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心护童心 以诗性促天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也是人生的最佳可塑期。

这一时期教师和家长当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呵护孩子的童心,释放孩子的天性,为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奠基。

一、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出发,选择顺乎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
只有了解了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取顺乎其天性的教育行为。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随着大脑的发展和儿童经验的增加,个体发展需要经过四个主要的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认知发展以儿童运用感知和运动来探索世界为开端;这些行为模式在前运算阶段(2岁到7岁),发展为学前儿童符号化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接着在具体运算阶段(7岁到11岁),学龄儿童的认知被转换为
更富有组织性的推理;最后,在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的思维变成了复杂、抽象的推理系统。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把智力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浪漫(romance )、精确(precision )、综合运用(generalization )。

从出生到14岁为浪漫阶段,从14岁到18岁为精确阶段,从18岁到22岁为综合运用阶段。

浪漫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兴奋,对世界的简单认识和激发出来的求知欲,为未来阶段的教育打下基础。

到了精确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规则和事实,分析前一阶段接触的广泛且模糊的一般事实。

这个阶段重视克制和约束,帮助儿童形成专注力。

最后,学习者会达到综合运用阶段。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小学阶段在认知心理学上属于具体运算阶段,也是教育的浪漫阶段。

这个时
文/周其星
林艳玲
以诗性促天性
关注的支架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尤为显著,学生可以在同伴的对话协商中互相学习、互相引领,深化学习加工的水平。

首先,在物质环境上,应将社会文化融入教育环境,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儿童天性的顺应与其社会性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当儿童对其所处环境能够产生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时,其天性就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

学校教育环境不仅要传递知识技能,还应传递符合当前社会文化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物质环境创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途径,利用社区资源,建设多样的教育环境。

其次,在精神环境上,要坚持积极正向的师生互动。

儿童的天性葆真需要正向的鼓励,儿童的个性发挥需要正面的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积极的引导。

教师扮演着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等多重角色,其正向言行是回归教育本真的关键要素。

坚持正向的师生互动,才能使儿童在积极的精神环境下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者应秉持自然法则,从教育理念、管理、教学、环境等方面给儿童适合的教育,避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误区,最终平衡儿童天性、个性和社会性三者的关系,顺应儿童的天性,保护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

(作者单位系集美大学师范学院)
期的儿童可以对具体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哲学启蒙教育因此成为可能。

在这个阶段,儿童掌握了“守恒”,即不再因为物体的外表(如形状、位置等)发生变化,而认为它的物理特质(大小、多少等)也发生变化,达到了透过表象看清本质的能力。

这暗示着儿童可以去中心化和逆向思维,这一点正匹配诗歌的特质。

“我坐在孩子身边,没有哪次不发生奇迹。

”一位美国儿童教育学者如是说。

这一阶段的孩子经常“口吐莲花”,那些童真童趣的语言,充满着哲理,那些美妙的语言是他们心里流出来的快乐,以及一些在头脑中跳跃出来的、不依赖逻辑就可以成立的思考。

这些随性的、未经加工过的语言,正是他们天性的自然流淌。

童诗教学之所以能够顺乎儿童的天性,正因为小孩子与诗之间拥有一种身体性的关系——
—可以很直接地去感知事物。

这种身体感知能力——
—直觉能力,随着长大成人,存在一个逐渐丧失的过程。

一如诗人华兹华斯在《不朽颂》里所描述的——
—当儿童渐渐成长,牢房的阴影/渐渐向他逼近/但他还能看见明辉,还能欣悦地看见/那流动明辉的本源/青春时代,他渐行渐远……/仍然被灿烂的想象所照拂/等到他长大成人,明辉泯灭/消退于平凡的白日之光。

借助童诗的力量,可以保护孩童的想象力,唤醒儿童的语言天赋,让儿童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促进其天性的自然发展,让这“流动的明辉”得以保持久远。

二、童诗教学更能促进儿童天性的发展
作家章红说:当我看到女儿读小学时描述春天的花朵,只会套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句子时,我感到一种威胁,感到童年那种纯净的力量在误入歧途。

孩子特有的敏锐直觉在消失,不假思索地表达情感的能力在消失,空洞花哨的话语占了上风。

这样的现象是令人痛心的,这样的语言表达,无疑是在抹杀孩子的创造性。

在他们本该充满无限创意的年龄里,语言被模式化,思维被固化。

怎样化解这一窘境呢?童诗教学显然是上佳的选择。

那一只飞鸟/是绿色的、蓝色的、红色的/和白
色的/是去年秋天/小朋友断掉的风筝/去了春天/春天的第一只飞鸟/像我从前的风筝一样
这首小诗《飞鸟》是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第六小学二年级一班汪涵雯同学的作品,其中的神奇想象力与语言创造力,在传统的造句练习中很难遇见。

正如诗人杨照在《诗的》一文中这样写道:“少年时在语言里,却尚未习得语言中所有的规则,这种暧昧的位置,与诗的位置,最能呼应。

”可以说,童心即童诗。

儿童对语言的掌握还不够娴熟,这恰好是他们能够写出令人惊叹的诗句的先天优势。

远离陈词滥调,不受常规约束,生成语言的新鲜感,带来诗句的陌生化效果,脱口而出就是一首诗——

野猪如果失去了它的野/海豚如果失去了它的海/天鹅如果失去了它的天/铅笔如果失去了它的铅/白纸如果失去了它的白/蛋糕如果失去了它的蛋/球鞋如果失去了它的球/它们就失去了它们的光彩/变成很普通的东西/很普通的一个词
这首北京一年级小朋友陈可陈的诗作,就是在日常的对话中,由他口述妈妈记录而成的。

