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届高三11月份考试
高三文综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
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

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

秦王、
齐王各赐三炉铸钱,右仆射裴寂赐一炉。

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这主要表明( )
A.唐朝初年确定了国家铸币的法定地位和标准
B.唐朝初年,秦王、齐王等诸侯有自主铸币的特权
C.唐朝铸铜业的显著发展,使货币发行量激增
D.隋朝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货币需求量大增
2.1934年,美国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其理由可能与哪一项有关( )
A.要求统制货币B.减少耕地面积
C.实行社会保障D.实行以工代赈
3.2013年第43届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年会讨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拉加德说:“我
们清楚地看到,在危机时刻,经济发展具有传染性,往往会传染其他国家,不存在经济孤岛,
也没有地方躲避。

”国际社会为之应意识到( )
①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全球化进程加快
②金融危机反映了经济全球化
③各国在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
④当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4.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D.洋务派和革命派
5.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831年占1/4,1851年降至1/5以下。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加速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6.“它直接向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挑战,不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还要求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

(它)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欧洲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在20世纪,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

”“它”是指( )
A.民族主义B.社会主义
C.帝国主义D.殖民主义
7.伯利克里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

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

”这段话表明古代雅典( )
A.保护雅典人合法权利B.尊重雅典公民个人意志
C.遵循法律至上原则D.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8.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9.下图反映的政治形势对世界市场市场的影响是()
A.利于世界市场的整合B.引发世界性经济大战
C.造成世界市场的分裂D.断绝彼此间经济交往
10.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1.下图反映了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例的变化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奴贸易促进人口流动
B.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
C.福利国家提供社会保障
D.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
12.《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 “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罗马的自然法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结晶,斯多噶派(注:
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流派)发展了具体体现为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

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

——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责任内阁制,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内阁必须集体向国会下院负责,是议会主权原则的体现……内阁成员彼此负责,并就其副署的行政行为向英王负责;内阁向国会负责连带责任,如果下议院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集体辞职或通过英王解散下议院重新选举;如果新选出的下议院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辞职。

这一原则是通过一系列惯例形成的。

——《外国法制史》
材料三司法独立原则是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

美国严格实行“三权分立”,即司法独立不但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同时也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

——《中外司法体制比较研究》
材料四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其中主要包括《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套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1)古罗马的斯多噶派提出什么重要主张?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现。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的内阁对谁负责?体现了什么原则?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原
则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具体体现。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人一直都认为其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合理的,
因而当一种与其制度、文化、价值观相异的共产主义产生时,它便毫不犹豫地视其为邪恶的异端,并坚决地压制它、打击它、破坏它。

等到冷战开始后,这种思想方式就演变成冷战思维,这种思维直到目前仍不时地影响中美之间的关系。

……甚至到今天,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都认为美国对维护世界其它地区的“民主、自由、人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是在以宗教“天赋使命”观为底蕴的民族特性的熏陶下,美国认为对外扩张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被征服地区的利益。

——余峰 黄华莉《文化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正在华盛顿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日出席了美国九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演讲:纵观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

第一个结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

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2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好处。

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时,两国贸易几乎为零,现在,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

第二个结论: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

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

……第三个结论: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人民网《温家宝: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一观点。

(2)试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分析二战后中美关系敌对的原因。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几次出现危机都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
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4月,罗斯福就授意自己的亲信雷斯特·戴维斯写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该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

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

——材料汇编
材料二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

“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

——摘编自1947年3月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战略目标,据此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概括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战略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
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唐初武德四年废五铢钱,以“开通元宝”钱(流俗称为“开元通宝”)作为统一的货币,径八分,重二铢四叅,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当年在铸造时,便委托了秦王、齐王、右仆射裴寂三位朝廷王公重臣在洛阳、幽州、益州等地开了四个造炉去铸钱。

禁止私自铸钱,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故B项错误;C,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D两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敲竹杠”“烤百万富翁”说明改革使得富人利益受损,实施社会保障,可能会增加富人税收或减少他们从政府获得的收益,故C项正确;统制货币并非针对哪一全体,不会特别波及富人利益,故A项错误;减少耕地面积但在物价稳定且有政府补贴的背景下,富人利益并未受损,故B项错误;以工代赈使得穷人获得微薄收入,拉动消费,与富人利益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经济全球化不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而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故①错误;由题干“经济发展具有传染性,往往会传染其他国家,不存在经济孤岛,也没有地方躲避。

”可知②③④项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材料中“中立党”“维新党”等派别的主张。

根据材料的内容判断:守旧党“保现存之局面”,反对任何改革,应是顽固派;中立党“保国以变法”,主张变法,应是维新派;维新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应是革命派。

