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陆法系法庭片的一些美学问题
法律与正义法律题材电影的观赏与思考

法律与正义法律题材电影的观赏与思考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正义,作为法律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让每个公民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法律与正义的主题下,一些脍炙人口的法律题材电影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给我们观察和思考法律与正义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窗口。
《无人知晓》是一部由寺山修司执导的日本电影,该片讲述了一起侦破多年的未解纵火案件。
影片中,法律人物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让观众感同身受。
尤其是影片中法官的角色,面对旁人议论和质疑,她始终秉持公正平等的原则去审判案件。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法律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唤起了观众对于法律行业的关注和敬意。
在法律的世界里,正义的实现并不容易,需要法官们背负着巨大的良心和责任。
而在《人民的名义》这部中国电视剧中,也通过政治腐败案件来解构了法律与正义的关系。
影片通过爆炸案的侦破过程揭示了现实中法律逐渐失去公信力的问题,以及正义为何难以伸张的原因。
虽然在最终案件中,真相被揭示,法律正义得到了伸张,但却也让观众深思,法律与公正之间的关系是否一定是那么简单。
法律题材的电影与观众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们所展示的法律问题经常涉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例如,《小偷家族》这部日本电影中,一个被遗弃的女孩被一个窃贼家族收养,观众可看到家族成员间更多的是亲情关怀,而并非法律所规定的血缘关系。
电影通过窃贼家族为了生存所做出的非法行为,引发人们对法律、正义、伦理的思考。
观众会思考:在一个家庭的温暖和一个法律上的限度之间,应该如何取舍?通过这些法律题材电影,观众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法律与正义。
电影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往往通过情节紧凑和角色间的纠葛来引发观众们对法律和正义的思考。
有时,电影中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正义面,但更多的时候,它们也着重揭示了法律的无奈和局限。
这被我们认为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法律和正义之间的落差。
回顾这些法律题材电影,我们会发现,它们并非只是表达了观众对法律与正义的期待,更是在反思法律和正义的困境。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摘要】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包括选题要真实可信,注重法律程序的真实性,塑造立场鲜明的角色,以及避免形式主义。
在选题方面,应该选择真实发生的案件或者基于真实案例进行创作,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在描写法律程序时,需要准确地展现审判和调查过程,避免夸大或歪曲事实。
塑造角色时,应该注重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和逼真性,同时让角色的立场和性格更加鲜明突出,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创作过程中要避免形式主义,不要只注重演员的表演或者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对法律内容和道德观念的深入探讨。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应当以真实可信、注重程序的真实性、塑造鲜明角色、避免形式主义为原则,以提升作品的品质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真实可信、法律程序、角色塑造、形式主义、结论1. 引言1.1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选题要真实可信。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应该选取真实的案例或事件作为剧情的素材,以便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和法律实践。
只有选题真实可信,观众才会对剧情产生共鸣,增加观看的信服度和吸引力。
注重法律程序的真实性。
在展现法律程序和司法流程时,创作人员应该尽可能准确地还原法庭审判、律师辩护、证据调查等环节,避免过度夸大或歪曲事实,以免影响观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然后,塑造立场鲜明的角色。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中的角色形象要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立场和个性,能够代表不同社会群体和法律观念,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避免形式主义。
创作人员在制作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时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不要陷入虚无主义和表面功利。
只有真诚、用心地创作,才能打动观众,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需要具有真实性、立场鲜明、法律程序的准确性,并且要避免形式主义。
希望创作人员能够秉持社会责任感,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为社会发展和公众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众多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深刻的底蕴。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法律的条文和制度,更揭示了法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人性的复杂。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儒家的“礼治”思想到法家的“法治”主张,不同的学派为法律文化的塑造提供了多样的理念。
儒家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主张通过“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法家则更注重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儒法融合的特点在影视作品中常有体现。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尽管故事的主线并非直接围绕法律展开,但其中对于权力斗争和正义追求的描绘,却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某些方面。
剧中,梅长苏为了洗刷赤焰军的冤屈,不惜耗费心血,运用智谋与各方势力周旋。
这背后反映出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在封建社会中,法律常常被权贵操纵,正义难以伸张的无奈现实。
同时,剧中人物对于“忠义”的坚守,也体现了儒家道德观念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影响着法律的实施,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约束。
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则以悬疑、动作的元素展现了唐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
狄仁杰作为一位智慧超群的官员,通过严谨的推理和调查来破解案件。
影片中展现的唐代司法机构的运作、审判程序以及对于证据的重视,让观众对古代的法律执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狄仁杰在维护法律公正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皇权和权贵的压力,这反映出古代法律在权力面前的脆弱性。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亲亲相隐”原则也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这一原则体现了对亲情和伦理的尊重,认为亲属之间有相互隐瞒罪行的权利。
在一些古装剧中,当主人公面临着亲情与法律的冲突时,如何抉择成为了展现人性和道德困境的重要情节。
这种情节的设置让观众思考法律与亲情、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权衡各种价值。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了丰富剧情、塑造人物、展现历史风貌的重要元素。
