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2练习等资料(33份) 鲁教版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迁移
1.举例说明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
2.分析图表,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点)
3.结合实例分析,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阅读教材P8至P11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并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迁移现象。
(2)分类
(3)主要影响因素
①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②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因素。
③近现代社会: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4)国际人口迁移的重要时期
①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含义: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其强度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2)主要形式:民工流、外籍劳工。
(3)民工流的影响:
正误判断:
(1)北京的王先生一家去海南三亚旅游度假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 )
(2)地理大发现后,非洲人口向美洲迁移属于强制性国际人口迁移。
( )
(3)二战以后,拉丁美洲仍然是国际人口迁入地。
( ) (4)我国目前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
( )
【提示】 (1)× 外出旅游并没有使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因此不属于人口迁移。
(2)√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人口迁移。
(3)× 二战以前,拉美地区为国际人口迁入地;二战后已经变为国际人口迁出地。
(4)√ 国内人口迁移按人口迁移方向可分为由农村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
由城市到城市、由城市到农村四种类型。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教材整理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阅读教材P12至P13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影响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3.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正误判断:
(1)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
(2)经济因素是导致三峡库区许多居民迁移的主要原因。
()
(3)迁入地不存在人口迁移的“推力”。
()
【提示】(1)×因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而最终决定人口迁移的因素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但不能说是决定性因素。
(2)×三峡水库的修建导致了大量的库区土地的淹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移民。
(3)×在人口迁移中,迁入地和迁出地都存在“推力”和“拉力”,能否发生人口迁移,主要看“推力”和“拉力”的大小对比。
教材整理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教材P13至P15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对环境的影响
(1)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2)促进了经济发展。
(3)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还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正误判断: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 ) (2)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
( )
(3)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促进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屋租赁价格一路上涨。
( )
【提示】 (1)√ 人口迁移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的同时,也会带来人才外流等不利影响。
(2)×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属于典型的移民国家,但欧美发达国家中的大多数国家不是移民国家。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大中城市,住房供应紧张形势明显,导致了房屋租赁价格的一路上涨。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合作探讨]
2016年3月3日,为期40天的2016年春运圆满结束,全国旅客发送量超过29.1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8%。
历年的春运大潮中,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是主要的春运客流。
探讨1:庞大的春运客流属于人口迁移现象吗?为什么?
【提示】不属于人口迁移现象。
因为春运客流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其居住地不会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探讨2:春运客流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核心点击]
1.“三看”法判断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一看空间位移——判断人口是否出现了空间移动现象,这是人口迁移的前提。
(2)二看居住地变更——判断是否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
只有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才算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
如下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从A1到B2、从B2到C1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移动,常被认为是人口流动。
(3)三看时间限度——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这是人口迁移的构成要素。
短期的人口移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2.比较法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其差别如下表所示:
民工流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特殊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1)我国“民工流”的特点、类型及成因
①积极影响⎩⎪⎨⎪⎧ 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乡思想文化交流
②消极影响⎩⎨⎧ 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 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体验评价] 1.(2015·湖南学考)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
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
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导学号:37560012】
(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
B .“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
C .“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 .“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2)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D.政治因素
(3)“孔雀东南飞”增加了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压力。
目前,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快速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B.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
C.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
D.扩大传统产业生产的规模
【解析】第(1)题,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中的“下南洋”是指我国人口向东南亚的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第(2)题,“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东南沿海因率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第(3)题,大量人口的迁入加大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压力,因此该区域必须加快产业转移,促进本地产业升级,从而缓解人口压力。
【答案】(1)A(2)B(3)C
2016年3月17日,国际移民组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发布《世界移民报告2015》。
数据显示,2015年全世界有2.32亿国际移民和7.4亿国内移民;约占一半的国际移民居住在10个高度城市化、高收入的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英国),此外还包括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经济中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移民;全球每周约有三百万人口移居到城市,新形式移民给城市带来巨大改变。
探讨1:目前,影响国际移民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探讨2:大量人口迁移进入城市主要追求什么?
【提示】主要追求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良好的生活环境。
探讨3:大量人口的迁入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提示】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促进了资源的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等。
[核心点击]
1.三步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第一步: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用框图汇总如下:
(2)第二步: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
如下分析:
(3)第三步:分析迁入地和迁出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的因素,确定其中影响最大的拉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环境及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列表分析如下:
2.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导学号:37560013】
(1)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有可能是( )
A .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B .生态环境恶化
C .技术人才外流
D .本地人口大量外迁
【解析】 第(1)题,人口增长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率之和。
①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率均为正值,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值较高,故此时
期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
第(2)题,该地区在③时期之前人口迁移率总体是提高的,说明该地区对劳动力需求大,有大量劳动力迁入该地,而③时期之后迁入人口减少,说明其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答案】(1)A(2)A
探讨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入地区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大洲?这些地区有何共同点?
【提示】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多为经济发达地区。
探讨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
探讨3:欧洲、拉丁美洲及北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有什么变化?
