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实人好办事利己和利他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老实人好办事?利己和利他主义?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话很少,他们担心这担心那,他们总能勤勤恳恳的
做事,你让他为你做一件事他很乐意而且做的非常认真。

相对应的是那么一群人,他们说
话很冲,他们很喜欢说谎和吓唬人,他们只会让你帮忙为他们干些什么,他们把个人利益
看得很重,但是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我们暂且称第一种人为A类人,第二
种人为B类人。

不得不说,A类人和B类人其实没有明确分界线,一个人也完全可能同时拥有A类和
B类的人的性格。

这个世界是很扯淡的,A类人以为自己勤勤恳恳就能朝自己的康庄大道
不停前行。

世界也是很操蛋的,当B类人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如此精明下去的时候,不知不
觉发觉精明似乎没之前好用了。

据说,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2类族群,一类是利他族群,一类是利己族群。

利他族群通过个体间的相互帮助得以向前发展和壮大,整个族群虽然是往前发展了,但是
其中的每个个体得到的都比较平均,没有多大差异。

同理,利己族群则是万事万物以个体
自身为中心进行发展。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整个族群一开始都是利他个体,因为个体间可以相互帮助,所以每个个体都能存
活下来,如果这时突然间因各种因素出现了一个以上的利己个体,在开始前很多人会问为
什么要出现利己个体,因为利己个体可以在获得其他利他个体的帮助的同时不需要返还帮助,这为利己个体节省很多能量,给自己带来很大优势。

于是,利己个体的行为会导致给
予他帮助的利他个体的死亡,利他个体的数量很快的减少;相对应的利己个体因为一方面
有利他个体的帮助,另一方面利他个体的死亡为他们的生存空间带来扩充,,最终利己个
体数量变得很庞大。

但是随着利他个体数量的减少,利己个体可以单方面得到的帮助的可
能性也越来越少,渐渐利己个体的数量也相应减少。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怎么
会减少而不是利他个体最后被完全淘汰,这是因为利己个体虽然能给自己节省能量带来优势,但是一旦利己个体数量多起来后,利己个体之间是不会相互间帮助的,这给他们带来
劣势而不是优势;反观,利他个体却可能因为利他个体之间的帮助变得有优势,所以可以
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累加,利他个体应该会和利己个体在数量上保持在一个适当比例并
维持稳态。

同理,如果整个族群一开始就是利己族群,那这个族群从一开始就不具有优势,极有
可能会被淘汰(确实,在远古至今这么长的时间里,因这种原因消失而默默无闻的物种数
不胜数)直到某个族群中出现了2个以上的利他个体,才有可能整个族群中利他个体数量
开始增加而其他因为无法相互帮助的利己个体被淘汰,所以整个族群中利他个体得以胜利,但是随着利他个体数量增加到很大的时候,而此时如果利己个体还没有被完全淘汰,此时
利己个体因为自身的优势能够被整个族群所包容而存活下来。

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在漫长的
生物进化过程中,单纯性利己基因(什么是单纯性利己,就是那些很简单快速利己且多数
损人的行为)能够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对于上面两种假设,我觉得后一种可能更接近我们地球生物自然进化的过程,也就是
说族群基因中可能先有的是单纯性利己基因而不是单纯性利他基因,随着时间的累加,生
物进行各种行为的尝试,淘汰无数不知名族群才得以让我们看到利他基因的表现方式。

以上是我们对为什么单纯性利己基因的由来的一些思考。

但是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我们跟其他生物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人类能够认识到“我”这个概念,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自然我们拥有“学习”这项技能。

这时,一切就变得非常微妙了,因为此时上面说的单纯性的利己行为能够很快被学习和被识
别出来,我们在进行帮助其他人的时候没有被返还帮助,并导致自己出现损失甚至死亡,
渐渐我们摈弃那些单纯性的利己行为,而那些脑瓜简单还不知变通的沿袭之前套路的利己
个体被淘汰,此时,我们又看见了相互帮助的基因得以在群体中普及。

但是,人是会学习
和思考的,每个人都是在以自身最佳发展为前提下进行竞争的,当一种发展模式被摈弃,
自然会有其他利己行为来代替。

于是,我们看见,“隐性利己行为”开始变得大有市场并
一直持续到当代社会。

什么叫“隐性利己行为”,这个概念是相对之前的单纯性利己行为
而言,单纯性利己行为很容易被识别和察觉,故也可以称作“现性利己行为”,现性利己
行为是一般人都能够察觉,比如他从我这抢走我的食物,这对我们显然是不利的。