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故事,向观众呈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多个方面,让我们对历史中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观念。
影视作品中常常展现的“礼治”思想,便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礼”强调的是社会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认为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行事,遵循相应的礼仪和规范。
这种思想在古装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宫廷剧中,皇帝、后妃、大臣等不同身份的人物,都有着严格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违反这些规范就会受到惩罚。
“德主刑辅”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官员在处理案件时,不仅依据法律条文,还会考虑到当事人的品德和道德表现。
比如在一些断案剧中,一位善良正直的百姓因为一时冲动犯下过错,但由于其平时的品德良好,官员在量刑时可能会从轻发落。
这种情节的设置,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对于道德教化的重视,认为通过道德的引导和感化,可以预防犯罪,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影视作品中,还能看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念。
在一些反映乡村生活的剧中,村民们遇到纠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家族长辈的调解或者邻里之间的协商来解决,而不是诉诸法律。
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诉讼被认为是不和谐的、破坏人际关系的行为。
这种“无讼”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稳定社会关系的追求。
影视作品中的古代司法制度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三司会审”制度,在涉及重大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部门共同审理,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和准确。
还有“八议”制度,对于皇亲国戚、功臣等特殊身份的人在犯罪时给予特殊的待遇和审议程序。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题材电视剧在观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也日益提高。
这类电视剧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来传递法治理念,助力法治宣传和普法工作。
目前市场上的法律题材电视剧仍存在着内容单一、画面呆板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创作上不断创新,以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本文将从创作建议的角度,提出关于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几点建议。
一、题材选择多样化目前,大部分法律题材电视剧都围绕着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职业展开,故事情节往往集中在法庭审理、律师辩护等环节。
这种固定的题材选择使得电视剧的内容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在创作法律题材电视剧时,应该选择多样的题材,如刑侦类、法医类、司法改革类等,以丰富观众的选择,并提高观众的期待和好奇心。
二、注重真实性和贴近性法律题材电视剧在创作时应该注重真实性和贴近性。
真实性是指剧情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应出现违背法律常识的情节,以免误导观众;贴近性则是指要贴近生活,体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真实的法律案例和生活的状况,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接地气,更加引人入胜。
三、强调人性化与情感化在创作法律题材电视剧时,应该强调人性化和情感化,使得故事更加贴近人心。
可以通过展现法律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感、当事人的生活困境和心路历程等方式,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情节更加感人、更加有温度。
这样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也能够更好地传递法治理念和人文关怀。
四、增加法律知识的宣传五、加强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在创作现实题材的法律题材电视剧时,应该加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挖掘。
可以通过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冲突等方式来展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引导观众思考社会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
六、重视人物塑造和角色性格的多样化在创作法律题材电视剧时,不仅要注重故事情节的匠心独具,更要重视人物塑造和角色性格的多样化。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艺术元素展现中国基层法治建设

1092020电影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每部电影都包含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想象力,法律电影也是如此,它在推动人类法治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欧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罗伯特•马利根,1962)、《肖申克的救赎》(弗兰克•德拉邦特,1994),还有中国的《秋菊打官司》(张艺谋,1992)、《十二公民》(徐昂,2015)等,都对现实的法治进展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马背上的法庭》(刘杰,2006)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法律电影。
该影片获得2006年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国内媒体评论其“存在意义并不因为这是一部朴实的纪实电影,它更加深刻的意义是属于中国城乡法制史,属于一个前进中的国家。
”[1]《马背上的法庭》基于真实的法律新闻改编而来,导演精心设计和系统安排了六个案件,运用精湛的叙事手法,把六个案例串联起来,用以展现中国当代农村基层法治的真实逻辑与矛盾。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影片内含的冲突与张力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基层法治建设的缩影”。
[2]《马背上的法庭》包含了双重的叙事元素,让观众看到了“活法”在广大乡村的重要价值,如果一味像影片中的青年法官阿洛那样照搬法条和教科书,不仅乡村的矛盾无法化解,法治的权威也无法树立,推动中国乡村的法治建设更是不可能。
本文拟从《马背上的法庭》所展现出的叙事艺术和叙事元素出发,结合法律社会学中的“活法”理论,探讨中国乡村法治建设的可能道路,更加凸显法律电影的艺术力量。
一、影片精湛的艺术设计展现了中国基层农村的法治“本土资源”电影如何可以让观众获得感同身受的力量,靠的是影片精湛的艺术设计。
在《马背上的法庭》中,导演抓住了中国基层农村常见的生活场景和案例,电影镜头完全聚焦一些艺术丰富的而又蕴含深刻的哲理的事例,让观众看完电影以后就感觉电影里的中国实际上就是现实版的中国,凸显了电影的艺术性。
《马背上的法庭》核心艺术设计在于,如何把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案例通过艺术的手法串联起来,让观众感觉到不是一个个碎片化断裂的琐碎案例。
学习心得:中美律政剧折射各国司法现状

学习心得:中美律政剧折射各国司法现状
《傲骨贤妻》终结之后,《傲战法庭》再度上线,法律人耳熟能详的律政题材的美剧还有《波士顿律师》《金牌律师》等等。
英国、香港和日本的律政剧也屡屡涌现。
西装革履、谈吐讲究,对待法官大人毕恭毕敬,却为一丝胜诉希望据理力争,这样的大律师让无数法学院里的愣头青们正义感爆棚,纷纷表示未来要进军律师行。
可是那毕竟是外法域的影像资料。
相比之下,我国令人印象深刻的悬疑题材的影视剧,多为历史题材,且主要表现的是思维缜密、明察善断的神探形象和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大法官形象,例如神探狄仁杰和青天包拯等。
言辞犀利、扭动乾坤的大律师形象似乎只出现在电视剧中,例如言情电视剧中所塑造的何以琛大律师。
但可惜的是,此类剧集鲜少有律师出庭、法官断案的场面,更遑论控辩双方唇枪舌剑,各方证人粉墨登场,事实真相千钧一发之刻水落石出的精彩场面了。
为什么我们缺少域外那种激情澎湃的律政影视佳作呢?为什么我国刑事庭审在影视剧中,总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始终难得一窥真容呢?
