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

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

)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

(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

(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

(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

(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左右结构。

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

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

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

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

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

最后写部首“辶”。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

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

(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
(3)进行说话训练。

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

(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

)随机学习:掰、扛。

(指导书写:掰。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ww绿w色.l圃s中p小j学y教.c育o网m
(1)区别:捧、抱。

(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

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

(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

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