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pe_reel包装EIA-481-3国标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IA标准
16mm,24mm,32mm,44mm,56mm
供表面粘着元件自动机台使用之成型载带
EIA-481-2-A
(EIA481-2再版,含括EIA481-3)
一、范围
本标准覆盖了SMD元件的包装标准。
二、简介
本标准的成立目的是为了提供承载带的尺寸及宽容度标准,以让自动机台使
用。
三、适用文件
除了特别的订立以外,下列的文件部构成了本标准的部分内容。
EIA-383“电子元件之运送准备”
EIA-541“ESD敏感元件包装材料标准”
EIA-556“EIA外部运送包装之条形码标准”
EIA-583“湿气敏感元件之包装材料标准”
EIA-624“非零售产品之包装条形码标准”
四、规范
4.1承载带、上带、卷轮和所包装的元件必须符合本文图表上规定的要求。
4.2采用文件和报价讯问应该包含下列的讯息:
a.注明参照之标准名称与号码;
b.包装品质要求,包括了最大零件包装数量;
c.包装箱以及卷盘标注要求(包含了条形码),以及卷盘尺寸;
d.运送条件,储存条件和储存时间。
4.3针对还可承载带成型槽深度T2和成型槽间距P1,必须考虑到下列适用的范
围。
(见图1.图2)。
a.对于16mm、24mm宽的承载带,如果T2超过6.5mm,可能会穿不过送带机。
b.对于32mm、44mm、56mm宽的承载带,如果T2超过10.1mm,可能会穿不过送带机。
c.对于24mm宽的承载带,如果P2小于12mm,可能会在送料机定位失常。
d.对于32mm宽的承载带,如果P2小于16mm、44mm宽,P1小于24mm、56宽,P1小于40mm可能会在送料机定位失常。
4.4零件要避免掉出承载成开型槽的可能性,在上带拨离后,依然要保持在原有
位置以让机台自动取用。
4.5上带不可以盖过承载带的边缘,或是盖住了任何的链齿孔。
4.6缠在卷盘上的承载带不可以卡在一起。
4.7包装材料以及包装的过程不可以损伤到零件的机械和电气特性,或是在零件
上留下任何的记号,对于中间过程或是最终的包装标准,请参照EIA-383“电子元件之运送准备”;EIA-541“ESD敏感元件包装材料标准”;EIA-583“湿气敏感元件之包装材料标准”;EIA-624“非零售产品之包装条码标准”。
4.8在已包装的储存过程中,承载带不可以对零件造成任何的伤害,包括了不清
洁物污染,转移到了零件的接脚,或是水气的释放造成接脚焊接不良、零件特性损伤,甚至因为化学反应而产生故障,而且覆盖带不可以脱落,造成零件的位置偏移。
4.9如果将成型槽从K0/2深度或以下的地方切开,零件应该要可以顺利取出,同
时,此举不可以影响到邻近两三个成型槽原有的包装功能。
4.10上带应该有0.1N~1.3N(10克~130克)的总拉力强度,拉的方向必须是承载带
送料相反方向,并且相对于承载带的表面呈165~180度的夹角,拔离的速度定为300mm±10mm/分钟
4.11对于多接脚零件的摆放方向必须遵循下列的标准,依照适用的情况,依下列
的优先顺序选用。
注:这些标准先前是发表为EIA准则783。
a.传统的封装,只有底面有上锡接脚的零件(如PLCC、SOIC、SOJ、BGA…
等)包装时,应该接脚要面对成型槽的底部,未封装的晶片则应该将接脚向覆盖带方向摆放。
b.下列法则,无论接点是向上或是向下,皆适用,在此定义接点为电路板与零
件电子的连接,可能描述为接脚、接球、接触面、连接器、零件的一号接点做为摆放方向的定位点。
c.如果无法识别零件的一号接点,或是接点是在零件的正中心,那么,零件的
定位点则选用零件上定义的识别点。
d.零件的最长轴(零件的长边)应该要和承载带宽,呈垂直摆放。
e.零件上,第一接点所在的那一面,应该向着链齿孔方向摆放。
f.如果上述两法则依然无法定义摆放方向时,那么接点应在右图所示第一象限
的方向摆放。
4.12卷盘(如图9所示)应该有明显且永久性的回收标志。
图1 16mm&24mm承载带尺寸详见段落4的规范(所有的尺寸皆以mm为单位)
图2 32mm,44mm &56mm承载带尺寸
详见段落4的规范(所有的尺寸皆以mm为单位)
表1 16、24、32、44、56mm 承载带尺寸
(所有的尺寸皆以mm 为单位)
固定尺寸部分
带宽 D0
D1 Min
E1 P0 P2
R
注2
S1 Min T Max T1 Max
16mm 24mm 1.5 30 0.6 32mm 2. 0±
0.1
44mm 50 56mm