美好的事物,如果剥离了它们的光彩,自然会失去其意义,变得普通起来。

语言如此,诗歌如此,儿童的天赋亦如此。

只有敢想敢写,才有令成年人都自叹不如的诗歌表达。

据说,“对人生充满肯定、明确看法与意见的人,不需要诗,大概也无法从诗里得到太多启发”。

同理,对生活失去了好奇、对自然缺乏观察、对语言不再敏感的人,也会失去人生的诗意,终将会变成普通的人,再也无法邂逅诗的惊喜。

英国诗人丁尼生这样说:“我知道天下没有/比好诗更灵巧的教师/不仅将人内心的卑污的一切/抑制下去/也教给高尚的思想,可爱的言辞/礼貌的举止、爱惜名誉与真理的心/那使人成为好人的一切。


带着儿童大量阅读优秀的诗作,并尝试动笔写诗,应该是最能激发儿童创意、呵护其天性的不二法门。

三、因创意得创造,顺天性释诗性
在法国艺术家、诗人艾姿碧塔看来,孩子与艺术家住在同一个国度里,那里没有边界,却是变化万千的。

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丰富的语言可以任
关注8
意地拆分再组合。

之所以说小孩是天生的艺术家、天生的作家与诗人,是因为他们的直觉还没有受到过多的压抑与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想象的城堡、语言的宫殿。

在日常的教学中,以童诗教学为抓手,可以促进儿童的天性发展,即以诗歌这种短小的体裁作为契机,让儿童练习用文字表达自我,激发语言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具体的训练途径很多,试举几例,求教于方家。

其一,在日常表达中打通六感,释放语言的张力。

如果眼睛只是用来看、耳朵只是用来听,耳闻目睹终归平淡无奇,笔下难见锦绣文章。

眼耳鼻舌身意,唯有打通六感,才会爆发出巨大的张力。

作家章红在其《写作课》一书中提到她的写作班学生写下的文字:
清晨灰白色的雾像游来游去的小鱼,抓到了它,又游走了。

夏天的暴雨闻起来像刚洗过澡时身上散发的沐浴露的味道。

看他走路就像听一个很长很长没意思的小说一样无聊。

听她哭就像尝到了一个长满虫子的野果。

打开感官,绽放自己,每个孩子都能创造出了不起的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句子。

在杭州“千课万人”的一次授课中,笔者也设计了类似的创意表达案例。

在阅读绘本《这是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时,笔者介绍了盲人小孩托马斯的世界。

托马斯说,他喜欢所有的颜色,因为我们可以听到颜色,闻到颜色,摸到颜色,还可以尝到颜色。

于是,我们脑洞大开,进行想象写作:“黄色吃起来像……红色尝起来……白色摸起来……”
哲学家狄德罗指出:想象,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

打通六感,想象更为神奇。

其二,在现实生活里处处留心,捕捉不凡的诗意。

生活中总有不凡的惊喜,那只会留给拥有诗心的人。

一次午间休息,笔者无意中看到校园一角的黄墙上贴着三张小纸片,上面画着三个小箭头,好像在指示什么。

我把学生带到此处,引导他们观察、猜测。

爱养鸟的王柔骅同学这样写道:这个物种/要找转世的道路/鸟,兽,鱼/三种动物/它便选择了鸟/变成了人类的宠物。

邓尔雅同学则写道:记忆在现实面前瞬间破裂/阳光照下来的光辉/都留在最深处/一个不可告人的地方/知道的有四只耳朵/所以不算是个秘密/金黄的墙角/三个箭头/疲倦的心渴望自由/就随便选一个/走上一条未知的路。

如你所见,语言的落差克服了日常的无聊琐碎,但这个落差是顺着生活的纹理来写,诗意的跌宕起伏悄悄降临。

这样的表达,显然是教材中很难遇见的,但并不表示生活里不曾发生。

把耳朵放进自然里,把眼睛投入天空中,孩童的心,才会天高地广,孩童的语言才会流转明辉。

其三,保持对童年的敬畏,释放儿童的诗意。

作为童年的守护者,我们为人师者,需要保持一份对童年的喜悦与惊叹,对生活的敏感与发现,并不时抛出有趣的话题,创造多种表达的机会,让儿童的诗意尽情释放。

我们会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去看蓝天白云,写下一首首《云之诗》;期末考试到来,焦头烂额的日子里,写下“我讨厌期末考试/它永远都不会知道/我是那么多才多艺”;“六一节”的时候,会在班级群里接龙写一首长长的“半真半假诗”……
有一天爬山,看到太阳透过树林的空隙,放射出巨大的光芒,我随手拍下,将照片发在班级群里,并让学生以“太阳给树林烫了个洞”为题写一首小诗。

孩子们这样写道:
太阳给树林烫了个洞/哎呀看错了/我以为你是柳树/正想给你烫个/和李老师一样的/大波浪。

太阳给树林烫了个洞/他挠挠头说/不好意思/我是老天爷新买的熨斗。

太阳把树林烫了个洞/等光都漏完了/天就黑了。

同一个题材,涌现出这么多充满创意的表达,一张普通的照片,唤起了这么可爱的诗歌。

这样的语言随性而发,来自心底,正是儿童天性的流露。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领孩子随时随地进行诗性的表达,允许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以一颗诗心呵护孩子的童心,以诗性促进他们天性的发展,此为正道,亦为大道。

(作者单位分别系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