一、折射剧情的现实
在以古典自由主义为传统的普通法系国家,控辩对抗、武器平等的文化被极力推崇。
举证质证阶段中精彩的交叉询问使律师获得了大放异彩的机会,缜密的证据体系、各式的技巧性发问、大量的合理怀疑最大限度地诱发公众对真相的好奇心。
轰动一时的辛普森大案中律师对警察。
有关大陆法系法庭片的一些美学问题

关于大陆法系法庭片的一些美学问题康康 2013-11-03 20:46:00(一)大陆法系庭审的镜头调度《全民目击》里不管辩护律师还是检察官都在法庭上走来走去,完全一副把法庭当自己家的架势。
这的确是一个槽点,因为这在大陆法系,至少在中国、日本、国(应该也包括德国,因为我们学的都是德国),是不被允许的。
而我问过一位研究英美法系、去美国律所工作过三年的同学,美国律师是否真的可以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在法庭上随意走动?他告诉我,不能像电影里那么夸地逼近证人或被告进行问话,这样一定会被法官禁止,但是,英美法系的律师的确可以在法庭上随意走动。
这就涉及到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对于庭审本质的认识不同所导致的。
大陆法系的庭审被认为是“纠问式”的,法官的责任是要通过听取两方面的意见寻找真相、确定法律的适用,当法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打断双方的述进行询问。
总之,法官才是庭审中的唯一主角。
而英美法系的庭审则被认为是“对抗式”的,原被告及其代理人、律师与公诉人才是庭审的主角,法官充当的是仲裁者的角色。
英美法系将事实认定和法律认定进行二分,事实认定交给由非法律工作者组成的陪审团来进行判断,而法律认定则交给法官进行判断,这大概与休谟哲学的影响有关。
因此,在英美法系里,律师的辩护技巧本身除了适用法律外,还必须有表演性质。
原被告双方都要争取在法律上说服法官、在情感上打动陪审团。
我朋友告诉我一个真事,在美国一次庭审中,一位律师为了做到声情并茂,在做词的时候请来了小提琴手,在他说话的时候为他进行伴奏(这还自带背景音乐呢)。
而法官对此也认可了(但法官是有权禁止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看过很多非常好看的英美法系的法庭片,但好看的大陆法系的法庭片,你印象中有几部?这跟好莱坞的话语霸权还真没关系,而完全是美学上的困难造成的。
英美法系的律师和公诉人可以在庭上随意走动,这使得场面调度上有了更大的自由。
本来法庭戏就是在封闭空间中进行,这已经很考研导演的调度能力了,如果这个封闭空间里的人物还被要求处于一种静止状态,那么电影里唯一能运动的就只剩下一样东西,那便是镜头。
法律案件中的美学(3篇)

第1篇在法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美学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美学,即审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现象的学科。
法律案件中的美学,指的是在法律实践中,如何运用美学原理来提高司法公正、提升法律文书质量、优化法律职业伦理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法律案件中的美学。
一、法律案件中的审美价值1. 公正与正义法律案件中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公正与正义的追求。
公正是指法律对所有人平等对待,不偏不倚;正义是指法律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
在审理法律案件时,法官和律师应当秉持公正、正义的原则,使案件得到公正审理。
2. 真实与客观法律案件中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真实与客观的追求。
真实是指案件事实的真相,客观是指对案件事实的客观评价。
在审理法律案件时,法官和律师应客观、真实地还原案件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3. 美感与和谐法律案件中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美感与和谐。
美感是指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美感体验,和谐是指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中各方利益关系的平衡。
在审理法律案件时,法官和律师应追求美感与和谐,使案件审理过程更具美感。
二、法律案件中的美学应用1. 法律文书的美学法律文书是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在撰写法律文书时,应注重以下美学原则:(1)简洁明了:法律文书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的表述。
(2)条理清晰:法律文书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易于理解。
(3)逻辑严密:法律文书应逻辑严密,论证充分,使判决具有说服力。
(4)语言规范:法律文书应使用规范的法律术语,避免口语化、随意化。
2. 法律职业伦理的美学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员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在法律职业伦理中,美学原则体现在以下方面:(1)诚信:法律职业人员应诚实守信,遵守职业道德。
(2)公正:法律职业人员应公正无私,维护司法公正。
(3)敬业:法律职业人员应敬业乐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团结:法律职业人员应团结协作,共同维护法律尊严。
3. 法律案件审理过程的美学在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中,美学原则体现在以下方面:(1)法庭布置:法庭布置应庄重、严肃,体现法律权威。
法庭电影的真相与追求辩护审判与正义

法庭电影的真相与追求辩护审判与正义法庭电影的真相与追求:辩护审判与正义人类对于公正与法治的追求是多方面的,法庭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影像展示了一系列关于辩护、审判和正义的故事。
本文将从法庭电影的真相展示和背后的辩护审判与正义价值观探讨法庭电影对于观众的影响。
第一部分:法庭电影的真相展示法庭电影作为一种叙事形式,旨在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从《十二怒汉》到《风声》,法庭电影通过用虚构故事塑造真实情境,向观众展示了法庭审判的复杂性和变数。
尽管这些电影并非真实事件的再现,但它们却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真相的本质。
通过展示证据、辩论、调查和交叉审问,法庭电影让观众亲身感受到了真相的重要性和对案件结局的影响。
第二部分:追求辩护审判与正义在法庭电影中,辩护律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努力寻求真相,并以客观、公正的方式为被告辩护。
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为被告开脱罪责,更是为了确保正义能够得到实现。
正是通过追求辩护审判与正义的价值观,法庭电影呈现了一幅辩护律师的英勇形象,他们以智慧、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正义而战。
第三部分:法庭电影对观众的影响法庭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能对观众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观看法庭电影,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司法制度的复杂性,体会到正义的宝贵性,并反思个人对于公正与法律的态度。
