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3高考系列高中地理6年高考母题精解精析专题20旅游地理03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高考题】
(2009广东地理卷)36.家界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武陵源风景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一(4)题。

(10分)
资料一:见表2。

资料二:20世纪90年代后期,张家界修建了号称“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等人工设施,旅游接待区遍布宾馆酒店,对景区的美学价值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

当地政府启动拆迁工程,拟恢复核心景区原始风貌并控制游客数量。

(1)游客的旅游花费用于食、宿、行、娱、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分)
(2)关于张家界市旅游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3分)
A.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B.游客人均花费逐年增加
C.人均旅游收入与GDP呈正相关
D.旅游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游客总量快速增加
E.游客人均花费比人均旅游收入增长快
(3)分析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分)
(4)提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3分)
【答案】
(1)游购
(2)A C D
(3)有利影响:①改善产业结构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提高居民收入。

(4)合理建议:①保护旅游资源(如加强立法等)②控制游客数量③提高管理水平
④提高公众环保意识⑤开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

【解析】
(1)这问难度小,教材有现成的结论。

(2)从表2中可知,张家界市旅游旅游收入持续增长,游客人均花费总体成上升趋势,但1991年有下降,不是逐年增加,人均旅游收入与GDP呈正相关,旅游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游客总量快速增加,游客人均花费比人均旅游收入增长慢。

(3)旅游业带点当地经济发展,包括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新增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居民收入。

(4)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注意结合材料二提到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关键词来答题,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地理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旅游问题的能力。

以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为背景材料来命题,重点考查旅游的内涵、旅游业的作用和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9上海卷)(二十)桂林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城市之一。

图1、图2反映了30年来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10分)
60.桂林市属于我国文化区。

桂林所属的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族。

61.读图1、图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桂林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
在。

62.读图I、图2可以看出桂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63.面对成绩与问题,桂林旅游业重新定位(见表中资料)。

从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
值、文化价值等旅游资源评价的角度,任选两方面,对桂林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的变化予以评价。

【答案】
60.华南妈祖;壮
61.游客人数持续上升;旅游经济效益平稳上升;开发的高品质旅游景点越来越多
62.近十几年来游客数量增速、美誉度呈下降趋势
63.审美价值:“两江四湖”等景点丰富审美内容、增加审美情趣;
科学价值:“漓江上水”等喀斯特地貌景点的保留以及科考等活动内容体现了科普价值;
文化价值:“印象刘三姐”等旅游项目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弘扬地域文化;
经济价值:旅游项目、形式增多,旅游滞留时间延长,经济收入增多。

【解析】
60-62.注意认真审题,按照要求读图,总结答案时要充分利用每一个图。

63.要从“现定位”的代表景点中选取两个进行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的评价。

【考点定位】①文化区②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③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旅游资源评价
(2009山东卷)30.(l0分)【地理一旅游地理】下图为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旅游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该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6分)
(2)根据图中所示乡村观光点,你认为旅游区内可以开展哪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4分)【答案】
(1)亚热带山地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位于阿里山和日月潭两大著名景区之间,客源较稳定;交通方便,通达性好
(2)茶、果蔬等采摘;插花;垂钓;酿酒;动物饲喂等。

【解析】
(1)小题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应从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的类型、著名景点知名度、交通通达度。

(2)小题从旅游活动的特点分析图中乡村观光点可开展的参与性旅游活动。

(2009海南地理卷)24.(10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九寨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北侧(图9)。

第四纪冰川在巨厚的石灰岩基础上雕塑了现代地貌的雏形,其后在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切割、溶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受到流水侵蚀、溶蚀和淀积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独特地形)景观。

景区海拔2000到4700米,林木繁茂.湖泊、泉、瀑错落其间。

(1)描述九寨沟景区的深秋景观。

(2分)
(2)说明九寨沟深秋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8分)
【答案】
(1)景观:蓝天白云,植被色彩丰富,山地湖泊景色各异,泉瀑水量丰盈等。

(2分)
(2)原因: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秋高气爽;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山高谷深,植被垂直变化明显;茂盛的植被蓄积夏季降水,为景区持续提供充足的水源;喀斯特地貌区,湖水清澈。

(8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解析】通过所处地四川的气候、地形和地貌分析入手,抓住“天”、“地”特征说明其景观特征。

【2008年高考题】
(2008广东卷)2008年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实施。

调整内容包括:①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

②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③“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22。

资料二:见图23。

图23 北京某景点国内旅游者地区分布图(2005年)
(1)该景点旅游旺季为______________,淡季为______________(填图22中的数字代码)。

(2)自1999年实施的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感受差
B.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多
C.增加了旅游方式选择的多样性
D.服务质量下降
E.增加了长线旅游机会
(3)2005年该景点客源地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

分析原因。

(4)分析2008年国家新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积极意义。

【答案】
(1)② ①③
(2)ABD
(3)分布特点:距离北京近人数多,距离北京远人数少(客源地人数随距北京的远近而变化)。

原因:距离北京越近,旅游成本越低(距离北京越近,旅游费用越低,时间花费越少)。

(4)积极意义:①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②减轻了节假日期间交通压力;③减少了对日常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④平衡游客量的季节分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1)题,从折线图中可直接读出答案,②时段游客人数最多,①③时段游客人数少。

