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六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突破一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单句排比。 由几个句子构成的排比。例如: 天太大。海太阔。人太老。游泳的姿势和动作太单一。
胆子和力气太小。舌苔太厚……(王蒙《海的梦》) (4)段落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段落组成,
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相同的句子提领。
(七)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 1.分类 (1)连续反复。 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如: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⑤从来安静无声的父亲突然震怒起来,冲着我和母 亲狂吠:“滚,都给我滚!”
答案:①暗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拟人 ⑤拟物
3.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 (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________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 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 ______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反衬 反衬 拟人 反衬
拟人 双关 比喻 拟人
夸张 拟人 比喻 比喻
解析:①“打”兼有“打交道”与“打印”双重含义,
语义双关。②中的“缺点”实乃褒赞之辞,正话反说之意。
③中的“足下”既指脚下的鞋,又是第二人称的敬称;
“添光”既指鞋油质量好、光彩足,又指给人“增添 了面子”。④用拟人手法。
答案:B
2.下面的句子都是同学们在日常习作中对“父亲” 的描写,请判断他们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超前夸张。 例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醉了。
(五)对偶 对偶是两个短语或句子相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表示 相关或相对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 从形式上看,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必须字数相等, 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词性、平仄相对;从内容上看, 对偶句表达的是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2.分类
从形式上可分为严对和宽对。 (1)严对。 就是严格的对偶。“严”表现在三个方面:语音方 面不仅要求音节相等,而且要平仄相对;词汇方面,要 求上下联不能出现相同的词,且对应的词在意义上要有 一定的联系;语法方面,要求对应的词词性相当,语法 结构必须相同。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为我们的
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吗? ③啊,黄继光、刘胡兰……不都是党亲手培育的用共
产主义的甘霖灌溉出来的鲜花吗?
(2)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内容。例如: ①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 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炎黄子孙,谁愿成为民 族的千古罪人?
仿写时一般涉及比喻、对偶、排比、比拟等修辞手法, 句式变换重点是长短句互换。
本考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常常与语言表达连贯、得 体、准确、鲜明、生动或其他考点综合考查,涉及语法、 修辞等诸多方面。
突破一 掌握常见的 9 种修 辞手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 规定的考点。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显性考查, 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 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补上 这一课。
专题六 选用、仿用、变换 句式(含修辞)
近几年全国卷几乎没有考查过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 (含修辞),只有 2013 年全国大纲卷考查了仿用句式。2013 年以前,仿用句式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必考; 变换句式在 2011 年考查过。地方省份 2015 年、2014 年、 2013 年等对本考点均有涉及。
(2)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雷锋”是一个人的名字,在上述语境中成了一类 人的名称。
(3)处所代本体。 包括以人的处所,人的出生地、任职地,物品的产 地等代替人或事物。例如: “两杯龙井”,景先吩咐完,随即付了钞。 “龙井”代“龙井茶”,“龙井”是这种茶的产地。
(4)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眉”代“头”。 (5)具体代抽象。 例如:尽管战争近在咫尺,然这儿却没有一点火药味,
(2)宽对。 与“严对”相对,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上不需像“严对”那样严 格,语法结构大致相当即可;不必讲究平仄和词性;字 面上也可出现个别词的重复。例如:
权力使人昏迷了,派性叫人发狂了。
(六)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 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1.特点 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项,而且结构 相似,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各 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答案:(1)④ 理由:黑葡萄切合眼睛“大而圆”的 特点,颜色可与“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相契合。
(2)② 理由:句中有“闪烁着奇异的光亮”,与之 相照应的只能是能闪烁光亮的“黑钻石”。
(2)间隔反复。 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
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 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2.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只需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两次,即可构成;排 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仿的短语、句子,才能 构成。
(3)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 本体的比喻。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 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 最隐蔽的比喻。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才使人易于理解。例如: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
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
①父亲是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在面朝黄土背朝 天的岁月里,默默开垦自己的一片土地,从不抱怨。
②父亲一生保守,视新思想为毒蛇猛兽,他对这些 迷失人心志的东西从来都是避而远之。
③父亲出身贫寒,祖祖辈辈都是布衣短褐,除了躬 耕桑麻,实在不知还能干些什么。
④每到傍晚,那杆烟枪就开始了与父亲的交谈,在 “咕噜咕噜”的吞云吐雾间,解读着父亲的内心世界。
(1)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一方面要抓住喻体的特点,另一方面 要分析语境中本体的特点。只有当本体与喻体的特征最大 可能地相似了,才是最好的比喻。从形状相似来看,②④ 可以作眼睛的喻体。
(八)设问 下面有答案而故意设置疑问的一种修辞方式。具有 以下特点: (1)它是无疑而问的一种。 (2)设问的部分一般包括自问、他问或自拟他问。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设问后面的答案包括自答、他答或自拟他答。如: 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 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2.分类 (1)短语排比。 以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例 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中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
大旱后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 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 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九)反问 反问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 否定,作者不做回答而句意确定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 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 已由句子本身阐明。正因为“反问”的答案已寓于问句 之中,用疑问表感叹,句末也可用叹号。
2.分类 (1)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例如: ①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
一、9 种修辞手法例析
(一)比喻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 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
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 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但是有些比 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 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 同的两个事物。
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鲜红的太阳照遍全 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4)博喻。 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 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 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运用博喻能 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 角度表现出来。例如:
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2)拟物。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它当作物一样来描述或把甲 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的一种比拟。根据被比拟对象的 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小类。例如: 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以人拟 物) 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以物拟物)
2.分类
(1)特征代本体。 包括用事物的特征、标识、牌号、商标以及有象征 意义的东西(如服装、饰品、嗜好等)来代替人或事物,一 般要求选取最鲜明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做借体。 例如: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是冤
枉? “三道头”指当时上海租界里的外国警察头目,因
为他们的臂章上有三条人字形的标志,所以叫他们“三 道头”。含厌恶、鄙视的意味。
(四)夸张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 的印象,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 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 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 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2.分类 (1)扩大夸张。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 例如:天是那样蓝,几乎是透明的,月亮离山顶,似 乎不过几尺……
“笔杆子”是写文章的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工 具,用来代文人、作者、记者等。
(三)比拟 比拟指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 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1.特点 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 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被拟体上。
2.分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 感情、音容笑貌的一种比拟。拟人,是人格化的手法, 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 写得可爱可憎。可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具体事物 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例如:
倒是夜夜艳歌,日日浪舞。 “火药味”代“战争气氛”,“艳歌”“浪舞”代
“太平景象”。
(6)结果代原因。 例如:大家都为你捏着一把汗。 “捏着一把汗”是“紧张、担心”的结果。 (7)以材料、工具代事物。 以制造该事物所用的原料、材料、工具等代替事物。 例如:住房的事是笔杆子们要那样吹,与周志允同志
本人无关。
[即学即练]
1.下列对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打印社广告:“不打不相识。” ②裘皮大衣厂广告:“该大衣唯一的缺点是,将使 您不得不忍痛扔掉以前购买的毛线衣。” ③皮鞋油广告:“××牌皮鞋油,为足下添光。” ④儿童牙膏广告:“我叫小白兔,小朋友喜欢我, 请到百货商店来找我。”
A.反复 B.双关 C.双关 D.反复
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 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 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二)借代 借代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 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 结 构 上 的 “ 本 体 ”( 所 指 事 物 ) 和 “ 借 体 ”( 借 用 事 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2.分类
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 的几例。
(1)明喻。 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 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 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 两者的相似关系。例如:
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 的关系。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 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例如: 生活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