此外,法庭电影还能促使观众关注社会公正和不公正的问题,唤起对于真相和正义的追求。
第四部分:法庭电影的局限与反思虽然法庭电影能够通过影像让观众感受到辩护审判与正义的力量,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法庭电影的局限性。
影片的虚构性和过度夸张的情节可能会使人产生错觉,从而误以为真正的审判就是如电影中所展示的那样。
因此,观众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在欣赏法庭电影的同时,理性地对待其中的故事情节,并对自身的判断进行反思。
结论:法庭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展示真相的同时,通过辩护审判与正义的追求,深深影响了观众对于公正和法治的理解和思考。
两大法系法庭科学制度比较评价及法制展望

2023-11-07•引言•两大法系法庭科学制度概述•两大法系法庭科学制度比较分析•两大法系法庭科学制度评价•两大法系法庭科学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目•结论与建议录01引言法庭科学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两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法庭科学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进行比较评价及法制展望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两大法系法庭科学制度的比较评价,探讨其特点和优劣,为我国法庭科学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案例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两大法系的法庭科学制度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
研究目的和方法02两大法系法庭科学制度概述大陆法系的法庭科学制度起源于12世纪的意大利,随着欧洲中世纪商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
在此期间,法庭科学逐渐成为法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形成了以法医学为核心的法庭科学体系。
起源与演变大陆法系的法庭科学制度注重对证据的收集和分析,强调科学证据在法庭上的作用。
此外,大陆法系的法庭科学制度还注重对专家证人的资格认证和证言审查,以确保科学证据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主要特点大陆法系法庭科学制度英美法系法庭科学制度起源与演变英美法系的法庭科学制度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当时法庭开始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来鉴定证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美法系的法庭科学制度逐渐发展并完善,形成了以证据鉴定和专家证言为核心的体系。
主要特点英美法系的法庭科学制度注重对证据的鉴定和评估,强调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此外,英美法系的法庭科学制度还注重对专家证人的资格认证和证言审查,以确保科学证据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03两大法系法庭科学制度比较分析比较司法鉴定制度的起源、发展历程、鉴定程序、鉴定结论的审查方式等。
司法鉴定制度证人制度侦查制度比较证人资格、证人作证方式、证人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比较侦查机关的权力范围、侦查手段、侦查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03制度层面的比较0201比较司法实践中法庭科学的运用情况,如鉴定结论的采信、证人证言的运用等。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作品的认定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作品的认定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作品的认定存在一些差异。
在大陆法系中,作品的认定通常更加严格。
大陆法系更注重人身权的保护,认为作品必须具有作者的人格特征,因此只有自然人才能被认定为作者。
在创作高度上,大陆法系通常要求作品必须达到一定的创造性标准,以确保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或独特性。
相比之下,英美法系对作品的认定标准相对较低。
英美法系更注重对财产权的保护,认为只要作品中包含了作者的艰苦劳动,就具有创造性。
因此,英美法系对作者身份的认定更为广泛,包括自然人和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法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作品的认定上存在差异,但在实际操作中,两个法系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例如,在摄影作品的保护上,两个法系都认为只要摄影作品具备一定的创作性就能够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
综上所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作品的认定存在差异,但两个法系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认定。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摘要】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在当前市场备受关注,本文从选材、顾问、剧情、角色形象以及文化宣导等方面提出创作建议。
建议选取真实案例作为创作灵感,能够增加剧集的真实性和吸引力。
加入法律专家团队提供咨询,确保剧情合理性和专业性。
保持剧情真实性和法律合理性是创作法律题材剧集的关键。
更要塑造鲜活立体的法律人物形象,使角色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突出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宣导,通过剧集传递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
以上建议可为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参考和指导,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多优质的法律题材作品。
【关键词】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真实案例,法律专家,剧情真实性,法律合理性,法律人物形象,法律文化,价值观宣导。
1. 引言1.1 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任务。
在当今社会,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因此在创作法律题材电视剧时,必须充分考虑法律的严谨性和合理性。
通过选取真实案例作为创作灵感,加入法律专家团队提供咨询,保持剧情真实性和法律合理性,塑造鲜活立体的法律人物形象,突出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宣导,才能确保电视剧呈现出更高的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
