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公务员面试素材:聚焦脱贫热词 认识扶贫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公务员面试素材:聚焦脱贫热词认识扶贫现状2019公务员面试即将揭开面纱。
结构化面试中,对社会热点的涉及面颇广,若对社会热点毫无所知,那么面试综合分析题将束手无策,因此,适当学习热点,有助于广大学员在面试中成功守擂或绝地反击。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为广大考生盘点“扶贫攻坚”领域热词,助力广大考生成功上岸。
【脱贫热词一“造血式扶贫”】
造血式扶贫,是区别于输血式扶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通过扶贫能够让农民自己有能力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常言道:“输血”不如“造血”,“富口袋”不如“富脑袋”,扶贫济困,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贫困者一时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挣钱能力和机会,提高困难人群的身体素质和教育水平。
【脱贫热词二“三区三州”】
指的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脱贫难度更大。
【脱贫热词三“五个一批”】
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脱贫热词四“两不愁三保障”】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脱贫热词五“六个精准”】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以下是2019江西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中国结婚率"五连降”
【热点背景】
自2018年8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趋势也随之迎来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结婚率也持续走低,2018年年底,大家的关注度还围绕是否设立生育基金制度以及社会抚养费等话题的讨论持续在朋友圈刷屏,而近期各大媒体报纸纷纷重提结婚率五连降的问题。
自2013年至2018年5年期间结婚率出现五连降,背后到底是这一届年轻人都想做“单身狗”还是另有其因?
3月20日,包括人民网、央视新闻网、中国日报等权威媒体再次将结婚率连续下降的新闻作为版面头条,结婚率持续走低的问题再一次回归到我们的视线中。
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逐年下降。
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2‰,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
2012年以前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人口比重最大的人群年龄大约在22岁左右,而
从2017年开始25-29岁的群体则成为办理结婚登记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持续走低的结婚率还在地域分布上有明显的差距,如西藏、青海、贵州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结婚率反而在持续上升。
针对结婚率持续走低,晚婚等问题出现的原因各大媒体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对比,既有年轻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最主要的是结婚率逐年降低其实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社会各界应该理性地看待,对于部分年轻人的婚恋观予以正确的引导即可。
【命题预测】
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局发布的数据,至2018年年底我国结婚率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且结婚年龄不断推迟,对于当前年轻人晚婚、不婚的现象,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核心考点】
此题的核心考点在于学生能否将年轻人晚婚不婚的现象客观理性地判断和分析,能够通过表面的问题深入挖掘问题背后产生的本质问题,测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重点考察学生的政府思维。
【题目解读】
近期结婚率持续下降、结婚年龄不断推迟,年轻人晚婚甚至不婚的现象其实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我们应该理想的看待,当然从生育率的角度来讲对于部分年轻人的婚恋观进行适当引导即可。
从过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恋观,到如今的晚婚不婚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当中“单身贵族”、“单身狗”等一系列的网络热词也印证着身边的单身群体越
来越多,甚至在众多媒体采访中很多年轻人也认为婚姻不能套公式,正所谓只有必须结婚的爱情没有必须结婚的年龄。
人们婚恋观的改变导致晚婚不婚现象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
其一,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自1971年起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劳动人口逐年减少,也导致了适婚人数不断下降,必然导致结婚率下降。
其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也逐渐过时,老人养老压力减小了,年轻人来自家庭的压力逐渐减少,晚婚或者不婚现象也会随之出现;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年轻人选择进入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结婚及生育成本过高也导致一部分年轻人选择晚婚或者不婚。
其三,国家政策推行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是法定结婚年龄的调整,1980年通过的婚姻法将法定结婚年龄由此前的“男20岁、女18岁”调高至“男22岁、女20岁”,导致晚婚。
另一方面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落实,过去年轻人读完本科大专等学历就普遍结婚,这一年龄段也大致在22-24岁之间,而如今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落实高等教育普及,年轻人读完硕士、博士才考虑结婚,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晚婚。
其四,由于文化交融。
很多年轻人接受了国外独立自主的观念,不婚族,丁克族,甚至婚前同居等现象的普遍,导致大家的传统婚恋观发生了转变,这也导致不婚晚婚现象频发。
但是从国家当前政策来讲,不婚代表着不育,晚婚代表着晚育,那么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老龄化问题不仅不能妥善解决还会加剧,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必将影响国家的发展。
所以为了正确的引导年轻人的婚恋观,国家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避免上述问题发生。
一方面
可以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引导年轻人树立明确的人生规划。
另一方面也要从政策入手,消除年轻人对于结婚、生育成本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