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Aβ1-42水平与可控性生活习惯的相关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Aβ1-42水平与可控性生活习惯的相关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体检人群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阿尔茨海默病的重
要分子标志物)的血浆水平与多种可控生活习惯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探讨适合阿
尔茨海默病(AD)预防、干预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方法:以年龄
40~70岁的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浆Aβ1-42和其他有关体检项目的检测,
通过问卷调查等记录体检者的一般生活习惯和状态。

结果:参加体检的40~70
岁人群Aβ1-42的检测值为74.55±26.91pg/ml,女性高于男性;经过分析,熬夜、
麻将嗜好、吸烟、独居等4项与Aβ1-42血浆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均P<0.05),其
中熬夜为最显著的危险因素(β=1.159,χ2=17.714,P=0.000);锻炼身体、社交、喝茶等3项与Aβ1-42血浆水平呈明显负相关 (均P<0.05)。

结论:熬夜、麻将嗜好、吸烟、独居等是导致Aβ1-42血浆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锻炼身体、社交、喝茶等则对之有保护作用,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利于AD的预防。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生活习惯;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342-02
1.前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是老年人最重要和
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之一,对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医疗费用和负担。

分子病理学
的发展为AD的早期发现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可能[1],β-淀粉样蛋白1-42(β-amyloid,Aβ1-42)有着最强神经毒性作用[2],是目前最为认可和应用广泛[3]的用于AD早期
筛查分子标志物,作者对体检人员血浆Aβ1-42水平和可控性生活习惯因素作了
相关性分析,以期为AD的早期预防干预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横断面调查结合回顾性分析。

以2017年7月—2017年10月间在河间市人民
医院做体检,体检项目中包含了Aβ1-42检测的的且相关调查资料完备的中老年
人群23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06例,男126例,年龄54.50±6.25 岁,具有精
神异常患者,明确的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患者,严重的心血管、消化、泌尿系、
血液等全身系统性疾病者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2.2检查方法及项目
检查项目包括Aβ1-42血浆浓度检查,和其他一般体格检查,Aβ1-42的检查:受试者均于清晨采集空腹静脉抗凝血,快速低温分离血浆,进行检测。

被检者的
生活资料和状况等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认为有显著统计学
差异。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

3.结果
3.1 共筛查成人232人,Aβ1-42血浆检测值为7
4.55±26.91 pg/ml,男:
71.26±26.30pg/ml,女:78.46±27.21pg/ml,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异(t=2.045,
P=0.042),女性高于男性。

3.2 以被检人员的Aβ1-42血浆水平为因变量,以高脂饮食、高蛋白饮食、锻炼、熬夜、独居、麻将嗜好、脑力劳动、社交活动、吸烟、饮酒、饮茶等为自变
量(各因素赋值详见表1),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经分析熬夜、麻将嗜好、吸烟、独居、锻炼身体、社交、喝茶等7项有明显
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入方程。

熬夜、麻将嗜好、吸烟、独居与Aβ1-42血
浆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其中熬夜为最显著的危险因素(β=1.159,χ2=17.714,
P=0.000);锻炼身体、社交、喝茶等3项与Aβ1-42血浆水平呈负相关。

详见表2。

4.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AD患病率会迅速提高,但目前尚无特效的疗法[4],因此早期的筛查和预防措施就更有意义。

“脑内淀粉样前体蛋白的水解产物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 生成过量和(或)清除的减少造成的Aβ沉积是AD致病的始发因素和中心环节[5]。

在AD患者和动物模型体内均发现在血液、脑脊液等游离Aβ升高[6],而减少体内Aβ含量的
免疫治疗则可延缓AD的进展[7],Aβ是AD发病的“元凶”。

Aβ包含Aβ1-40和Aβ1-42等,其
中Aβ1-42容易聚集,是形成Aβ沉淀的核心,导致最强神经毒性作用[2]。

因此Aβ1-42的水
平极好的反应了AD的患病风险。

作者的研究显示对于Aβ1-42的增高最危险的是熬夜。

睡眠减少可能通过多个方面导致了
Aβ1-42的增高:睡眠与褪黑素分泌息息相关,熬夜使褪黑激素的分泌大大减少,而褪黑素可
以抑制Aβ形成,减少Aβ聚集和沉积[8],失去了对Aβ的抑制作用;Aβ水平随神经元的活性
增加而增加[9],在觉醒时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而睡眠时则降低;睡眠减少,脑内通过多种
途径自由基的生成增多,清除减少,进而Aβ生成和沉积增加[10]。

因此熬夜,睡眠减少、不
规律可能是导致Aβ1-42增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进入更年期后许多妇女饱受失眠的困扰,睡眠减少,可能与熬夜对大脑有类似的影响,这也可能是女性Aβ1-42血浆水平高于男性的部分原因。

作者的研究显示独居、麻将嗜好、吸烟等均是Aβ1-42增高的危险因素。

独居减少了与家
人的交流,麻将嗜好者普遍存在熬夜、休息不规律的现象,而吸烟则可能通过血管硬化因素
影响Aβ1-42的增高[11]。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间未见明显差异,高脂饮食、高蛋白饮食与Aβ1-42未见明显相关性,可能大脑并不喜欢“吃素”。

锻炼身体、增加社交、喝茶等对Aβ1-42的增高则有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熬夜、麻将嗜好、吸烟、独居等是Aβ1-42血浆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锻炼
身体、社交、喝茶等则有保护作用,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利于AD的预防。

本文仅
是借助现有检查手段和资源对现象的观察性研究,如能做深入做队列性研究会有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锡海,于明,吴金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3(1):84-88.
[2] Kukar T,Murphy MP,Eriksen JL,et a1.Diverse compounds mimic Alzheimer disease-causing mutations by augmenting Abeta42 production[J].Nat Med,2005,11(5):545-550.
[3]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阿尔茨海默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阿尔茨海默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4):1080-1082.
[4] Medina M,Avila J.New 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Biochem Pharmacol.2014,88(4):540-547.
[5] Gilbert BJ.The role of amyloid bet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1zheimer’s disease[J].J Clin Pathol,2013,66(5):362-366.
[6] Schupf N,Zigman WB,Tang MX,et a1.Change in plasma Aβ peptides and onset of dementia in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J].Neurology,2010,75:1639-1644.
[7] Godyń J,Jończyk J,Panek D,et a1.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in clinical trials [J].Pharmacol Rep, 2016,68(1):127-138.
[8] Masilamoni JG,Jesudason EP,Dhandayuthapani S,et a1.The neuroprotective role of melatonin against amyloid beta peptide injected mice[J].Free Radic Res, 2008,42 (7): 66l-673.
[9] Kamenetz F,Tomita T,Hsieh H,et a1.APP processing and synaptic function[J].Neuron,2003,37(6):925-937.
[10] Dong H,Csernansky JG.Effects of stress and stress hormones on amyloid-beta protein and plaque deposition[J].J Alzheimers Dis,2009,18(2):459-469.
[11]王清华,张振馨,唐牟尼,等.吸烟、饮茶、饮酒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3):234-2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