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
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
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
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
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
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
“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
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
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
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
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
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
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
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
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
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
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9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B.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C.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D.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
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
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代的诗篇中,其中有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只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如薰,字季馨,延安卫人。
万历
..中,由世荫
..百户。
历官宁夏参将,守平虏城。
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
贼党土文秀徇平虏,独如薰坚守不下。
如薰妻杨氏,故尚书兆女也,贤而有智,赞夫死守,日具牛酒犒士。
拜养子云最骁勇,引河套著力兔急攻。
如薰伏兵南关,佯败,诱贼入,射云死,余众败去。
又袭著力兔营,获人畜甚多。
著力兔愤,复来攻,为麻贵所却,城获全。
初,帝闻如薰孤城抗贼,大喜,厚赉银币,擢官副总兵。
六月,遂以都督佥事为宁夏总兵官,尽统延绥、甘肃、固原诸援军。
二十二年八月,卜失兔西犯定边,阑入固原塞,副将姜直不能御,遂由沙梁隤墙入,直抵下马关,纵横内地几一月。
如薰免官,直下吏。
寻复以总兵官镇守固原。
套寇入犯,击却之。
青海寇纠番族犯洮、岷,如薰及临洮总兵孙仁御之,擒斩三百四十有奇,抚叛番五千人,获驼马甲仗无算。
再镇宁夏。
银定、歹成数入犯,辄挫衄去。
徙镇蓟州。
久之,罢归。
再起故官,镇延绥。
天启初,廷议京军不足用,召边将分营训练。
如薰典神机营。
陛见
..,帝赐食加奖劳焉。
明年出镇徐州。
俄召还京,复以总兵官镇守保定。
五年夏,魏忠贤党劾其与李三才联姻,遂夺职。
崇祯初卒,赐恤如制。
自隆庆后,款市既成,烽燧
..少警,辇下视镇帅为外府。
山人杂流,乞朝士尺牍往者,无不厌所欲。
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座常满。
妻杨氏至脱簪珥供客犹不给。
军中患苦之,如薰莫能却也。
(选自《明史·萧如薰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
B.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
C.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
D.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
因为皇帝在登基时就确立了年号,所以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B.“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C.“陛见”,指臣下谒见皇帝。
与之语义相反的词是“陛辞”,指臣子向皇帝告别。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萧如薰坚守孤城,得到妻子支持。
叛贼土文秀攻打平虏,萧如薰坚守不下。
他的妻子杨氏每天准备牛和酒犒劳战士,竭力支持他拼死守城。
B.萧如薰足智多谋,用计退敌保城。
萧如薰先是在南关设下伏兵,佯败诱敌,射死哱云,后又偷袭著力兔的军营,并击退其进攻,保全了平虏城。
C.萧如薰屡建功劳,得到皇上赏识。
保卫平虏时,皇上不仅重赏他财物,还提升他为副总兵。
后来,他主管神机营,进见皇上时,皇上赐他食物加以嘉奖犒劳。
D.萧如薰擅长写诗,受到人们追捧。
因为萧如薰能写诗,吸引来众多文人学士,宾客常常满座,妻子杨氏只有变卖首饰才足以招待他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著力兔愤,复来攻,为麻贵所却,城获全。
(2)山人杂流,乞朝士尺牍往者,无不厌所欲。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
(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3分)
一片苍茫
戴涛
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
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状如梨,梨有皮,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
”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
”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脾。
“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
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
”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烟花三月,白生起程。
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
此时一班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
酒过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色:“禀大人,小店什么新鲜果子都有,就是未备晶梨。
”白生说:“入其乡则随其俗,我偏就稀罕这遍地都是的土产。
”听得此言店小二却急了:“禀大人,这晶梨如今实在是想买也买不到了。
”白生好生纳闷,便看坐在身旁的县丞汪过,汪过立刻端起酒杯说:“我等还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
”众人也都纷纷应和着祝白大人平步青云。
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举杯。
待酒足饭饱,已是掌灯时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
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他几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不见一人来告,而且一连三天皆如此。
第四天,白生实在觉得无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
茫县多丘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一片雪白,清气四溢,悦人眼目。
待马跑近,但见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朵朵娇嫩的小白花,更有无数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
白生看得如痴如醉,连连喝道:“美景美景!”
这时,不知从哪儿跑出一男童,上前来捉蜜蜂。
捉到后便立刻将蜜蜂撕成两段,随即放到嘴边贪婪地吮着。
白生问:“你吃什么?”男童答:“蜂蜜。
”
白生说:“可这小生灵却被你无端弄死了。
”
男童说:“我饿。
”
白生大怒:“饿你回家吃饭呀!家里没饭?”