只有在充分尊重和遵循法律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和有影响力的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良好的示范。
2. 正文2.1 选取真实案例作为创作灵感选取真实案例作为创作灵感是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
通过借鉴真实案例,剧作人员能够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使剧情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可信度和感染力。
在选择真实案例时,首先要确保案例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不仅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还要注意案例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要注重保护案例中涉及的当事人隐私权,避免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借鉴真实案例不仅可以为剧情提供灵感,也可以帮助剧组更好地理解法律情境和矛盾,为创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摘要】法美学是美学与法律相结合的研究领域,探讨法律在审美上的属性和影响。
美学对法律的影响体现在法律的形式、结构和内容上,美学属性使法律在审美判断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价值取向。
审美判断在法律中的应用促使法律更加人性化和符合社会的审美趋向。
法律的审美化是法美学的重要内容,强调法律的规范性和文化性。
在法律实践中,法美学可以帮助法律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价值和意义,促进法律实践的进步和完善。
法美学对法律的启示在于强调法律的价值和意义,从美学视角下探讨法律理论,引领法律的审美化趋势。
通过法美学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法律和美学之间的关系,为法律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法美学、美学、法律、定义、意义、影响、属性、审美判断、审美化、实践、启示、视角、理论、趋势1. 引言1.1 法美学的定义和意义法美学,即法律美学,是对法律的美学性质和审美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术领域。
法美学旨在探讨法律本身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和价值,以及审美观念对法律实践和法律制度的影响。
通过美学的视角来审视法律,可以深入理解法律的内在意蕴和精神内涵,拓展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的视野,提升法律的审美品质和文化价值。
法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使人们透过审美的镜头去感知和理解法律,进而激发对法律的兴趣和热情。
审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的模式。
通过审美的角度看待法律,可以使法律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有助于促进法律的传播和接受。
法美学还可以启迪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提升法律从业者和一般公众对法律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修养,培养社会对法律的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
法美学作为法律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可以丰富法律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还可以促进法律的发展和进步,为法律实践和法律体系的建设注入审美的活力和创造的灵感。
通过深入探讨法美学的定义和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挖掘法律的美学潜力,实现法律的审美化和人文化。
法制电视节目制作服务对法官与律师形象的宣传与塑造

法制电视节目制作服务对法官与律师形象的宣传与塑造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意识的普及和社会的法治化程度日益增强,法官和律师的形象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作为法制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法制电视节目制作服务在宣传和塑造法官与律师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制电视节目制作服务如何通过内容创作、表现方式和形象塑造等方面对法官和律师形象进行宣传与塑造。
首先,法制电视节目制作服务在内容创作方面对法官和律师形象进行宣传。
在制作法制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内容创作是关键环节之一。
制作人员可以通过选择涉及法官和律师的相关案例、故事或事件作为节目话题,突出法官和律师在维护社会正义、保障人权和法律公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件,介绍法官和律师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职责担当和专业能力展示。
同时,还可以通过采访法官和律师等专业人士来展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强调他们为人民服务、维护公正的形象。
通过这种方式,法制电视节目制作服务能够有效地宣传和塑造法官和律师的形象,增强公众对他们的认同和尊重。
其次,表现方式对法官和律师形象的宣传与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
法制电视节目制作服务可以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来展现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例如,可以采用纪实摄影、专题访谈、情景剧表演等形式,通过场景的刻画和演员的表演,生动地展示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的执法公正、智慧和责任感。
同时,制作人员还可以运用音效、音乐、画面等元素增强电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官和律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而增强公众对法官和律师的认同和信任。
此外,法制电视节目制作服务在形象塑造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合理选择和塑造法官和律师的形象形象对于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言传身教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选择主演和摄制方面,应考虑到法官和律师的形象特质和业务素养,以确保角色的准确塑造和表演的质量。
通过展示法官和律师的智慧、勇敢和正直等品质,鼓励观众以他们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法治专业化”的陷阱——《马背上的法庭》与法治群众路线

“法治专业化”的陷阱——《马背上的法庭》与法治群众路线作者:徐斌来源:《文化纵横》 2018年第5期与《秋菊打官司》等改编自小说的法律电影不同,《马背上的法庭》基于真实的法律新闻改编,采用了纪实的创作手法。
