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一轮总复习热点专题课(打包4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专题课元素推断题的突破策略
一、推断元素的方法思路
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及相关已知条件,可推算原子序数,判断元素在元素周期表
中的位置等,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
二、利用周期表的片断进行推断
1.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特殊结构的应用
(1)特殊结构:
①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周期只有两种元素H 和He ,H 元素所在的第Ⅰ A 族为元素周期表的左侧
边界,第Ⅰ A 族左侧无元素分布;
②He 为0族元素,0族元素为元素周期表的右侧边界,0族元素右侧没有元素分布。
利用这个关系可以确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和族。
(2)应用举例:
已知X 、Y 、Z 、W 四种短周期元素的位置关系如图:
则可以推出X 为He ,再依次推知Y 为F 、Z 为O 、W 为P 。
2.元素的位置关系和原子序数关系的应用
(1)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元素的原子序数一般比左边元素原子序数大1,比右边元素的原子序数小1。
②同主族上下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关系
(2)应用举例:
①条件:
短周期元素A 、B 、C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B 、C 两种元素所在族序数之
和是A 元素所在族序数的2倍,B 、C 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 元素的原子序数的4倍。
②元素推断:
由图可知,A 为第2周期元素,B 、C 为第3周期元素。
设B 、C 之间的元素原子序数为x ,则
A 的原子序数为x -8,
B 的原子序数为x -1,
C 的原子序数为x +1,依题意有x +1+x -1=4(x -8),则x =16,为S 元素,可以推出A 为O 、B 为P 、C 为Cl 。
3.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周期表片段的应用
(1)文图转化: 题中文字信息→推断出元素→图表中固定位置――→转化
周期表片段→应用 (2)应用举例:
①条件:
短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X+、Y+、M2+、N2-核外均含电子,且离子半径的大小关系为:N2->Y+,Y+>X+,Y+>M2+,M2+>X+。
②元素推断:
由于四种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N为非金属,应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边,由X、Y、M、N的离子半径关系,则可以推知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关系,转化为周期表片段:
则N可能和Y不在同一周期,也可能和Y、M在同一周期。
三、推断元素及物质的“题眼”总结
1.质量最轻的元素是11H,其次是He。
质量数相差1倍或2倍的同位素是氢元素的3种核素(11H、
2
H、31H)。
1
2.1~20号元素中,族序数与周期数相同的元素是H、Be、Al;族序数是周期数2倍的元素是C、S;族序数是周期数3倍的元素是O;族序数是周期数3倍多1的元素是F。
3.1~20号元素中,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是Li和Ca;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是Na。
4.最轻的金属是Li,其次是Be。
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其次是Ca;熔点最高的金属是W,熔点最高的非金属单质是石墨,其次是金刚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丰度最大)的元素是O,其次是Si;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其次是Fe。
6.既难得到电子,又难失去电子,且为单原子分子的气态单质是稀有气体。
7.短周期元素中,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4的元素是S;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0的元素是C和Si。
8.上一周期元素所形成的阴离子和下一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价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9.C元素可组成多种单质,其中金刚石的硬度最大,石墨的熔点最高,C60的熔点较低;C是构成有机物的骨架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最多。
10.常温下能跟H2O反应放出O2的单质是F2,化合物一般是Na2O2;常温下与H2O反应放出H2的有碱金属和Mg、Ca、Sr、Ba。
11.非金属单质晶体中能导电的是石墨和单晶硅。
Si是构成地壳岩石骨架的主要元素,能跟强碱溶液反应,还能被氢氟酸溶解。
12.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O、C、S、P。
13.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是Hg,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Br2。
14.S是很脆的黄色晶体,它的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5.既能在CO2中燃烧,又能在N2中燃烧的金属是Mg;即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放出气体的金属是Al、Zn;能跟强碱溶液反应放出H2的非金属是Si。
16.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氧化物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和水,该元素可能是硫或氮。
17.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合,生成盐的元素一定是氮。
18.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19.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20.特殊的实验现象有:a.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b.使酚酞变红的气体必是氨气。
c.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是NO。
d.向一溶液中加入碱液,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该溶液中必含Fe2+。
e.遇SCN-显红色或遇OH-生成红褐色沉淀的离子是Fe3+。
f.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H2S,与H2S反应生成黄色沉淀的气体可能是Cl2、O2、SO2、NO2等。
g.电解电解质溶液时,阳极产物一般是Cl2或O2,阴极产物是H2。
h.在空气中燃烧时的各种颜色务必记牢,如呈苍白色火焰的是H2在Cl2中燃烧。
[课堂对点练习]
1.(双选)(2011·广东高考)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乙形成的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乙位于第ⅤA族,甲与丙同主族,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则()
A.原子半径:丙>丁>乙
B.单质的还原性:丁>丙>甲