1. 5+0.1 -0.0
2.0 1. 75±0.1 4.0 ±0.1 2.0±
0.15 75
NA 0.6 0.1
变动尺寸部分
带宽
B 1
Max 注4 E 2
Min
F
P 1 注6 S 0
T 2Max 注5
W
A0.B0&K0
16mm 12.1 14.25
7.5
±0.1 4.0±0.1to 12.0±0.1 在4.0内 NA 8.0
16.3
Max 24mm 20.1 22.25
11.5
±0.1 4.0±0.1to 20.0±0.1 在4.0内 NA 12.0
24.3
Max 32mm 23.0 NA
14.2
±0.1 4.0±0.1to 32.0±0.1 在4.0内 28.4 ±0.1 12.0
32.0 ±0.3 44mm 35.0 NA
20.2
±0.15 44±0.1to 12.0±0.1 在4.0内 40.4 ±0.1 16.0
44.0 ±0.3 56mm 46.0 NA
26.2
±0.15
4.0±0.1to 56.0±0.1 在4.0内
52.4 ±0.1
20.0
56.0 ±0.3
注1
注
1.承载带成型槽的A0.B0.K0直应设计妥当以包围零件,并且有足够的间隙符合下要求:
a.零件不可突出承载带和上带的对合面。
b.上带拨除后,零件必须可以垂直顺利的取出。
c.零件的转动范围限制在10°以内(见图.3)。
d.水平方向的移动量16mm、24mm宽承载带限制在
0.5mm以内:32mm、44mm。
56宽的承载带限制
在10mm以内,(如图.5所示)
2.承载带在以R半径弯曲时,应无论有没有装零件,都不可以损坏(如图.5所示)
3.条形码的标示(如果必要的话),必须标示在园定位孔另一边的卷盘上(如图.6所示)。
可参照EIA-556和EIA-524。
4.B1尺寸只用来供送带机的间距参考用。
5.如果16mm、24mm宽的承载带T2直超过了
6.5mm/32mm、44mm、56mm的承载带;T2直超
过了10.1mm,那承载带有可能在送带机无法使用。
6.如果24mm承载带P1小于12mm;32mm承载带P1小于16mm;44mm承载带P1小于24mm;56mm
承载带P1小于40mm那承载带有可能在送带机无
法使用。
如图7说明:
表3 最大元件旋转
图4 最大元件移动
图5 弯曲半径图6 条形码标示
图7最大弯曲度
图8 承载带头及带尾尺寸
详见段落4的规范(所有的尺寸皆以mm为单位)
注
1.包装零件的承载带,前端(卷盘外端)应该有至少400mm的承载带内不装零件,应有封上覆盖带。
2.承载带尾端至少要有160mm不装零件,且封有覆盖带,当承载带從卷盘放卷完时承载带必须顺利的从园盘取出,并且不伤及承载带以及还在承载带上零件。
图9 卷轮尺寸
详见段落4的规范(所有的尺寸皆以mm为单位)
注
1.卷盘中园孔边的三个驱动用夹缘为选用设计,如果采用的话,必须将B和D的尺寸考虑在内。
2.整组包有零件的卷盘最大限制重量为13.6公斤。
表2卷盘尺寸
详见段落4.0 的规定(所有尺寸以mm 为单位)
带宽
A Max
B Min
C
D Min
N Min 注2
W 1
16mm 50 16.4+2.0/-0.0 24mm 60 24.4+2.0/-0.0. 32mm
32.4+2.0/-0.0 44mm 44.4+2.0/-0.0 56mm
609
1注
1.5 13.0+
0.5 -0.2 20.2 注4
56.4+2.0/-0.0
直径相关连尺寸
卷盘直径A
<360mm 注2
360mm-609mm
注3 承载带尺寸
W2 Max
W3
W2 Max W3
16mm 22.4
15.9Min
19.4Max 29 24mm 30.4
23.9Min
27.4Max 37 32mm 38.4
31.9Min
35.4Max 45 44mm 50.4
43.9Min
47.4Max 57 56mm 62.4
56.9Min
59.4Max
59
依照带宽
注
1.在EIA784准则中,定义卷盘的最大直径(A)由360mm加大到609mm。
并针对EIA784中A>360mm 卷盘定义了W2Max、W3尺寸。
2.在小于直径360mm的卷盘中,最通用的卷盘为直径178mm±2mm和330mm±2mm直径254mm到292mm的卷盘也有在使用,通用的轴心直径为80、100、150和178mm.,
3.在大于直径360mm的卷盘中,最通用的卷盘为直径381mm±2mm、482mm±2mm和558mm±2mm轴心直径规格扩大到254mm都有。
4.装有零件的承载带绕在轴心上时必须安然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