该影片的创意来自《人民法院报》有关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法官的图片报道。
电影的每个案件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展现中国当代基层法治的真实逻辑与矛盾。
在西南少数民族山区中,法官老冯、阿洛与杨阿姨组成巡回法庭,穿梭于鸡头、鸡肚与鸡尾三寨,解决村民诉讼与纠纷。
导演在每个寨子中安排了两个案件(见表)。
作为国家法官的老冯,随着大山的深入也越来越“无能”处理这些案件,最终以阿洛的私奔、杨阿姨的退岗、老冯的丧命而终结。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影片内含的冲突与张力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基层法治建设的缩影。
多元秩序中的“国家法中心主义”法官老冯面对的西南民族地区并非是一片同质化的地域。
在这片土地上,喇嘛庙门、祖宗祠堂、彝族瓦房与国徽法袍一同构成了多元秩序并存的世界。
除了国家的正式法律制度之外,影片中的三个村寨同时存在着传统习俗与长者权威。
老冯此次入山的任务是处理法院已经受理的三个计划案件。
在这些案件中,不仅有国家法律在维持着村寨秩序,其他规范也在与法院展开着竞争。
这种竞争现象特别体现在影片中的三个突发案件中。
鸡头寨是进入这片大山的第一座村寨。
这里,除了老冯为人所熟知的国家法官之外,还有一些喇嘛教的宗教信仰和罐罐山的传统习俗。
按照普米族的习俗,家家都将先人的骨灰放在罐罐中,置于山坡上。
罐罐所代表的宗族传统成为了鸡头寨的重要秩序。
鸡头寨的突发案件就在于张龙家放养的猪拱了李二家的罐罐。
按照原有的工作计划,派出法庭是来处理鸡头寨中的妯娌纠纷案。
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一伙村民扛着一头活猪冲进了露天法庭,“猪子拱了人家的祖坟是个大事情”。
换言之,当村民们带着活猪冲撞法庭时也意味传统习俗与国家法律正面冲撞。
年轻法官阿洛以罐罐山习俗属于封建迷信为由拒绝受理猪拱罐罐案,差点酿成张李两个家族的械斗。
创作法院题材优秀文艺作品研究

创作法院题材优秀文艺作品研究以创作法院题材优秀文艺作品研究为标题,本文将探讨如何以法院为题材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一、法院题材的特点和魅力法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内部充满了各种人物和故事,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法庭上的审判、律师的辩护、被告的忏悔等情节都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而法律的公正和正义,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以法院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二、法院题材作品的创作要点1.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法院题材作品应该保持真实性,刻画出法庭上的各种细节和人物形象,同时又要有艺术性的塑造和创新。
创作者可以加入一些虚构和想象的内容,但要保证整体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刻画人物形象:法院作品的核心是人物,创作者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法官的严谨和公正、律师的聪明和机智、被告的内心挣扎和忏悔等都是可以刻画的方面。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真实可信,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个性和特点,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3.剧情的紧凑和张力:法院题材作品的剧情应该紧凑有张力,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悬疑和冲突的情节,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同时,要注意剧情的合理性和逻辑性,避免出现夸张和离谱的情节。
4.正义和人性的冲突:法院作品常常涉及到正义和人性的冲突,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创作者可以通过展现法官、律师、被告等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抉择,探讨正义与人性的关系。
这种冲突和矛盾的呈现,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5.语言的运用和文笔的优美:创作法院题材作品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词汇,使文笔更加优美。
法律术语的运用要准确,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流畅和通顺,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三、优秀法院题材文艺作品推荐1.小说《刑事审判》:该小说通过刻画法官、律师和被告的形象,展现了刑事审判的内幕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细腻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2.电影《法网追踪》:该电影以真实的法庭案件为背景,通过刻画律师的辩护和被告的内心矛盾,展现了法律与正义的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
大陆法系电影观后感

大陆法系电影观后感《大陆法系电影观后感》电影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达的方式。
大陆法系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兼具娱乐性和思考性,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在观看大陆法系电影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下面我将从剧情、角色和主题三个方面来分享我的观后感。
首先,大陆法系电影的剧情总是紧凑而引人入胜。
这些电影通常以法律案件为背景,将法庭审判作为故事的核心线索。
剧情紧凑、时间推进快,悬念丛生,观众不禁会被电影中众多的推理和对抗所吸引。
这种快节奏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难以割舍,时刻保持着对电影的关注。
尤其是大陆法系电影中常常展现出扣人心弦的对决,通过角色之间的明争暗斗,打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深入鲜明的角色形象也是大陆法系电影的一大特点。
这些电影中,角色形象都鲜明生动,具备强烈的个性特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动机和矛盾。
无论是饰演法官、律师还是被诉者的角色,演员们都能够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完美呈现。
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从而引发共鸣。
这些角色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得观众在电影结束后对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始终念念不忘。
最后,大陆法系电影的主题多样,既有对法律制度的探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照。
