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2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说课稿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模板五篇
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
通过对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2、大纲要求: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3、教材特点:
语言优美动人,情景交融生辉。

4、学生特点:
对戏曲感兴趣,具有诗词鉴赏的经验。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心理。

(3)学习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意境的方法。

(4)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鉴赏曲词的音韵美
(2)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法
1、诵读鉴赏法
2、合作探究法
3、同步迁移法
五、说学法
1、资料搜集法
2、替换想象法
3、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首曲词,借助资料搜集,合作鉴赏。

1、初步感知:有感情朗诵。

2、深入探究:合作鉴赏。

3、同步迁移:搜寻具有相同表现手法的诗词曲。

(二)导入新课:
展示《长亭送别》昆曲版,连环画版,回忆课文内容,并营造惆怅哀伤的情境。

(三)曲词鉴赏:
1、本组派代表完成:
(1)有感情朗读曲词。

(2)展现全组对曲词的鉴赏感悟。

(3)针对本曲词所用表现方法,在已学的诗词中延伸迁移。

2、其他小组对鉴赏进行评价
3、教师指导鉴赏,引导迁移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四)方法总结: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情景交融)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五)课堂结语:
清人杨芳灿曾说:"声声是泪《长亭》曲,道尽千古离人意。

"张生与崔莺莺这份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宛如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而且将在更加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长流不息。

(六)课后作业:
背诵最喜欢的一首曲词,并写下鉴赏感想。

(七)板书示例: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
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
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
抑之情。

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
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
的离愁,蒙上了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
化而为一,营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谢谢
语文说课稿篇2
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说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或不知道)
生:知道。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查找的答案?
生: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琥珀”,(板书并指点学生读准课题,之后出示“琥珀”片)
琥珀大多呈浅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褐色的,可以做装饰品,老师这有一幅很特殊的琥珀化石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仔细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学生描绘琥珀。

(这样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展示琥珀图片给学生清晰印象。

让学生初步见识琥珀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打开书,看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你一定还记得这篇童话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由实在事物进行合理想象。

师:那我们这篇课文是否也有这一特点呢?
如果有哪些段落是写实在事物,哪些是合理想象?读课文时别忘了做上记号,15分钟自由读课文。

(三)自学过程
(以前介绍过高效读书法①看课题,提问题②接提示,归问题③初读文,读通顺④再读文,理内容⑤细读文,深研究。

并且介绍过读书时的六种圈点符号:字加点,词横线。

重要句,波浪线。

分部分,双竖线。

划层次,单竖线。

疑问处,问号现。

六种符号要记全。

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正体现了自主教学的特点,而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难。


(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

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阅读的基本条件。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

这样不仅巩固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而且能自觉吸收“活”知识。


(四)师生交流,互动互学。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认真,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大片松林里。

生:我知道了小苍蝇是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被松脂包住的。

生:事情很巧,偏偏有蜘蛛想吃苍蝇,刹那间,蜘蛛和苍蝇都被松脂重重包住了。

师:刚才,同学说这件事很巧,你发现了吗?究竟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巧呢?
生:第7自然段,刚、突然、刚好、一齐等这些词都可以看出事情真得巧极了。

师:你读一下这段突出巧极了,试试看。

生:读。

(师指点生读,读出感情。

必要时师可范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所得好吗?好,接着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那只小苍蝇很可爱。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作者这样描写小苍蝇(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里快乐地飞舞。


生:老师,我也同意这个观点,第四自然段写道(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

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说的好,我也同意。

生:我知道了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
1、有松柏树。

2、夏天,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松树林。

3、蜘蛛和苍蝇碰巧在一起被一大滴松脂包裹住。

4、松脂不断往下滴。

生: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还需两个条件:
1、经过漫长的时间,
2、地壳变动。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呢,同桌交换一下意见。

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生练习复述之后师点同学复述)(略)
(此处,展示课件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清晰、形象的认识,他们刚刚十二、三岁,新奇感占优势,看看动画,肯定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怎会不活跃呢?同桌互相复述,给每个孩子同等的锻炼机会,活动面广,正符合现在提倡的课上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的思想。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贴近学生成为他们喜欢的伙伴、合作者。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小,还有什么高见?
生:我发现科学家的想象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的发现过程上,他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

师:同学们同意吗?如果同意说说理由。

(找学生读14―17自然段,再阐述理由)
生:儿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才发现了琥珀。

如果换了大人他即使踩着硬东西也不一定挖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

生:爸爸很识货,知道这是一块罕见的琥珀,这样琥珀才被发现。

生:我知道1-17自然段是想象,18自然段是事实。

(五)学生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收获,那么还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1、书中说“一个小苍蝇”为什么不说“一只小苍蝇”?
2、第8自然段中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为什么不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汗珠里”?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有价值。

那究竟为什么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生:前面我说过作者把小苍蝇写得很可爱,他是不是有意用“个”而不用“只”更能体现小苍蝇的人格特征突出小苍蝇的可爱。

生:我同意,作者其实就是把苍蝇当成了可爱的小生灵,就好象是人一样。

师:也许正如同学们所说,我赞成同学们大胆的推测。

第二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我认为用“汗珠”更合适,因为当时正是夏季,而且晌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老松树一定很热。