白生这才注意到眼前的男童竟是如此瘦弱。
白生随着男童到了他家。
几排东歪西倒的茅屋,其中一间,推门进去,白生一惊,四壁空空,只有土炕上躺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
白生问男童:“你爹呢?”男童答:“这就是我爹。
”白生又是一惊。
从男童家出来,白生又踏进另一间茅屋……当白生离开村寨,心沉得如同铅坠,抬头西望,残阳如血,遍地的梨花也是殷红殷红的。
“你别看这晶梨雪白雪白的,可在我们百姓眼里它可是血红血红的。
”
“你说每户上交一筐梨给朝廷也算不得什么,可你知道么,这晶梨多么刁钻古怪,三亩地一粒粮食没种,全种了梨树,也只能收得这一筐好梨。
”
“你问我这日子是怎么过的,挑剩的孬梨到外边换得半年的杂粮已是大幸,余下的日子就靠要饭了。
”
回到县衙,白生将县丞汪过叫到书房,阴沉着脸问道:“汪大人,你可知道百姓为梨遭的罪?”汪过说:“知道。
”白生说:“就没办法么?”汪过说:“有,白大人,您把梨伺候好喽,早点儿像您的前任那样离开茫县,此外别无他法。
”
白生沉默无语。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金秋十月,晶梨收获的季节。
今年的梨格外好,个儿大肉嫩透着水灵。
衙门上下忙得不亦乐乎,总算把梨收齐了,一个不落全装了船。
按惯例,由县丞押运进京,临行前白生突然对汪过说:“这趟不劳你的驾了,我亲自走一趟。
”汪过淡然一笑,自当相让。
一月有余,运梨船终于回归。
不出汪过所料,白生果然没有回来。
又过了数天,朝廷果然派来了个新知县。
汪过旁敲侧击地打听白大人,谁料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皇上才咬了一口,梨没有咬下,却将半颗圣牙咬落,于是龙颜大怒,将白生打入死牢。
腊月二十八,圣旨传来,命茫县砍去所有梨树,永不得再种。
百姓闻听此讯,雀跃欢呼,奔走相告,个个操起砍刀奔向自家梨园。
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
是夜,京城,白生被推出午门,天地一片苍茫。
1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茫县官吏乡绅为白生接风洗尘一节写了店中无梨的境况和县丞汪过的遮掩,作者用这一连串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的细节描写,虽然看似违背生活逻辑,但以满树的白花为白生被斩寄托哀思,表现出了白生义举的感天动地。
C.作品以“晶梨”为线索,讲述了诸如新官上任无案审、名县百姓无粮度日、县官送梨有去无回、上贡梨树永不再种等多个故事,而正是这一个个出人意料的故事,使全篇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D.作品将白生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上有贪婪的皇帝、下有狡诈的地方官吏,处境之艰难决定了主人公反抗态度之坚决。
12.“一片苍茫”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分)
1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
(6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评论认为,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危言危行
....的背后是日本历史教育的长期缺失。
此次事件暴露了日本当局拒绝正视二战历史的错误态度,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日本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
②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
....,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
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③参加“为了孩子的明天”活动的专家学者都阐释了自己对未来教育的新理念,一位德高望重
的老专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得之愚
....。
④毛泽东的文献点评中寓含褒贬,抒发感慨,以史为鉴,论古讽今,注重文献的社会教育和经.
世致用
...,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⑤《朗读者》中,无论是专业主持人,表演艺术家还是普通人,朗读技巧都可谓炉火纯青
....,让听众心潮澎湃,深受震撼。
⑥社会深刻变革的当下,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促使传统幸福观发生了改变,很多人面对简单规
律平凡的生活,不再安之若素
....。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B.每一件青铜器如果说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工作便是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
C.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以及对有尊严的,轰轰烈烈的生活的憧憬。
这两个主题也是我们阅读莫言小说,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的钥匙。
D.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较陌生,但她以丰富多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
1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
长期以来,①_____是在世界的认同中,②_____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色的。
③_____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④_____人文情怀,⑤_____在书法中获得了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⑥_____可以说,在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五、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0分)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很有意蕴
的诗,从这首诗中,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根据你读这首诗的体会,选好角度,联系实际,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5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5段可知,唐代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并非只是“开始出现”。
2.B【解析】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4段说的是“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3.D【解析】D项,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4.B
5.A【解析】A项,“皇帝在登基时就确立了年号”错,年号从汉武帝才开始设立,而且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可多次改用新年号。
6.D【解析】D项,“妻子杨氏只有变卖首饰才足以招待他们”错,原文为“妻杨氏至脱簪珥供客犹不给”,“犹不给”意为还不够。
7.(1)著力兔气愤,又来进攻,被麻贵击退,平虏城得以保全。
(译出大意给2分;“为……所”、“却”、“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三教九流的人,求得朝廷官员书信前往的,没有私欲得不到满足的。
(译出大意给2分;“乞”、“尺牍”、“厌”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BE【解析】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9.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
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
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
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
10.(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每空1分,共10分)
11.D
12.“苍茫”,即空阔辽远,无边无际之意。
(1分)
作品以此为题,抒写了作者对百姓深重苦难的怜悯,对世道昏暗荒谬的忧愤,更有对父母官孤独悲壮、殒身不恤的哀叹,读来韵味苍凉。
(4分)
13.①有情有义。
白生临行前拜见多举,示其不敢忘恩。
②胸怀志向。
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并微服私访,示其想要有所作为。
③关爱百姓。
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
④足智多谋。
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舍生取义。
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14.B【解析】危言危行: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
弦歌不辍:泛指读书或教学活动没有间断。
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
大学中常用“弦歌不辍”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