C.甲、乙、丙的氧化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D.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解析:选AD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物质只有NH3,结合原子序数关系知,甲为H、乙为N,与甲同主族且原子序数大于N的短周期元素丙为Na,丁为Al。
原子半径:Na>Al>N,A项正确;单质的还原性:Na>Al>H2,B项错误;Na2O、Na2O2均为离子化合物,C项错误;NaOH是碱,HNO3是酸,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两两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D项正确。
2.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A.氢化物的沸点为H2T<H2R
B.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M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解析:选C根据主要化合价判断出L、Q同处ⅡA族,Q、T同处ⅥA族,再根据原子半径变化,可推知L为Mg,M为Al,Q为Be,R为S,T为O;通常情况下H2O为液态,H2S为气态,H2O的沸点高于H2S,A项错误;Mg比Al活泼,与盐酸反应速率Mg更大,B项错误;C项Al2O3具有两性;D项Mg2+与S2-核外电子数不相等。
3.(2013·北京海淀期中)L、M、R、T、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M、T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L与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R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元素W 在周期表中位于第 族,M 单质分子的
电子式为 。
(2)R 是组成玻璃的元素之一,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用
化学方程式表示) 。
(3)下列有关相应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
a.M 的气态氢化物比R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则非金属性M 强于R
b.高温下,L 的单质能从R 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置换出R ,则非金属性L 强于R
c.W 的核电荷数比T 多,原子半径比T 小,得电子能力强,则非金属性W 强于T
d.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 2LO 3和Na 2TO 4溶液的pH :Na 2LO 3>Na 2TO 4,则非金属性T 强
于L
(4)工业上可用二氧化硅、氯气和焦炭在高温条件下制备RW 4,该反应中除RW 4外的另一种
产物可用于工业炼铁。
制备RW 4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R 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R 应是硅元素,则L 是碳元素,M 为氮元素,T 为
硫元素,W 为氯元素。
(3)中b 项,通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而该反应中碳所表现出的
是还原性。
答案:(1) ⅦA ∶N ⋮⋮N ∶
(2)SiO 2+2NaOH===Na 2SiO 3+H 2O
(3)acd (4)2Cl 2+SiO 2+2C=====高温
SiCl 4+2CO
1.(2014·肇庆模拟)短周期元素A 、B 、C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0,A 与C 在周期表中位置上下相邻,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 原子次外层电子数。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 与C 可形成共价化合物
B.A 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C 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C.原子半径A<B<C
D.B 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A 的氧化物是共价化合物
解析:选C A 与C 在周期表中位置上下相邻,A 、C 同主族,且A 在第二周期,B 原子最外
层电子数等于A 原子次外层电子数,B 为镁,根据A 、B 、C 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 为碳,C 为硅,A 与C 可形成共价化合物SiC ,CH 4稳定性大于SiH 4稳定性,MgO 为离子化合物,A 的氧化物为共价化合物,原子半径B>C>A 。
2.(2014·北京西城模拟)W 、X 、Y 、Z 均为短周期元素,W 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
比为7∶17;X 与W 同主族;Y 的原子序数是W 和X 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 元素的物质焰
色反应为黄色。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Y>Z
B.氢化物的稳定性:X>W
C.离子的还原性:X>W
D.原子及离子半径:Z>Y>X
解析:选B由题设可判定W为Cl,X为F,Y为Al,Z为Na。
则金属性Na>Al,氢化物稳定性HF>HCl,离子还原性Cl->F-,原子半径Na>Al>F,离子半径F->Na+>Al3+。
3.(2013·广东高考)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Z<T<X
B.R与Q的电子数相差26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 <T<Q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Q>T
解析:选B表中所示的元素R为F,X为S,T为Cl,Z为Ar,Q为Br。
非金属性:Cl>S,A项错误;F、B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9、35,相差26,B项正确;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故HF、HCl、HBr的稳定性逐渐减弱,C项错误;HClO4的酸性强于HBrO4的酸性,D项错误。
4.如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氢化物比R的氢化物稳定
B.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Z>Y>X
C.Y、R形成的化合物YR2能使KMnO4溶液褪色
D.X、Z可形成化合物XZ5,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
解析:选C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Y、Z属于第三周期,R是第二周期。
由于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所以X是P,则Y是S,Z是Cl,R是O。
非金属性越强,相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A正确;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B不正确;SO2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正确;X、Z可形成化合物XZ5,分子中Z原子均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而X原子不能满足8电子结构,D不正确。
5.(2014·潍坊模拟)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
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2-
