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卷 文学史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算来整理这套笔记已经是第三个个星期了,每天坐在书桌旁,翻阅着各种版本的文学史资料,不亦乐乎。

以前在接本考试的复习过程当中,也粗略的浏览过一遍《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那时对《中国文学史》最大的感触就是语言晦涩,诘屈聱牙,总也抓不到一个头绪,真应了后主的“剪不断,理还乱”。

现在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了,可是单纯依靠以前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是显然不够的,是肤浅的,但是完全依靠阅读《中国文学史》来掌握这套教材,显然是不易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想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弥补。

整理笔记,这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既可以达到查漏补缺的学习目的,又可以静下心来品位中国上千年的国学文化,遨游其间,管中窥豹。

孔子曾经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强调文采的重要性,而文采之美,则是文学这门大学科的一个基本属性,特别是我们这些,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同学们,需要有情怀,有文采,有高超的领悟能力。

而学习《中国文学史》这套教材,就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不仅是教材,更是美文。

在整理的过程当中,我无不一次又一次为袁行霈先生这样的大家所折服,厚厚的四卷书,初拿起来,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别是那些急于需要用这本书应试的同学们,更是焦头烂额。

我的建议是,不要为了应试而看这本书,那样是无意义的,如果你单纯为了应试,那么我倒建议你,阅读一下万献初先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辅导习题集》,相比《中国文学史》更便于应试。

而如果你真的想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达到真正的掌握一些知识的目的,我还是建议你静下心,慢慢的翻阅《中国文学史》,当你合上书的时候,受益匪浅,沁人心脾。

上面说的似有些离题,但是这确实是我在整理完这套笔记之后的最大体味。

在整理过程当中,我的整体思路是:以袁为纲,以章为目,纲目并举,挹其芳润。

毋庸置疑,整理这套笔记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应试,当今较为通行的版本有除了袁行霈先生之外的,还有游国恩老先生
的和章培恒先生的文学史,考虑到当今考研的命题趋势,我在整个整理过程当中,主要整理的是袁和章的两个版本的文学史教材,这也是当今广大院校比较通行的两套教材,袁本重文,章本重理,两本教材正好互,当然除此之外,我还借鉴了中山大学彭玉平等教授的教案和部分高校的文学史讲义,这使得我的整理思路更加清晰,行文更为疏朗。

另外,还有部分我个人的愚见,不成学问。

当然整套《整理笔记》整理时间也是较为仓促的,特别是在没有其他审稿人的情况下,难免会有个别纰漏,凡使体例在整理前也没有进行过过于精心的设计,整理思路毕竟是我一家之言,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还得恳请广大老师和同学们予以批评斧正。

此致
己丑年六月十九日于张家口通顺德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宋初文学 (1)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想 (1)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2)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2)
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 (3)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3)
第一节对五代诗风的因革 (3)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4)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5)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6)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6)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7)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8)
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 (8)
第四章苏轼 (9)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9)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9)
第三节苏轼的诗 (10)
第四节苏轼的词 (11)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11)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12)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12)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12)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 (12)
第四节江西诗派的演变 (12)
第五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12)
绪论
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2.宋代社会的特点:A.对外关系特别软弱;B.内部政权特别稳定;
C.文官制度相当成熟;
D.城市经济相当发达。

3.宋代文人的特点:A.官吏与文人的结合;B.社会责任感强;C.兼擅多种文学样式。

4.宋代文学的特点:A.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
B.讲究理趣,好发议论;
C.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
D.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
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A.宋诗的成就可以与宋词相提并论,但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
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
B.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
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
C.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D.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想
一、王禹偁等人的散文——重“文”的一派
1.重要作家:王禹偁①(字元之)
2.代表作品:《小畜集》
3.散文特点:言之有物,清新疏朗②
(形成既自由流畅又有一定音乐节奏的新风格)
4.散文主张:提出“传道而明心”
4.创作意义:继承韩柳传统,文字平易,显新文风之端倪
二、柳开等人的复古思想——重“道”的一派
1.代表作家:柳开(字绍先)
2.代表作品:《河东先生集》
3.散文主张:文是明道③工具,反对文体华艳
4.主张作用:A.提出复古主张
B.矫正五代浮华之风,但易使文学沦为道统附庸
5.同类作家:穆修姚铉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一、白体诗人
1.白诗特点:效法白居易、元稹的互相唱和的近体诗
2.白诗内容: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
3.白诗风格:浅切清雅
5.重要作家:徐铉(字鼎臣代表作《柳枝辞》)

特点
索寞中略带怅惘的情愫
二、同中有异——王禹偁
A.异在题材:习白的讽喻诗
B.异在内容: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④
C.脱颖而出: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其白体诗艺术特点)
D.评价:a.元之开有宋风气。