答案为C。

5.【答案】D
【解析】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促使英国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农业机器化是造成农业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原因,并不是造成林业和
渔业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原因,故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有对外移民,同时也有国外移民进入英国,对外移民增加不能成为劳动力下降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英国进行工业化过程中,机械代替了手工生产,从而解放了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减少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此题应注意时间。

民族主义一般认为出现在19世纪初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时候,欧洲各国民族主义高涨,到19世纪中后期并没有成为欧洲事务的主要力量,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开始,成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并掀起了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成为19世纪中后期欧洲事务的主要力量之一,20世纪随着苏联、新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并对资本主义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会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提出挑战,故C、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这段话可以看出,法律已经深入到每个雅典公民的灵魂,成为处理公共事务至高无上的原则。

故答案选C。

8.【答案】D
【解析】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840年,且贫富差距扩大,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王权开始受到削弱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故C项错误;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到1831年,工矿建筑业的收入猛增,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他们的推动下,1832年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故D 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世界市场分裂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两个市场彼此相对隔绝,没有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大战,也没有完全断绝经济交往,故B,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马歇尔计划应是欧洲的内容,排除A,C。

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不对。

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

11.【答案】D
【解析】黑奴贸易时间是16—19世纪,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只反映图表一部分信息,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提供社会保障是二战以后,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是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故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本题以文学艺术切入考查元曲和明清小说中的历史,考查考生史料分析的能力。

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

《窦娥冤》创作于元朝,封建社会没落从明朝开始,排除A项;窦娥的冤屈终在封建体制内部得到昭雪,《水浒传》中英雄们的最终结局是被封建王朝招安,都揭示了普通民众幻想在封建体制内渴求美好生活与社会公正的愿望,故排除
B、D两项。

答案选C项。

13.【答案】(1)主张:正义和公正的理性思想;人人平等;天赋人权。

体现: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伏尔泰等人主张天赋人权: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反对政府专制;卢梭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答出三点即可,其它有关启蒙运动的主张,正确并符合本题要求亦可得分)
(2)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

原则:体现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或主权在民的原则)。

(3)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或司法独立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外)。

体现: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最高法院的法官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4)第一次立法高峰特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开始形成。

原因:文革后被破坏的法律体系亟待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强调法制建设。

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解析】
14.【答案】(1)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冷战思维方式、宗教“天赋使命”
观、文化等。

说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朝鲜、越南的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支援朝鲜、越南人民抗击侵略,双方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付出了沉重代价;美国对华实行孤立、封锁、包围政策,两国处于敌对状态,双方经贸几乎为零。

(2)敌对原因:二战后,确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新中国的成立,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全球扩张和霸权政策。

无恙原因:中美双方在经贸方面有较大互补性;在朝核、伊核、中东等重大问题上都发挥着重大影响;在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蔓延、建立维护全球和区域安全的新体制、保护国际环境、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上都有着共同利益。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美国人一直都认为其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合理的”“与其制度、文化、价值观相异的共产主义”;第二小问列举二战后中美参入局部战争的损失,以及经贸上的损失即可。

(2)第一小问紧扣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大背景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加入社会主义阵营,遏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一部分;第二小问从经贸关系上的互补性、诸多国际问题如恐怖主义需要中美两国的共同参入等方面分析
15.【答案】(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

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

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了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特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比较能力和文字概括能力。

通过三则材料的比较,即可判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强调信仰得救,与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有着明显的不同,目的在于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但加尔文的思想比马丁·路德更激进些。

16.【答案】(1)目标:美国:建立世界霸权;苏联: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势力和影响。

影响: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不同: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苏联合作,谋求世界霸权;杜鲁门:公开与苏联对抗,遏制共产主义,夺取世界霸权。

原因:罗斯福认为,苏联在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战后为取得美国的大量援助以重建经济,是会愿意继续合作的,他企图通过合作,软化苏联,达到美称霸的目的;而杜鲁门认为,美国不可能通过与苏联合作,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

【解析】(1)第一小问罗斯福主张“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而“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第二小问美苏的利益冲突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第一小问罗斯福“强调大国合作”,由美国主导世界;杜鲁门主义强调直接对抗苏联的“极权政体”;第二小问罗斯福企图利用经济手段软化苏联,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杜鲁门认为“两种不同生活方式”使得二战后美苏的合作没有可能。

17.【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解析】本题以17世纪中外科学家为切入点,考查了17世纪中国的宋应星(明末)与英国的牛顿科技成果的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比较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

第(1)问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再结合明清时期和英国的社会情况说明其政治、经济等背景。

第(2)问从社会政治特征、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方面分析二人的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