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3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形声字,从心,中声。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说文·心部》: “忠,敬也,尽心曰忠。”孔子认为,忠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意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 (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
“忠”对统治者执政来说,就是尽心为民,使民获益。“忠”对于个人来说, 就是“中正”,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不是说只要尽了心不管所谋是好事还是 坏事都算忠,只有所谋出于中正才算忠。
仁,它的核心是生民、使民获益。
《论语》中多把“仁”用一些具体的做法表达出来。如:“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对颜渊的回答中, 孔子道出了比较概括的作为原则的仁。“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
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 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 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 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 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本章所谓“君子”,可以理解为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两者 都需要“好学”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已及人。
“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是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在物质条件上不 追求安逸和享受,把精力放在塑造自我上;第二是在言行上少说多做,做事勤 勉不乱讲话;第三是亲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向他们虚心学习,及时纠正自己 的偏差和错误。
也就是可以从这七个方面让自己的行为做得合宜。

仁作为原则还是难以遵照执行,为了更便于大家的行为符合仁, 达到义,就依此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些细则就是礼。
礼是什么?《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 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 庄。”“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
作 品 简 介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 ,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 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 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 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研读文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 喻于义,喻于利:状语后置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 小人明白的是利。”
本章语句简单,但理解起来常有分歧,关键在于对“君子”“小人”的解释。 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道德高尚 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 的标准。 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小民百姓。在孔子的观念 里,小民往往计较利害,在位者应该有理想人格。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 姓的利益。这样解释,这句话又成了基于人性的治国建议了。
作品简介 《 论 语 》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 儒家经典。 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语录体、格言体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合称为“四书”。
典故:周处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 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 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 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 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 不畏权贵。西晋元康六年(296), 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 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 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 侯。
典故:周处除三害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 孤,未弱冠,膂(lǚ)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 肆欲,州曲患之。(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 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 无人敢与论短长。”)
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 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 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 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
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 乐的问题。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研读文本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 晚上 闻道:得知真理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 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可以 的。”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愿意一生践行仁道,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仁道也心甘。 的确,孔子用他的一生去实践他的道德理想与政治主张,是一个可以为“道” 而生,为“道”而死的人。
“恕”,由己之心推想他人之心,即所谓“如心”,所以恕就是体谅、推已及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行为上能自觉地符合道、德、仁,做到了利民安国爱人就是义。 “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义也可以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 “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 拙(节制谦逊),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 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管子·五辅》) (用孝悌慈惠来奉养亲属,用恭敬忠信来事奉君上,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 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罪,用节约省用来防备饥荒,用敦厚朴实来戒备祸乱,用和 睦协调来防止敌寇。这七个方面,都是义的实体。)

《说文·言部》:“信,诚也。” 《左传》说 “祝史正辞,信也。”
祝史是不可以对天、对神说假话的,说的实话就是正辞,说实话就是信;信 是统治者保有国家、保护人民的珍贵宝物;信是要符合仁的原则的,是为了行事 合义并符合礼。
当然,“信”不是意味着简单地不管说的什么话都遵照执行,若如此,则是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 kēng kēng 浅陋固执)然若小人哉。” 说到一定做 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只有符合仁的话才 能遵守。不平等的签约不符合仁,所以,不必遵守。
孔子提出的“智”,不单纯是指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领域的明辨是非 能力,也就是要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怎么样做行为才会符合“ 礼”,才能做到“仁义”。所以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明辨是 非是“智”的开端。
如何获得“智”?孔子认为,个别人是先天就有“智”的,即“生而知之”; 而更多的人则要靠后天学习,即“学而知之”。学习是获得“智”的主要途径。《 礼记·大学》中提出:“致知在格物”,认为获得“知”(致知)的途径在于推究事 物的原理(格物)。
达到仁的方法就是从身边自己能做的事做起。
何为不仁?如 “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背叛对自己有过支援的人,就会失去
亲善;对别人的灾祸感到高兴,是不仁德的)“乘人之约,非仁也。”(趁别人于危难
之中而加害,是不仁德的。 “约”是困穷之意。)这些都是让别人难以生存的行为,
所以,是不仁的。
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体 两面: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①慎于言, 就有道而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靠近,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已:同“矣”,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 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 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研读文本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与......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 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 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 有这样的缺点。”
作 品 简 介 《论语》的地位与影响
《论语》所表现的思想,特别是它所总结的一套政教伦理原 则,比道、墨、名、法诸家更系统完整,更适合稳定社会秩 序的需要,并且其内容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因而在 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长期被用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一 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心态 都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宋代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 可治天下,可见其思想是如何丰富和深刻。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

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它看不 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着。苹果从 树上落到地面,行星绕太阳运行,流 星闪亮地划过夜空,扫帚星拖着壮观 的尾巴,这些不同的表现都是万有引 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宇宙自然之道。
《论语》里的“道”就是人类社会 的某种规律,它像万有引力一样看不 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它也是在 具体的事件上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 所以,在典籍里有不同的表述。
《论语》十二章
作者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 丘 ),字( 仲尼), ( 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 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 儒家 )学派创始人。
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 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 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简言之,第一条是排除干扰,第二条是注重实践,第三条是虚心求教。
研读文本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 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 样对待乐呢?”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道是不可见的,并非人人都能体察并遵照去做,如果“道”作为最高方针,明智 人士用一个策略来实现这个最高方针,这个策略就是“德”。德是实现道的途径,德 使道得以实现。
“德”,甲骨文从彳、从直,意为行得正直,金文加了心,意为行也正直、心也 正直。

“仁”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中庸》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道不是人人能察觉,德也不是人人能理解做到,所以,根据 最高目标和实现最高目标的策略确立了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
典故: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 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 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 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许衡被誉为“百科书式的人物”。他受到 元代最高统治者的器重,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 提出“行汉法”的政治主张,帮助元世祖建立 治道,推进国家统一;倡导程朱理学,是继朱 熹之后,在元代传播理学的第一人;创立国子 学,形成教育体系,培养大批人才;领导编制 《授时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著有《读易 私言》《鲁斋遗书》等。
礼是为了能达到道德仁义,为了守国、行政、安民、断长续短达爱敬、使民 得以生而制定的对人(主要是为政者)的行为的指导细则,具体表现为社会生活 各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
Hale Waihona Puke 智“知”在《论语》中经常出现,通“智”,是儒家重要的思想 范畴,为仁、义、礼、智、信“五常” 之一,儒家认为,“智”是人必备的一种重 要品德,也是实现仁、义的重要手段。孔子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 也。”认为智、仁、勇是三种任何时代都通达不变的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