慢,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光照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理、繁殖等,故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
故选D。
答案:D
20.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2 ℃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
21.(10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1)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解析:(1)由题可知,组1甲为a曲线,组2乙为f曲线,因此组2甲为b曲线,组3中说乙、丙均较组1少,所以c曲线为组1乙,d曲线、e曲线为组3乙、丙。
即a、c为分别培养的甲、乙,b、f为混合培养的甲、乙,d、e为组3的曲线。
两种鱼分别位于中央底部和河岸底部,相当于组3,所以与曲线d、e类似,一个在中央,一个在河岸底部。
由
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2)“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 类似。
答案:(1)d和e 水平(2)b和f
22.(8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解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③为优势物种,物种①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②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
答案:(1)样方法(2)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3.(12分)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
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
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
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
答案:(1)Ⅰ过度繁殖(2)Ⅱ(3)Ⅱ55亿(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24.(10分)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
结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
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
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结的荚果减少或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答案:(1)较强微小取样器(2)越远越低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