【提示】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北美洲一直为迁入地区。
[读图指导]
(1)阅读图名,明确图示主题。
由图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可知,本图展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分布状况。
(2)提取信息,明确图示关键。
①从图中图例看,图中箭头的表现形式不同,且每种箭头的含义不同。
②从图中信息看,图中显示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不同类型的箭头所
指明的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
(3)分析应用,挖掘图示核心。
①结合世界区域分布总结世界人口迁出地区的共同点、迁入地区的共同点。
②联系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体验评价]
3.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1)~(2)题。
注:线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
(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A.欧洲B.非洲
C.北美洲D.亚洲
【解析】第(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第(2)题,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答案】(1)C(2)D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据此回答1~2题。
【导学号:37560014】
1.若此图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北美
C.从亚洲迁往非洲D.从欧洲迁往亚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北京流往河北
C.从广东流往新疆D.从湖北流往贵州
【解析】第1题,目前世界人口迁移总体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第2题,近年来我国民工流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
【答案】 1.B 2.A
对点训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2015·浙江10月学考)下列人口迁移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A.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B.三峡工程库区居民外迁
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解析】三江源地区为了保护该地的生态环境,将该区内的人口外迁,属于生态移民。
【答案】 A
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方面。
下图为1998~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人口性别比是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未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大
B.35~40岁女性人口迁移最多
C.儿童不迁移
D.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约是女性的1.4~2倍
5.江苏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部,近年来江苏北部向南部人口迁移的数量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
A.需大量劳动力的工业由南部迁往北部
B.南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C.南水北调使南部水资源减少
D.南部与北部工资水平差距扩大
【解析】第4题,性别比是指族群中男性对女性的比率。
第5题,南部经济发达,因发展需要一些相对落后、需大量劳动力的工业由南部迁到北部地区。
【答案】 4.D 5.A
对点训练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6~7题。
【导学号:37560015】
6.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7.该现象会()
A.加快我国的人口增长
B.促进我国的城市发展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解析】第6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反映了人口由内地向沿海流动规模扩大的现象,从而使东部人口密度更大。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由于人口迁入所致,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第7题,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内地向沿海、工矿区,农村向城市。
所以人口流动利于我国城市的发展。
【答案】 6.A7.B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2)
学业分层测评(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2016·乐山市高一检测)“春运”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现象。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2016年从广东回原籍度春节的民工人数(单位:万人)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37560016】
1.春节前夕,从广东回原籍过春节的民工数没有超过500万的省(区)有() A.湘B.赣C.豫D.桂
2.春节前夕,影响民工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质量B.经济水平
C.传统文化D.交通建设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数据,春节前夕,从广东回原籍过春节的民工数没有超过500万的省(区)有江西,简称赣(418),B对。
湘是湖南(1000),豫是河南(502),桂是广西(759),都超过了500万,A、C、D错。
第2题,春节前夕,民工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返乡过春节,是受风俗习惯的影响。
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传统文化,C对。
环境质量、经济水平、交通建设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
【答案】 1.B 2.C
读《1990~2013年世界年均移民情况图》,完成3~4题。
3.图中信息显示,1990~2013年间世界移民的主要表现是()
A.世界移民增量主要以国内移民为主
B.世界年均移民增量持续增大
C.世界移民增速有所放缓
D.世界移民规模有所减小
4.在2013年,下列地区最可能是移民流出地的是()
A.东亚、南亚地区B.西欧地区
C.北美地区D.大洋洲地区
【解析】世界移民主要是指国际移民,图中显示出在1990~2013年间世界移民总量持续增大,移民规模和增速都在加大;分析经济发展程度,可知世界移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
【答案】 3.B 4.A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6.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
C.乙、丙D.乙、丁
【解析】第5题,图示人口迁移集中在20~34岁年龄段,以青壮年迁移为主,最有可能是外出务工、经商,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是20~29岁年龄段人口,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段在0~4岁,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答案】 5.D 6.A
(2016·惠安模拟)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完成7~8题。
【导学号:37560017】
7.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A.生育率提高B.就业率提高
C.净迁出率下降D.人口容量下降
8.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A.经济矿产开发B.环境生态保护
C.政策国土开发D.军事加强国防
【解析】第7题,生育率指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图中没有相关信息推测其变化,A错误;由图中可得出,1990~2010年总人口下降幅度大、就业人口下降幅度小,因此就业率有所提高,B正确;总人口下降,而就业人口有所增加,净迁出率上升,C错误;人口容量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D错误。
故B正确。
第8题,据材料中,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可知俄罗斯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在政策的引导下向远东迁移开发国土资源,其影响因素是政策,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
故C正确。
【答案】7.B8.C
9.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37560018】材料一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海外侨胞超4 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被认为是国际上的最大移民群体,且有逐年扩大趋势,其中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中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
材料二漫画《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1)分析材料一,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2)为什么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会成为目前我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
(3)我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4)分析材料二,说明我国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原因。
【解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移动规模越来
越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影响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因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导致人口大量地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样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这也是我国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原因。
【答案】(1)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移向经济发达地区。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而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典型的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作、生活环境好,收入水平高,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日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瓶颈,这客观上形成了对移民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地区成为中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
(3)我国的海外移民逐年增多,且以出国留学、工作为主,迁移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人才流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我国的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和引导其回国创业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永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能力提升]
下图为2015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
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
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自南部向东北部
D.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
11.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
A.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B.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
C.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
【解析】第10题,中国10岁的人口迁移率约为2%,美国为5%,而我国的人口总数是美国人口总数的4倍多,所以中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比美国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美国的老年人口迁移主要是从东北地区迁往环境条件好的南部地区;因中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农村迁往城市,而农村早婚早育,农村人口数量多,所以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
故选D。
第11题,因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育龄人口,人口迁入城市,会使城市中幼儿的数量增加,会加大幼儿园的压力,因此应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故选A。
【答案】10.D11.A
(2016·牟平一中模拟)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12~13题。
【导学号:37560019】
12.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13.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解析】第12题,虽然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选项错误;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排除C选项;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选项正确。
第13题,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农民工回流与对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外迁等有很大关系,所以A、D错误;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所以B错;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
【答案】12.D13.C
14.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37560020】材料一图阿雷格人是撒哈拉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居住在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和利比亚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主要放牧羊、牛和骆驼。
材料二图阿雷格族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