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科学课堂教学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成,点燃科学课堂教学亮点
——关于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教学的探讨
摘要:生成性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种突破,它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
在生成性教学中,关键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动态生成的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自主获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经验、科学知识,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生成动态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课堂因生成而出彩,课堂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
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
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
“预
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
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
[案例]:
这是我自己在今年市教学大比武中执教的一堂课,内容小学科学第十册《摩擦力的秘密》,执教班级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且是借班上课,不能课前接触学生。
我按照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
游戏导入(抓泥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磨擦力→提出问题(磨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进行假设,设计实验→确定验证方案→分组实验→组织交流→汇报研究发现→得出结论,布置课后拓展作业,并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按照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设想,认为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并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深入,能使学生既整体把握内容,又能突出重点与难点。
然而教学实践中,却让我产生了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
起先,从学生抓泥鳅到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摩擦力,认识摩擦力是怎样的一种力,再设计实验验证磨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过程和我想的那样流畅,但是在学生用测力计测摩擦力的时候,问题来了,原先学生说会用测力计测摩擦力的,结果测出来的数据五花八门,通过检查我才发现学生根本不会使用测力计,虽然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其他老师已教过怎样使用测力计,但学生明显没有掌握,而不会使用测力计,下面的实验就无法继续,在此情况下我不得不停下来,教学生怎样使用测力计,然后等他们基本学会了,接
下来的教学基本上都在按照我的预设进行,但是因为前面时间耽搁太多,我预设的教案已根本无法全部完成,学生学习也远没达到我预设的效果。
[反思]:
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都充分说明了一点,这堂课不是很成功。
虽然直接的原因是前面的科学教师教学不扎实造成的,但这一学情是我在备课中缺少足够的关注,我想当然的以为学生学过了就肯定会,而没有预想到学生根本不会使用测力计,说明这是我没有能预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
所以这堂课的遗憾是我的备课没有备充分。
首先,备课究竟是备教案?还是备学案?再有,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只有“过于自信”的一条“线”,每个环节只有一种方案,缺乏“预案”,所以当某些环节出现意外时,“学生就是不能立刻说出老师预设的答案”时,我只能停下来回到前一个环节,进行补救。
终于,学生学会了使用测力计测摩擦力,然而我的课却留下了没有完美结尾的遗憾。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同样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
我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
并且是和预设相距甚远的生成。
那么备课到底应该备什
么?什么才叫备课充分?怎么备?课堂教学中遇到自己备课时没准备到的内容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成了我在那以后不断认识和考虑的。
一、点击智慧的闪电,亮点在课堂中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
1、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
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
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聆听稚音,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时,老师导入时提问:“同学们,谁愿意讲一讲你们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让生陆续的站起来说:“如蝴蝶、小狗、蚂蚁等”,师又问:“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吗?”,生说:“小狗喜欢吃肉;小鱼生活在水里;……”,可这位老师没有注意学生的“生成”,而是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小动物,老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动物,有小兔子、鸽子、金鱼等”,接着问道:它们是不是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这时,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
这里的“是”是预想的,而“不是”才是“生成”的。
但这位老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不是”,只顾说道:“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上来领取一样小动物,如果给你领养的话,你想设计一个怎样的方案对其进行观察?”当时我就在想,这位老师干吗不顺着学生的喜好而选择呢?以学生自己喜欢的动物去观察不是更好吗?只能说明这位教师没有真正在倾听学生的心声,“生成”与课堂教学擦肩而过。
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一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
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
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
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二、放飞思维的火花,让“个性”在生成中彰显
科学学习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让思想的骏马奔驰于时空中,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智慧,课堂中,就要给学生留足梦想的空间。
教师要带领学生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让学生徜徉在科学探究的自由天空中,释放自己的本性,从感性认识到问题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操作。
面对个性极其张扬的儿童,科学学习应为儿童而来。
1、搬开孩子心中的“巨石”——让孩子不断冒出问题。
孩子天生
是好问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不难,首先需要帮助这些孩子搬开心中压着的这块巨石,降低我们的期望。
平时,我时常对学生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我最喜爱提问题的学生,看谁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
”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我常常走上前去,握住孩子的小手,真诚地注视他的双眼,发自内心的赞美:“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
”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提问热情高涨,提问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2、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课堂自由挥洒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人更是各种各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成长的足迹,教师可以引导、促进和帮助,但绝不能去限制。
比如:我在教《怎样溶得快》感触颇深,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猜想桌上准备的物体有哪些方法使它溶得快,然后通过设计搅拌、用热水和把要溶解的物质碾细三种方法可以溶得快。
学生汇报交流后,就放手让学生自由研究,我看到学生的研究氛围很浓,心中一阵窃喜。
于是便不紧不慢地巡视起来,准备参加一两组的活动,一巡视才发现不得了。
意外发生:学生不是按我想的一样一样地研究,而是在想办法把这几种方法组合起来一起玩。
我头皮一紧,这和我预设的发生了变化,怎么办?赶紧一边假装巡视,一边给予暗示,可学生研究得很投入,根本不理睬我,等学生研究得差不多了,只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了。
生1:我们是用两个相同的杯子,一个倒入冷水,一个倒入热水,水的高度一样,然后放入相同的盐,发现热水溶得快。
生2:我们是用两个相同的杯子,分别倒入相同量的冷水,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发现搅拌
的溶得快。
生3:我们组用两个相同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冷水,盐也相同,发现碾细的溶得快。
实验的结果都得出来了,却还有一小组的手举得高高的。
师:你们组还有什么发现?生4:我们小组是把两个杯子放入相同的水,一个是热水,盐也相同,往热水倒的是碾细的食盐,并不停地搅拌发现比其他组都溶得快。
听着孩子们的交流,我紧绷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学生不仅对物体溶得快的方法有了较深的理解,还想出了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玩的方法。
说明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可开发的,他们的思维在探究时有了一定深度,方法多样化了,思维扩散了,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此时学生的想法在老师的意料之外,超越了教师的预设。
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意外,却让学生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绽放出奇目的光芒。
看来要真正解放学生,教师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用自由的身姿舒展生命的惬意,徜徉在科学那色彩斑斓的天空中,释放自己的童真,让学生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地拥有自我。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顾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对老师的教念和智慧的挑战。
老师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因势利导,挖掘即时生效的教育信息?我想,后者才是我们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堂普通的科学课,让我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
“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
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夏良才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