这些电影通过案件的审判,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弊病。
观众可以从中思考法律如何进行公正裁决,如何处理复杂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同时,这些电影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权力滥用和腐败的质疑。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到电影带来的娱乐,更能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总结起来,大陆法系电影具备紧凑的剧情、深入鲜明的角色形象和多样的主题表达。
通过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电影创造了一个真实而令人着迷的法庭世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观看大陆法系电影让我对法律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欣赏了电影制作团队的努力和创造力。
我期待着更多优秀的大陆法系电影的推出,也相信这个类型的电影将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的例子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的例子《说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那点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法律这个高大上但又和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具体来说呢,就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那些区别,咱用些接地气的例子给大家说道说道。
先说说大陆法系吧,它就像是个超级严谨的老学究。
比如你和人签订了个合同,合同上写得明明白白的事儿,那一般就是铁板钉钉了,法官就按这个来判。
就好像你和朋友约好下午两点见面,你两点没到,那就是你违约啦,没得说。
而且大陆法系比较看重法典,就像一本厚厚的武林秘籍,啥规定都在里面写着呢。
咱再来看看英美法系,它更像是个灵活多变的机灵鬼。
打个比方吧,同样是你和朋友约好了下午两点见面,结果你没去。
要是在英美法系这儿,法官可能会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
比如说,你是不是路上遇到啥突发状况啦,是不是你朋友自己也有问题呀。
不像大陆法系那样死扣条文,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还有啊,大陆法系的法庭就像是个严肃的大课堂,法官那是绝对的权威。
律师们呢,就乖乖地按照法律条文来辩论。
可英美法系的法庭呢,有时候就像个热闹的菜市场。
律师们那口才,简直了,就跟说评书一样,各种花样都有。
咱讲个例子啊,张三开车不小心撞了李四,这要是在大陆法系的地盘上,法官就会根据交通法规来判,该怎么赔就怎么赔。
但要是在英美法系的世界里,除了法规,法官可能还会听听张三那天是不是心情不好啦,有没有啥特殊原因啦。
然后再决定怎么判。
大陆法系的发展就像是一列稳稳当当的火车,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进;而英美法系呢,就像一辆越野车,在各种不同的路上都能开得风生水起。
不过呢,这两种法系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啦,它们也会互相学习借鉴。
毕竟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嘛。
就好像两个人,一个严肃认真,一个灵活有趣,各有各的好。
总之呢,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虽然有区别,但都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就像是法律这个大家庭里的两兄弟,一个踏实稳重,一个机灵俏皮。
不管是哪个法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咱的社会更有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陆法系法庭片的一些美学问题刘康康2013-11-03 20:46:00(一)大陆法系庭审的镜头调度《全民目击》里不管辩护律师还是检察官都在法庭上走来走去,完全一副把法庭当自己家的架势。
这的确是一个槽点,因为这在大陆法系,至少在中国、日本、韩国(应该也包括德国,因为我们学的都是德国),是不被允许的。
而我问过一位研究英美法系、去美国律所工作过三年的同学,美国律师是否真的可以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在法庭上随意走动?他告诉我,不能像电影里那么夸张地逼近证人或被告进行问话,这样一定会被法官禁止,但是,英美法系的律师的确可以在法庭上随意走动。
这就涉及到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对于庭审本质的认识不同所导致的。
大陆法系的庭审被认为是“纠问式”的,法官的责任是要通过听取两方面的意见寻找真相、确定法律的适用,当法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打断双方的陈述进行询问。
总之,法官才是庭审中的唯一主角。
而英美法系的庭审则被认为是“对抗式”的,原被告及其代理人、律师与公诉人才是庭审的主角,法官充当的是仲裁者的角色。
英美法系将事实认定和法律认定进行二分,事实认定交给由非法律工作者组成的陪审团来进行判断,而法律认定则交给法官进行判断,这大概与休谟哲学的影响有关。
因此,在英美法系里,律师的辩护技巧本身除了适用法律外,还必须有表演性质。
原被告双方都要争取在法律上说服法官、在情感上打动陪审团。
我朋友告诉我一个真事,在美国一次庭审中,一位律师为了做到声情并茂,在做陈词的时候请来了小提琴手,在他说话的时候为他进行伴奏(这还自带背景音乐呢)。
而法官对此也认可了(但法官是有权禁止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看过很多非常好看的英美法系的法庭片,但好看的大陆法系的法庭片,你印象中有几部?这跟好莱坞的话语霸权还真没关系,而完全是美学上的困难造成的。
英美法系的律师和公诉人可以在庭上随意走动,这使得场面调度上有了更大的自由。
本来法庭戏就是在封闭空间中进行,这已经很考研导演的调度能力了,如果这个封闭空间里的人物还被要求处于一种静止状态,那么电影里唯一能运动的就只剩下一样东西,那便是镜头。
但是,镜头的运动应该是有章法和规律的,如果在庭审的完全静止空间中,镜头随意地四处游走而又没有给出理由,那么结果是电影破坏了观众对法庭空间的理解,甚至进一步破坏庭审真实性。
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写实的大陆法系法庭片,极其极其难以拍得好看。
但这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大卫·波德维尔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
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限制越多,越容易形成了不起的风格化作品。
相对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庭审更易于表现。
但这反而也是其缺陷。
为什么呢?因为镜头过分依赖于演员的走位,以至于英美法系的法庭片过分像一出话剧。
即使再有才华的导演,也难以处理这个困难。
我看过比利·怀尔德拍摄的英美法系法庭片《控方证人》,也看过科波拉拍摄的《造雨人》,也看过弗里茨·朗的《怒潮》,又或者是希区柯克的《忏情记》。
我认为他们的法庭戏都拍得特别好,但居然都在呈现上表现出了千篇一律。
当然,在影片的其他方面,各个导演会表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但惟独在法庭戏上,一模一样。