但是,
有部分个体会通过各种手段,比如欺骗等方式,让那些有食物的个体主动献出食物,这就
是隐性利己行为。

隐性利己行为为什么有市场,其实就是一个对事物认知的偏差,因为每
个人在对一件事情和东西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又无法获知别人大脑在想些什么(他
也不会让你知道在想些什么),所以我们对当前的状况缺乏认知,然后在日后的若干长时
间里这种认知偏差的利弊才得以体现。

这就像市场上那些买劣质假冒商品的人,他们通过
诱以低价高质劝说顾客购买,顾客自觉很实惠,然后在购买后的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上当。

这种行为随着越来越泛滥,并且引起人们注意后,就变得没有市场,渐渐变成人皆所知,
成了现性利己行为,这就是说隐性利己行为和现性利己行为其实界限不大,就是一张纸的
厚度。

但是隐性利己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要远远高于现性利己行为。

此外,不得不说,隐性
利己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渐渐识别,最后被摒弃,但是实施这种隐性利己行为的个体
在当时确确实实是受益的,而且这部分人在社会上似乎变得更加有优势,也更加有市场,
但是一旦这种利己行为变得猖獗,这种行为也就逐渐被社会所摒弃,状况每况愈下,这对
于一个可以生活近百年的生物来说,这种行为确实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为什么这种行为
最终会变得没有活力了呢?不得不说,我们人类曾经很可能也迎来过以这种“隐性利己行为”高爆发的年代或者现在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这种情况,隐性利己行为对自身能够带来
快速有效的收益,但是因其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多社会成本,比如受害者、以及其他人防范
这种行为所需要的精力和时间,这种行为会被社会认知和防范,甚至受害者直接性的报复,最终在人人都有认知的情况下,而以认知偏差为生存基础的隐性利己行为会变得越来越寸
步难行,但是不得不说要想彻底消灭这种行为又是显得不现实的,因为只要人们对一件事
情会存在大程度的认知偏差,隐性利己行为就会有市场。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
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认知偏差普遍缩小,或者认知偏差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弥补的话,
这种行为就会慢慢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也不得不提利己行为中的利他成分。

我们一般,谈乌鸦习惯天下乌鸦一般黑,利
己行为如此不好我们是否应该彻底消灭利己行为。

这其实是我们的偏见,因为在利己行为
中有一种利己行为是良性的,我们姑且称做“发展性利己行为”。

没有利己行为何来利他
行为之说,而且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之间还不是那种非得处处对立的两个概念,也就是说
二者之间存在交集,很多事情可以是既有利己又利他的,如果没有利己的基本原则,我们
怎么会去实施利他行为,无非就是想从利他行为中能够得到别人的利他行为,而这种利他
行为其实就是利己的。

所以,这就很有意思了,你在做一件完完全全利他行为其实是一件
利己行为,这二者有点哲学意味。

但是,我们不得不强调,发展性利己行为和隐性利己行
为是由本质区别的,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身发展,但是方式截然不同,而且对社会
造成的结果也不一样,前者可以为整个族群和社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带来增加,而后者在
整体上是下降的,这也就是二者发展的趋势也截然相反,前者蒸蒸日上,后者每况愈下。

当今中国,隐性利己行为斥耳,当然也有媒体放大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行为
确确实实对我们当今中国之社会带来很大困惑和社会成本。

为什么这些行为会如此有市场,其实就是人们对这种行为以及对这种行为的认知缺乏以及容忍度偏高。

中国人习惯息事宁人,其实息事宁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隐性利己行为,害怕付出更大代价而付出小代价,孰
不知小代价其实都没必要付,但是如此一来使得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试着想一想,别人对
你实施隐性利己行为,你发现后痛定思痛,然后做出息事宁人或容忍(并自己美其名曰,
花钱买教训)的行为,很多情况的时候沉默其实也是一种犯罪,因为你的息事宁人和容忍
实际上鼓励了隐性利己行为。

这多么有趣!一个社会的人都想摆脱隐性利己行为,结果社
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实施隐性利己行为的潜在高手,你说这种行为怎么可能会得到有效控制?整个社会怎么能够摆脱隐性利己行为的阵痛?非得等时间从我们这几代人身上碾过去
之后让我们的后代来给我们擦屁股?为什么都喜欢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受害者的位置,然后
高呼我已经这样了,还不能心安理得吗?此外,为什么我们成为受害者之后反倒会更愿意
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还称之为“傻子”“没脑”?如此看来,我们的社会风气确实存在
很大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坚定团结起来,坚决抵制那些妄想做了隐性
利己行为还想全身而退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