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解析:选B根据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可确定X与Z的
位置关系,再由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又可确定Y的位置,则转化为周期表片段为:
推断可知,X为Na,Z为O,
6.短周期元素E、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元素E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X的最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N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Y元素的单质常作为半导体材料,X、Z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XZ,该化合物可从海水中提取。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原子中,X的原子半径最大
B.E、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Y、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C.元素E、Z形成的化合物与E、Y形成的化合物均含共价键
D.电解熔融的XZ与电解XZ的水溶液时,二者阳极反应相同
解析:选B根据题意信息可知E、X、Y、Z分别为C、Na、Si、Cl四种元素。
其中Na原子半径最大,A正确;C和Na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5,而Si和Cl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1,B错;元素E、Z形成的化合物为CCl4,E、Y形成的化合物是SiC,二者均含共价键,C正确;电解熔融的NaCl与电解NaCl的水溶液时二者阳极均发生Cl-的氧化反应,D正确。
7.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某些化合价见下表()
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单质能将E从HE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B.A、H、J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J>H
C.G元素的单质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D.I在DB2中燃烧生成两种化合物
解析:选B由短周期元素的化合价并结合原子半径大小,可知A、B、D、E、G、H、I、J分别是F、O、C、Cl、P、Al、Mg、Na。
A项,F2与HCl溶液反应生成O2,而不是Cl2,错误;B项,F-、Al3+、Na+的半径大小为F->Na+>Al3+,正确;C项,P中存在红磷、白磷等同素异形体,错误;D项,Mg在CO2中燃烧生成MgO和C,错误。
8.已知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主族元素,其中元素A、E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元素B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元素C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元素D的合金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A、B组成的化合物常温下一定呈气态
B.一定条件下,元素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不能发生反应
C.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制备元素C、D、E的单质
D.化合物AE与CE含有相同类型的化学键
解析:选C D为Al元素,符合B原子条件的为C、S,由于B的原子序数比D小,则B为碳元素,C只能为钠元素,由此确定A为H、E为Cl。
A、B组成的化合物为烃,若烃分子中含C原子数较多,则常温下烃为液态或固态;NaOH+Al(OH)3===NaAlO2+2H2O,B不正确;Na、Al 的还原性强,其单质制备只能用电解法,Cl2的氧化性强,工业制备一般也用电解法;HCl含共价键,NaCl含离子键,D错误。
9.(2013·天津高考)X、Y、Z、Q、R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Q与X同主族;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写元素符号)。
(2)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在含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写分子式)。
(3)由以上某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B、C、D有如下转化关系:
B(在水溶液中进行)
A C
D
其中,C是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D是淡黄色固体。
写出C的结构式;D的电子式。
如果A、B均由三种元素组成,B为两性不溶物,则A的化学式为。
由A转化为B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首先根据题意可推出五种元素依次是H、C、O、Na、Al。
(1)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即可解答。
(2)H、C形成的化合物是烃,其中必含C—H极性键。
题目要求含有非极性键,则必有碳碳键,又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则只能含有2个碳原子,即C2H2。
(3)五种元素形成的气体溶于水呈酸性,则C只能是CO2,淡黄色固体D只能是Na2O2。
根据信息可知B是Al(OH)3,在水溶液中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再与Al(OH)
反应生成NaAlO2,故A是NaAlO2。
将CO2通入NaAlO2溶液中,若CO2过量生成NaHCO3,若3
CO2不足则生成Na2CO3。
答案:(1)Na>Al>C>O>H
(2)C2H4
(3)O===C===O
NaAlO2AlO-2+2H2O+CO2===Al(OH)3↓+HCO-3(或2AlO-2+3H2O+CO2===2Al(OH)
↓+CO2-3)
3
10.(2014·攀枝花模拟)A、B、C、D、E都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B、C、D同周期,E和其他元素既不在同一周期也不在同一主族,D 的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且B、C、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两两混合均能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和D氢化物中,沸点较低的是(选填“A”或“D”)。
(2)元素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电子式为。
(3)A、D、E可以形成多种盐,其中一种盐中A、D、E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该盐的名称为,它的水溶液与D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可生成D的单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设条件可推知A为O,B为Na,C为Al,D为Cl,E为Ca。
(1)由于水常温下为液体,HCl常温下为气体,所以水的沸点高于HCl,故答案为D;
(2)Al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3,则位于第三周期ⅢA族,N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Na+与OH-以离子键结合,OH-中,O原子与H原子以共价键结
合,电子式为Na+[∶O∶H]-。