生:我认为用“泪珠”好,作者这样写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使得句子形象生动。

生:用“汗珠”也是拟人句啊。

生:我认为用“泪珠”更合理,老松树是多么不情愿看见两个小东西被自己伤害啊!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

我为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而感到欣慰。

其实我觉得作者用“泪珠”比“汗珠”好,正像最后的同学所说他多么不情愿伤害两个小东西呀,这充分体现了老松树人性的善良。

如果你愿意用“汗珠”的话,让它出现在你的故事中。

(六)学生总结一节课所得。

(让学生把一节课的重点总结、归纳是个好办法,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课上所得)
(七)听录音再次欣赏这个故事。

(八)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便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九)拓展统习
师:这是科学家的想象,那么你们这些未来的小科学家们,你们是不是有更生动、更精彩的设想呢?发挥想象也写《琥珀》,千万注意:想象要合理,要有科学根据。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

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教师出示“柏抱槐”
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
想象炎热的太阳光
松树渗出厚松脂
琥珀
包裹两个小东西
推测
陆沉海升
语文说课稿篇3
一、说设计理念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

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

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

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二、说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天突然塌了块,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上山洪爆发,大火熊熊,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文章选入课文,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为了突出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及年段学习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文本解读和目标拟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聚焦重难点,诵读品味
(四)创设疑问,延伸课外
第一块: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1、谈话导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

(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

(板书:女娲补天)
2、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就请大家一起走入这神奇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吧!
●教学意图: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设计谈话导入新课,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感受、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同时把神话故事的有趣、神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的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其中。

第二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后自学,将需要认读识记的词语用文中句子的形式出现,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指导把句子读正确,随机理解“挣扎”“零零星星”“冶炼”“稠”等词语。

A: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
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岗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B: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C: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2、解决字词后,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

完成这一环节后,三读课文,进入第三块的学习。

第三块: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1、女娲是怎么补天的?体会女娲精神的伟大之处,从而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完成。

2、交流出示:通过讨论,同学们不难找到答案在第三、四两节。

句一:“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

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a读句子,把句子读正确。

b抓词语细致体会,感受女娲心情之焦急,行动之劳累,结合个体朗读。

(原以为、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
预设1:“几天几夜”
女娲忙了几天几夜,在这几天几夜中她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预设2:“找啊找啊”
女娲找啊找啊,她找了哪些地方呀?
c假如你就是女娲,你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找了那么多的地方,你会怎么想?
d朗读句子体会(多种形式朗读)
句二:“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a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如: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体会补天的艰辛和女娲的巨大神力。

b抓住“五天五夜”朗读体会时间之长。

c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

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d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e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女娲补天的艰辛
●教学意图: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这个过程是课文的重点。

这2小节的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

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想法。

为学生的思维开发创设空间,为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机会。

我觉得,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要抓住几个词和句来落实,如为了找五彩石,“她忙了几天几夜”“炼了五天五夜”中的“几天几夜”和“五天五夜”,都不光光表示时间,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之长,女娲心情之焦急,女娲行动之劳累,这几个简单的、并不引人注目的词语,经过一番品味,学生就能感觉到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所蕴藏的情感。

当学生在充分的朗读、感悟后抓住了女娲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时,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块、创设疑问,延伸课外
1、齐读3、4段
2、小结
师:同学们,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天补好了。

她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那么,女娲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神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教学意图: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决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

相反地,应该让学生带着问号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

所以在结束时,我抛下了这样一个问题: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天补好了。

她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那么,女娲究竟是一
个怎样的神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延伸。

这样,经过整体的感知和对重点句子、语段的深入体悟,落实了第一课时的重难点后,紧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我把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作为教学难点,把复述故事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第一块、突破难点,感受神奇
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个人的理解。

并着重引导他们理解“传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什么叫“传说”呢?学生可能会说:“传说就是听说的”、“不是真实的”、“是想象出来的”等等,对于这些想法我会及时的给予鼓励,但是此时极有可能在课堂上会出现一种情况,有学生会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

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不能急于纠正,更不能将这三者的区别直接灌输给学生,因此我让学生利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回忆、简单的讲一讲自己学过、看过的神话、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学生可能会想起《盘古开天地》《后裔射日》《丑小鸭》等等,甚至更多课外的文学作品。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文本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激发他们的自主阅读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回忆、对比中自主发现这三者的区别。

我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规范性的总结:
童话故事是将动物、植物等拟人化,经过想象来编成的故事;“神话故事”不是生活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常常以神仙形象作为故事的主角;民间故事是范围比较广,故事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是人物传奇,奇闻逸事,而且是民间流传的,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的。

接着随机引导学生:古人是如何编出这么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的?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只要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即可,教师不必去强求固定的答案。

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古人想象出女娲、盘古、后裔这样的神仙形象和神话故事,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他们一样具有高尚的品质。

当学生认识到这两点之后,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自然得到了突破。

第二块、复述课文、拓展延伸
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可以独立完整地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些情节,连成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精彩的情节;还可以创造性地改编、续编故事。

如有充裕的时间,还可以讲一讲与女娲有关的其他神话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