镜头运动过分依赖演员走位成了英美法系法庭片在美学上的一个困境。
托马斯·沙茨专门研究好莱坞类型电影,但是他从来不会把法庭片作为一种古典的好莱坞类型来看待,即使在时间上,法庭片其实和西部片一样久远(埃德温·鲍特拍的一部片,名儿忘了,哪位豆友帮忙回忆一下,一个富家女偷东西最后被轻判,一个穷家女偷东西却被重判的电影,好像叫《偷盗癖》吗?)。
因为英美法系法庭片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但大陆法系法庭片恰恰可以做到。
如何在静止的法庭里合理地表现镜头运动?这对导演的场面调度提出极大的挑战。
我认为有三部电影做得非常好:斯坦利·克雷默的《纽伦堡大审判》、周防正行的《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以及郑智泳的《断箭》(嗯,其实最后一部做得不怎么样,凑个数吧,没时间就不写了)。
(二)《纽伦堡大审判》的调度方式如果问我是否有一部完美的法庭片,我个人会认为应该是《纽伦堡大审判》。
这部电影对法学的深刻思考、选取角度的巧妙(真实的纽伦堡大审判审判了各种战犯,而这部电影恰恰选择对德国法官的审判)、以及导演技法的纯熟,都让我对这部电影百看不厌。
而同时,因为纽伦堡审判是多国联合审判,审判地又是德国,所以庭审程序兼取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特点。
导演斯坦利·克雷默为了最大程度上尊重这段历史,也完全忠实地让庭审程序在电影中再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以往法庭片里律师和检察官都可以随意走动,但纽伦堡审判里不行。
那么,摄影机如何运动?如何让这部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不会沉闷乏味、让观众如坐针毡?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让摄影机的运动基于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视线剪辑。
这是好莱坞的常规手段,即使在英美法系的法庭片中,也常常用这种原则来进行剪辑。
第二种手法就比较有意思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特别喜欢一个手法,就是用摄影机对着说话之人进行360°环绕拍摄,在环绕过程中偶尔进行停顿,在前后景别之间形成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一种或者触动、或者对抗的构图关系。
嗯,截图好像不太好表现镜头运动,而且由于是360°地转,也无所谓越轴了啊……当检察官说话时,镜头是逆时针旋转,因为他这段话最终影响最大的不是那些犯人,而是法官。
但辩护律师说话时,镜头同样围绕着他360°旋转,但却是顺时针旋转,目的是最后停在他与被告人姜宁之间,然后再以一个前推镜头,展现姜宁内心的波澜。
后面每一个证人讲话的时候,导演都是采取相似手法来进行表现。
这种环绕镜头的好处是,在不存在视线剪辑的情况下,导演也能表现说话人的话对庭审上每一个人的不同影响。
而且观众也颇能接受,以说话人为中心进行镜头的旋转,这总比毫无来由(没有视线的铺垫)地突然从一个人剪切到另一个人来得好,因为这对观众的理解而言有些措手不及。
镜头以逆时针的方向,以证人为中心,从被告转到检察官,再转到法官。
后面都大同小异,不再一一截图。
不过到最后,姜宁发言时,却有所不同。
如图所见,不管是检察官、辩护律师还是证人,镜头都是以说话人为中心进行360°旋转,说话人被置于镜头的前景处,后景表现他的话对其他人的影响。
但姜宁则不同。
作为这部电影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一个对法律充满信仰、德国的良心、充满智慧的法官,却在纳粹执政时期默许了希特勒对法律的践踏。
他到底应不应该对纳粹的暴行负责?当镜头环绕他进行360°旋转时,他不再作为前景,而退到了后景处。
相反,法官、书记员以及他的辩护律师充当了前景。
这样,姜宁的话不仅仅是触动了每一个人,而是真正深入到了这些人的心里,每一个人都必须深深思索自己对纳粹的责任、对暴行的责任。
你们以为说,“我不知道”,就可以抹除掉自己的责任吧?你不知道,仅仅是因为你不愿意知道,你根本就是在纵容着暴行。
在法律上,也许你不会与施暴者同罪,但在道义上,你就是一个同谋。
也许是为了突显姜宁这番话与前面那些证人、以及检察官、辩护律师的不同,导演甚至让镜头环绕姜宁的时候,破天荒地改变了运动轨迹。
这在之前的360°旋转镜头里从未发生过。
正如截图所见,当镜头环绕至姜宁正对面时,镜头突然缓缓上升,俯拍着姜宁,然后,镜头迅速前推,给了姜宁一个脸部特写。
这种镜头调度配合姜宁说话的内容,不仅震撼了法庭上的人,也震撼了每一个观众。
除此以外,一些有趣的小细节也颇体现导演的调度用心。
比如,检察官询问证人时,往往是证人在前景,检察官在后景。
但当辩护律师询问证人时,辩护律师在前景,而证人在后景。
有时候,这种景别差异大到呈现出一种压迫感来。
很明显,检察官的询问并没有对证人形成压迫感,但辩护律师的提问则将证人压迫得极小,甚至小到没有辩护律师手上玩弄着的一支铅笔大。
我们知道,在英美法系的法庭片中,导演要表现律师的提问咄咄逼人、让证人无力招架,很简单,让律师冲到证人席边上,近距离压着证人提问便可。
但在大陆法系的庭审中,律师不允许这样做,律师不能随意走动。
于是,斯坦利·克雷默用前后景别的差异,来造成同样的效果。
我个人觉得,处理得真是干净利落。
《纽伦堡大审判》还有很多精妙的镜头可以分析,比如有几段推拉镜头所形成的视点前置、视点后置。
不过本文重点分析的是大陆法系法庭片的美学特征,与此无关的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找来这部电影看看吧,真的是值得收藏的好电影呢。
接下来我们看看号称亚洲学德国法学得最好的日本邻居,如何拍摄大陆法系法庭片。
周防正行,《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三)《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的构图方式日本在司法程序上跟中国是最接近的(废话,因为近代中国完全就是师法日本嘛),不过日剧里面表现法庭戏一般都喜欢用英美法系的表现形式,周防正行的《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则让人眼前一亮。
这部电影应该说最大程度上的对大陆法系司法程序进行了写实,至少就我个人而言,没见过在表现大陆法系国家司法程序方面,有比《即使》更写实的电影。
同样的问题依然摆在导演面前:大陆法系的庭审缺乏英美法系那样的运动,导演如何调度才能让这部同样三个小时的电影不显得沉闷?(好奇怪,大陆法系的法庭片都喜欢拍得巨长?)周防正行采用的方法与斯坦利·克雷默不同,周防正行不追求过于花哨的镜头运动。
除了最后判决时,周防正行用了与《纽伦堡大审判》完全相同的方式,镜头以被告为中心进行360°旋转,展现了法庭上不同人的反应。
但即使是在这个长镜头中,我们也能看到周防正行与克雷默不同之处,那就是,构图上所追求的对称性。
事实上,这是这个长镜头最让我惊叹的一点,在一个运动的环绕长镜头中,导演(或者说摄影师)依然能保持视觉上的对称性,与影片前半部分的庭审相呼应,这是十分厉害的。
在前半部分的庭审中,周防正行多采用固定镜头来表现,镜头很少随意的运动,这与《纽伦堡大审判》镜头一刻不停地转圈形成了鲜明对比。
例子太多,不一一截图了。
可以发现,虽然是固定镜头,但导演极其严谨地始终保持着对称性构图。
因为周防正行在这部影片中追求的是一种极其写实的效果,所以在镜头运动和剪辑上,他非常克制,严谨工整的对称性构图一方面突显了法庭的庄严、肃穆,但另一方面,这种过分的对称也让人对法庭不寒而栗。
人在这里面是被压抑的,程序变成了对人的摧残。
这种工整性,即使在运动镜头中也不例外。
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最后那个环绕被告的长镜头,这次我完整地截图给大家看,让大家能清楚看到导演在前后的对称性。
这个长镜头从叠化开始,从法官身上慢慢拉出来,直到画面里出现了被告,然后镜头开始以被告为中心进行旋转,最后转到被告另一侧,重新推回到法官身上。
从头到尾,构图、运动方向、景别,都是前后对称前后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