【吴之振(清)】
b.但与白李的同类诗歌相比感染力不强
表现第一,对表现的对象理解不深,形象干枯
第二,表白意味过于强烈
第三,艺术上略显粗糙
本节必备题库:
1.名词解释:①白体【P248-4】
2.简答题:①王禹偁诗的特点。

【P254-7】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一、晚唐体的两大诗人群体之一——九僧
1.诗歌形式:以五律为主
2.诗歌内容:A.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
B.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3.创作的局限性:A.意境不够完整(意象单调)
B.内容单调贫乏(形式呆板)
C. (色彩单一)
二、晚唐体的两大诗人群体之二——魏野、潘阆、林逋等人
1.表现内容:较为充实,既仿贾的字斟句酌,又仿白的平易流畅
2.代表作家:林逋(最为出名,梅妻鹤子)
①诗歌内容:A.吟咏湖山胜景 B.抒写隐逸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②诗歌特点:意境完整,情趣活泼
③特长:咏梅
树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咏梅绝唱,为欧阳修所激赏)
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

(因遗貌取神而受黄庭坚盛赞)
三、唐体的诗人的盟主——寇准⑤
诗歌内容:山林之思,含思凄婉
名句赏析: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春日登楼怀归》
本节必备题库:
1.名词解释:①晚唐体【P249-5】、②九僧【P249-7】
2.简答题:①林逋诗的特点。

【P254-8】②寇准诗的特点。

【P254-9】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1.宋初诗坛最盛一派——西昆派(体)
由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 代表作家:杨亿、钱惟演、刘筠
2.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A.题材范围较为狭隘 a.怀古咏史b.咏物c.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B.思想内容较为贫乏
C.
D.明显的娱乐倾向,道统文学观抵触 (失)缺乏内在气韵和真挚情感 立足模仿,缺乏独立精神
E.师法李商隐的雕润密丽和音调铿锵
(得)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 整饬典丽(特征)
本节必备题库:
1.填空题:昆体功夫是指讲究 。

2.名词解释:西昆体(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P249-2】
3.简答题:西昆体的艺术特征是什么?(苏州大学2005年)【P228-2】
4.论述题:试述西昆体及其发展。

【P199-4】
本章小结:
综观宋代诗歌发展的过程,在宋初的诗人群体中,无论是平易流畅的白体诗人,还是追求推敲苦吟的晚唐体诗人,即使是当时声势最省的西昆体,都未能成为宋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中流砥柱,这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除了上面四节当中所介绍到的各个派别的自身存在的缺陷问题之外,更为宏观的来看是由于这些宋初诗人在艺术上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还没有树立创建一代诗风与唐诗争雄的信心。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对五代诗风的因革
一、导宋词之先路——晏殊
1.字同叔 代表作《珠玉词》
2.作品内容


西昆体衰歇的原因
历史文化方面
A描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愁恨离别
B.表现对生命的忧思
C.流连诗酒、歌舞升平
3.作品特点:纯净雅致、雍容和缓(情感基调)、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4:北宋倚声家之祖
5:名句名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二、因循中求变——欧阳修
1.求变的表现:A.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抒发自我人生感受)
B.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开拓通俗化方向,借鉴民歌“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
2.词风:A典雅,擅长用平常景象和普通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
B.俚俗化
3.对词的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奠定了疏淡清丽、精致柔婉的风格在宋词中的地位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一、独辟蹊径——范仲淹
1.词的特点:
军旅生活中的塞外景象、边塞生活
A.开辟新的审美意境
将士们久戍思乡之情和报国立功之志
B.开启宋词新的创作方向:A.贴近社会生活B贴近现实是人生.
C.特殊的风格:沉郁苍凉——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二、贴近日常生活——张先
1.生平:字子野
2.显著特色:A.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
“云破月来花弄影”
B.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影“帘压卷花影”此三句最为出名,
“堕轻絮无影”故张先人称“张三影”
C.词风清新明丽,语言在流畅中时有精巧尖新的表现
3.写作内容:“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行香子》
4.对词的发展的贡献:A.扩大词的实用功能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
B.题序的运用,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加强纪实性与现实感
C.长调还嫌单薄,但为后代词人提供经验,为宋词发展开启一条新路
5.对其评价:“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波……而世俗但称其歌词。

”——苏轼
“能为诗及乐府,至老不衰。

”——叶梦得
三、词风向诗风的靠拢——王安石
1.字介甫晚号半山
2.显著特点: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
思想表现:个体人生感受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
功能表现: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
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A.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
B.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
C.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
D.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第一至三节必备题库:
简答题:①晏殊词的特点。

