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教案
精选《黄鹤楼送别》教案(通用9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
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
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
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
“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诗。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指导学生读、背诗。
4、小结升华情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3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
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
(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
(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
⑸指导朗读。
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
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孟浩然(友人)(生接读)。
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
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
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4
教材简析:
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
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
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
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
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
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
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
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
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
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
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
(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
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
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
(目送友人离去。
)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
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
(随行目送。
)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
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
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
暗示友人要远行。
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5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
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
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练读、分角色读
表演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
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
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
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
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
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我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我无法割舍你,我的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此时你便是李白,当朋友登上小船,当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时,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你想的是什么?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交流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小结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
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人总是要离别的。
在这暮春时节,记忆依然可以在草长莺飞里流淌。
我想,话别,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时间,可是友情,却是一辈子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6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