(3)钙、氯、氧可形成Ca(ClO)2、Ca(ClO3)2、Ca(ClO4)2,其中满足题设条件下的盐为Ca(ClO)2(次氯酸钙),由于在酸性环境中ClO-具有强氧化性,Cl-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2和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l-+2H+===Cl2↑+H2O。
答案:(1)D(2)第三周期ⅢA族
(3)次氯酸钙ClO-+Cl-+2H+===Cl2↑+H2O
11.A、B、C、D、E、F、G均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A与D,C与F分别同主族,D、E、F、G同周期,A分别与B、C可形成含有10个电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B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且A、B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比C的最外层电子数少1;E 位于B的前一主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G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2)A、C、D三种元素组成一种常见化合物,该化合物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为,工业上利用某一反应可同时生产该化合物和G的单质,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3)D、E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含有E的简单阳离子的盐常用作净水剂,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C、F、G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填分子式)。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以推出A为氢,B为碳,C为氧,D为钠,E为铝,F为硫,G为氯。
(1)元素Cl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3周期ⅦA族。
(2)H、O、Na三种元素形成的NaOH中既含有
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电解氯化钠溶液能同时产生NaOH 与Cl 2,其离子方程式为2Cl -+2H 2O=====电解
2OH -+Cl 2↑+H 2↑。
(3)Na 、Al 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NaOH 、Al (OH )3,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
-+Al (OH )3===AlO -2+2H 2O 。
(4)含有Al 3+的盐可以用于净水的原因是其水解可产生Al (OH )3胶体,而胶体具有较大的
表面积,可以吸附杂质。
(5)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答案:(1)第3周期ⅦA 族
(2)离子键和共价键 2Cl -+2H 2O=====电解
2OH -+Cl 2↑+H 2↑ (3)OH -+Al (OH )3===AlO -2+2H 2O
(4)Al 3++3H 2(OH )3(胶体)+3H +
(5)H 2O>HCl>H 2S
12.短周期元素W 、X 、Y 和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元素W 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
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 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W 、X 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元素X 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元素Y 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元素Z 可与元素X 形成共价化合物XZ 2
解析:选A 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可推知X 为C ;元素Y 是地壳中含
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则Y 为Al ;Z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且Z 的原子序数大于Al ,故Z 为S ;元素W 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且原子序数小于C ,可推知W 为Li 。
A 项,LiCl 中,锂原子是2电子的稳定结构,错误;B 项,C 与H 可形成C 2H 2、C 6H 6等多种化合物,正确;C 项,Al 与NaOH 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H 2生成,正确;D 项,S 与C 可形成共价化合物CS 2,正确。
13.X 、Y 、Z 、W 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X 、Y 、Z 的原子序数之和为16,X 、Y 、Z 三种元
素的常见单质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气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
已知一个B 分子中含有的Z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一个C 分子中少一个。
而W 的单质在常温常压
下为固体,并且W 元素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Y 单质的电子式为 。
(2)化合物C 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化合物A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温下,将C 通入元素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水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 性(填“酸”、“碱”、“中”);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由X 、Z 、W 三种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W 2Z 6X ,其蒸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
会逐渐变红,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由X 、Y 、Z 三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常见单质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气体,加上三者的原子序数之和为16,可以推知X 、Y 、Z 为H 、N 、O 三种元素。
根据图中变化以及已知一个B 分子中含有的Z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一个C 分子中少一个可知Z 元素为H ,X 为O ,Y 为N 。
根据W 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为固体,并且W 元素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可知W 为C 。
A 为NO ,B 为H 2O ,C 为NH 3。
答案:(1)∶N ⋮⋮N ∶
(2)4NH 3+5O 2=====催化剂△
4NO +6H 2O (3)酸 c (NO -3)>c (NH +4)>c (H +)>c (OH -)
(4)CH 3CH 2OH +CuO ――→△
CH 3CHO +Cu +H 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