第(2)题,注意题干中的“不利影响”,而C、E两项都是有利影响。

第(3)题,该景点位于北京,从柱状图上可以看出,游客来源取决于市场距离的远近。

第(4)题,属于“意义类”的简答题,一般从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三个方面作答,本题答案应侧重于社会意义,特别是民族节日对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构建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2008海南卷)(选修3 旅游地理)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图9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

表4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

完成下列要求。

图9
表4 黄山市外省市游客构成
(1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
【答案】
(1)(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市区);(其次是)邻近(周围)地区(省市区)。

(2)进出交通便捷(黄山市的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都位于屯溪区)(或交通通达性强);与市内其他景区距离较均衡;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解析】第(1)题,结合表格可以看出,来黄山旅游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等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区,另外还有江西、福建等邻近省区。

也就是说游客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市场距离的远近。

第(2)题,认真阅读“黄山旅游图”不难发现屯溪的铁路、公路、飞机场等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景区距离均匀,接待能力强等方面分析。

(2008江苏卷)C.[旅游地理]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9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

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材料二:图20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1)距离上海市500公里范围内的世界遗产
有、等。

(2)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3)上海市民到北京的出游比率达20%以上,高于距上海同距离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和两方面的特征有关。

(4)图20所示的旅游目的地是(填选项字母)。

A.深圳锦绣中华
B.北京颐和园
C.苏州周庄
D.阿坝州九寨沟
(5)图20所示目的地游客接待高峰分别在“五一”、“暑假”和“”。

2008年我国调整“五一”假日,新增“清明”、“端午”两假日,休假制度调整对该目的地游客接待数量年内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是。

【答案】
(1)黄山、苏州古典园林(或皖南古村落、南京明孝陵)
(2)自上海向外逐渐降低(离上海越远,出游市民越少)
(3)品质高多样性
(4)D
(5)国庆节增加新的游客高峰
【解析】第(1)题,图中有500千米等距离线,该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四处,该题只要选择性地答出其中两个即可,降低了试题难度。

第(2)题,从图中“出游比率等值线”的分布可直接读出答案。

第(3)题,从游览价值分析解答,首先是资源的质量(等级与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分布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多样性)。

第(4)题,图中显示的游客量有明显的季节性,游客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即可排除A、B两项。

周庄的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有限,不可能容纳这么多的游客。

第(5)题,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的施行对我国旅游业产生影响:一是旅游高峰次数增多;二是中短途旅游者增多;三是寒暑假季节游客进一步增多;四是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增多。

(2008山东卷)[地理—旅游地理]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

图11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主要不利条件。

(2)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
【答案】
(1)优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科考价值高。

主要不利条件:自然条件恶劣,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

(2)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

【解析】第(1)问,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要运用综合思维,从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等社会经济方面分析。

罗布泊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是游览价值高,主要是因为楼兰古城遗址、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独特,科考价值极高。

不利条件可从后面几个要素分析。

第(2)问,该地自然环境特点是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分析。

不少考生联想不到“防迷路”这条答案,说明没有联想到这里人烟稀少,也说明对时事新闻了解甚少。

【2007年高考题】
(2007广东卷)36.青藏铁路通车标志着西藏旅游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目前已经开通了北京、广州、上海、兰州、重庆至拉萨五条铁路客运线。

资料1:图22反映了西藏近25年来国内旅游者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资料2:图23反映了入藏游客量变化的季节性特征。

根据所给资料,给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西藏旅游资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2)下列对西藏地区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太阳紫外线辐射强,日温差大
B.北部降水丰富,强风雪天气多
C.水力资源,地热资源丰富
D.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E.气温年较差大
F.高原湖泊多
G.空气稀薄缺氧
(3)西藏近25年来的国内旅游者人次数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

入藏游客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4)分析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
(1)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的资源。

(2)A、C、D、F、G。

(3)逐年增长,增长速度加快,集中在4-9月(或夏季或夏半年或夏秋季或春夏季。

)(4)①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或推动旅游产品开发或创建西藏旅游新形象);②利于调整产业结构;③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或投资环境);④利于加强西藏与各省区旅游客源地的联系;⑤利于改善交通条件;⑥利于同其他区域建立经济联系;⑦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旅游资源分类方法的了解,及其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7上海卷)运用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有关原理?回答问题。

59.物质文化直接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非物质文化也被环境打上深深的烙印。

填写表格中文化景观所属的文化区名称以及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民举行的盛会,该地形平坦,畜牧业发达,适合举行赛马等活动。

泼水节是傣族的节日,与当地湿热的气候有关。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的独特文化景观,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为了充分利用水源,减少蒸发,就利用坎儿井水灌溉。

(2007山东卷)30.【选做部分】 [地理—旅游地理]
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高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新热区。

读图21,完成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什么
(2)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有多条线路,试比较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观和旅游观赏视角的主要差异,完成表5。

(3)你认为青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本区地方文化有哪些促进作用?
【答案】
(1)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

(2)①高山深谷②湖泊、河源风光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森林、草原) ④以平视为主。

(3)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解析】本题结合时事热点“青藏旅游”,综合考查青藏高原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差异和欣赏,以及旅游业的文化意义等知识。

第(1)题,首先要想到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然后再抓住“特色”作答。

第(2)题,填表时要结合山河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对比分析。

第(3)题,本题是教材中的原文,一般学生都能识记,但答题要注意题目要求“促进作用”,也就是“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