【P254-10】②欧阳修词的特点。

【P199-5】
③范仲淹词的特点。

【P254-12】④张先词的特点。

【P254-13】
⑤王安石词的特点。

【P255-14】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一、作者生平
1.字耆卿初名三变世称“柳屯田”堪称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
2.代表作品:《乐章集》
二、词的新变
1.表现内容的新变:A.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
B.被遗弃或失恋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C.下层妓女的不幸和他们从良的愿望
D.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2.体式的新变:大力创作慢词,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
长曲调
3.体制的新变:篇幅扩大,增强了词的表现功能
4.词调的新变,丰富和完备(新曲调)
5表达方式的新变:A.口语和俚语的运用 B.音调优美,格律考究
6.表现方法的新变
A.铺叙——a)即事言情,情由事生
b)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和空间结构
B.白描——直抒胸臆
三、对后世的影响(词史地位)
A.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
B.“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
C.“掩众制而尽其妙”
D.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
本节必备题库:
1.名词解释:抒情的自我化【P249-12】
2.论述题:
①试论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P234-3】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一、生平简介
1.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2.文学变革中的领袖地位的确立:
A.文学变革是宋王朝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既与当时政治方面的改革相互关联,又是自上而
下、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进的,欧阳修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具备这一基本条件
B.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群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C.欧阳修不仅本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在诗歌、散文、词的创作方面有特出成就,而且
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还有着比较合理,富有调和性、包容性的文学主张。

二、文学革新的主张
欧阳修石介
理论主张①儒家的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②文道并重
③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重道轻文
重要意义①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②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
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①把文学看作是道统的附庸
②要在整个文学领域中建立
“道”的统治
革新本质
五代诗风和宋初的西昆体
革新内容
针对文与道之间的关系
三、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记叙文:言之有物
1.创作特点:A.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
B.注重抒情,感情色彩强烈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
其他散文:哀乐由衷,情文并茂
A.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朋党论》
2.创作内容
B.表达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对辞赋和四六革新
A.
去除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B.对四六体的革新: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成语故事,不求对偶工切
4.风格特点: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5.贡献:“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功。

”——《行状》吴冲
本节必备题库:
1.名词解释:太学体【P249-12】
2.论述题:
①试论柳永欧阳修散文的成就。

【P260-7】
②简论欧阳修在宋代新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兰州大学2004年)【P235-7】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一、欧阳修的诗歌
1.诗歌理论:主张“诗穷而后工”
2.题材内容:A.反映社会现实《食糟民》
B.表现个人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
C.对历史题材的吟咏 3.扬长避短
借鉴内容 议论方面 语言方面
被借鉴人 韩愈 李白
借鉴措施 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习其语言清新流畅
借鉴意义 得韩诗之畅尽而避其枯燥艰涩
与本身特有的平易委婉章法结合, 形成流丽婉转的风格。

代表名篇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急春风当自嗟。

——《再和明妃曲》
《春日西潮借谢法曹歌》
二、梅尧臣的诗歌
1.生平介绍:字 圣俞 世称 宛陵先生、梅都官 《婉陵先生集》
2.诗歌理论:A.主张“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道”,反对“有作皆空言”
B.强调《诗经》以来文学干预社会、针砭现实的传统,
反对诗歌中的娱乐、游戏倾向
3.诗歌题材:A.反映时政或以寓言形式抨击邪恶势力 《猛虎行》 《书窜》
B.反映民生疾苦《小村》 《田家语》
C.写日常生活琐事 《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 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4.诗歌风格:
A.“作诗无古今,为造平淡难” 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鲁山山行》 《东溪》
B.效仿韩愈诗的风格 “古硬”《观杨之美画》
a.打破对固有的组合形式的依赖,有“陌生感、惊奇感” C. 带有散文化的倾向 效果
b. 引入虚词、寻常事物和朴素字眼,易接近体味诗歌内涵
散文化的诗句使得古体诗叙述清晰,叙述性强
5.诗歌地位(评价):A.
“去浮靡之风,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龚啸(元)
B.“开山祖师。

”——刘克庄《后村诗话》 三、苏顺钦的诗歌 1.生平介绍:字 子美 2.诗歌主张:
A.“诗之于时,盖亦大物”
秉笔直书,感情愤激
(继承杜甫、白居易的传统)
B.批评“以藻丽为胜”文风,赞扬穆修等“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诗能“警时鼓众”
C. “文之生也害道德”
3.诗歌内容:A.痛快淋漓的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庆州败》
B.雄奇阔达之景,赞美自然界壮伟力量《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
4.诗歌风格优:直率自然,意境开阔,雄奔豪放体现于长篇古诗《中秋…大》
劣:推敲、剪裁略不足;不够含蓄、精炼
本节必备题库:
1.名词解释:太学体【P249-13】②四六体【P249-14】
2.简答题:①欧阳修诗的特点。

