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好教材,要深入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

小学
生有好奇心,但只对自己生活经验中感兴趣的部分产生兴趣。

特别是数学教学,
教材里的一些例题不能让小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被动,没有兴趣,
为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更接地气。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
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
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
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关键词:创设情境;小学数学;贴近生活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与生活接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
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

数学源于生活。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起点,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教师将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注重密切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
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知识。

如:在教学《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我先拿出玩具自行车,把车轮摘下来,然后组装了几种车轮,有三角的、正方的、长方的、椭圆的、圆的,让学生
挑选,学生都挑圆形的,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正方的、长方的和三角形不能滚动。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

学生急着回答:“不行,那样会一高一低的,不安全”。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是
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圆,并提问:圆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

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
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数学与生活碰撞出火花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活经验,
用数学沟通生活,巧用教材把生活中的问题搬到数学课堂里,让课堂回归生活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
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
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
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和的大小我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小军过生日分吃蛋糕,小军请了好朋友一起庆祝,有同样大的蛋糕,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
6个人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非常快的就知道了如何判断,当然是分给
5个人时每人吃到的蛋糕多。

通过不同的生活经验去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
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
被交流。

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习
过程中这些经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
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三、让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学科虽然有自己的逻辑性、严密性,但是在数学知
识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能起到优化数学教育的作用。

如:我们在教学口述
应用题时,根据孩子所讲内容,有意识地进行了保持生态平衡的教育、爱护树木
爱护动物的教育、团结互助的教育等等。

由于这些教育是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又是伴随孩子们的回答而产生的,有着潜移默化作用,其德教效果是事半功倍例如,教学“一块长方形铁板,长25厘米,宽15厘米。

从四个角剪去边长
为2.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学生从这个平面
的图形中,很难找到盒子的长、宽、高,从而无法求出盒子的体积。

我索性就带
领孩子们一起动手操作,制作了一个这样的盒子,使数学走贴近了生活,使孩子
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
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
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
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
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
缓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巧婧。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1.
[2]蒋翠霞。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三个切入点U1。

现代教育科学,2009(04).
[3] 严建。

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U1。

生活教育,2008.
[4]郝景颂.让数学课堂走进孩子们的生活[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1).[5]周传会.浅
谈小学数学与生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9).
[6]薄晓峰.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