【P254-15】②苏舜钦诗的特点。

【P199-17】
③梅尧臣诗的特点。

【P254-16】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一.王安石的散文——简洁峻切
1.文学观点:“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认为“务为有补于世”
2.散文创作:为政治服务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说服力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3.短文创作:体现散文风格直抒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答司马谏议书》
4.创作成就优:发挥古文实际作用,提高其实用价值
劣:注重逻辑说服力,忽略艺术感染力,形象性稍显不足《游褒禅山记》
二、曾巩的散文——平正周详
1.生平介绍:字子固学者称南丰先生《南丰类稿》
2.文学主张:文以明道
3.散文风格:“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
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舒缓《墨池记》
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
一、王安石的诗歌
1.诗歌创作分水岭:56岁退居江宁(罢相)
2.早期创作
A.诗歌风格:直截刻露(受杜甫的影响)
B.题材内容:a.反映社会现实《河北民》《兼收》
b.思亲怀古的抒情诗《思王逢原》《示长安君》
c.咏史诗《贾谊》《明妃曲二首》
3.晚期创作(王荆公体)
A.诗歌风格:含蓄深沉
B.体材内容:写景抒情的绝句《雪干》《书湖阴先生壁》
二、王令的诗歌
1.生平介绍:自逢原
2.诗歌内容:抨击时弊,抒写自己远大政治抱负
3.诗歌风格:雄伟奔放
《梦蝗》《暑旱苦热》
独特性 4.语言特点:奇崛有力
本节必备题库:
1.名词解释:王荆公体【P249-15】
2.简答题:王安石诗的特点。

【P254-14】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一、生平介绍
1.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
2.人生观:以儒家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哲学基础)
3.人生态度:坚定沉着、乐观旷达
4.政治仕途:45岁被贬黄州
59岁被贬惠州 创作高峰
63岁被贬儋州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文学思想
1.)
A.“精金美玉,市有定价” 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价值
B.“道”不限于儒,泛指事物规律
C.提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D.反对“弥望皆黄茅白苇”的千篇一律,提倡艺术风格多样化和生动性
2.作文要“辞达”(重视文学的艺术性)
3.散文“以意为主”
二、散文创作
1.风格特点:语言平易,气势雄放,兼收并蓄
2.风格渊源:A.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 B.庄子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具体文体 风格特点 代表名作 备注
政论文 史论文 a.较浓的纵横家习气 b.善于翻新出奇 c.见解深刻,富于启发性
《留侯论》 《平王论》
体现其非凡的才华
杂说 书札 序跋 a.形式活泼,议论生动 b.善于翻新出奇 c.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日喻》 (讲实践的重要性)
最体现其文学成就
笔记小 a.意境超然,韵味隽永 《记承天寺夜游》
具体文体风格特点代表名作备注品文 b.无芜词累
叙事记游文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结
合的水乳交融
《石钟山记》
四六辞赋a.继承欧阳修的传统
b.取古文疏宕萧散,
取诗歌抒情意味
c.行文流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谢量移汝州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历史地位
宋文成就最高一家
第三节苏轼的诗
一、题材内容
1.干预社会现实
A.
a.民间疾苦《送黄师事赴雨浙宪》
b.封建弊政陋习“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留千载。

”《荔枝叹》B.理趣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和子由渑池怀旧》
2.深刻的人生思考
A.诗歌主题:表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惠州: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二首》
儋州: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吾谪海南…》
B.风格特点:笔势飞腾,辞采壮丽
二、诗歌技巧
1.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艺术技巧技巧特点艺术效果名篇名句
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妙喻连生
用典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水中着盐
对仗既精工又活泼灵动,打破常规构思不落俗套
2.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A.表现力强
B.题材广泛
三、诗歌风格
A. 兼收并蓄
B.风格的融合
C.阴阳之美
四、历史地位——北宋诗坛第一家
A.题材的广泛,形式多样,情思内蕴深厚
B.较强的艺术兼容性
C.避免了宋诗夹新生硬和枯燥乏味
第四节苏轼的词
一、对词的发展
1.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发展格局
2.从音乐的附属品种转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用题序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用典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
3.从根本上改变词史发展方向
A.变革主张:A.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和“自成一家”
B.以诗为词的手法
4.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A.破除诗尊词悲的观念(理论上)为诗词相互渗透提供理论依据
B.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文如其人”
C.
a.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如梦”“万事到头都是梦”
b.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念奴娇·赤壁怀古》
c.描绘据有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枪口”
《浣溪沙》二、风格特点
豪迈奔放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一、意义
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体现宋代文化的精神
A.人生态度为后人敬仰: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B.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具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二、形成的作家群
苏门四学士(六君子):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
三、对后世的影响
1.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特别是小品文)
2.诗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宋诗派有重要启迪
影响
3.词词体解放精神为南宋辛派词人继承,并形成婉约派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一、生平介绍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与苏轼并称“苏黄”
二、诗歌内容
1.前期诗歌: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
2.后期诗歌: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江西诗派的演变
第五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