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激情教学,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活力1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激情教学,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活力
摘要: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上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了解历史,
在每节课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作为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
里面包括表扬和批评的策略、引发所有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策略、强调合作学
习的策略、教师积极期望的策略等等,都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激励
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激励策略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初中生面前,他们既新奇又紧张,教师在学生系
统地学习历史的初始阶段,应该把学生引入历史这座神圣的殿堂,课堂教学,是
历史教学的主要场所,历史教师该采取何种激励策略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呢?
一、创设表演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表演机会,为其创设贴切的表演
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提高学生的
历史学习能力。
创设表演情境,历史角色的设置是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进入历史
角色或者扮演历史角色,能使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亲切感,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
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创设表演情境。
例如,教学人教版八
年级历史教材中的《土地革命》时,笔者发现,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学生对知识
的把握不准确。
于是,笔者创设了表演情境,自己扮演土地改革的领导角色,让
学生们分别扮演地主、贫困农民和反动派等角色,现场模拟与土地改革有关的各
种历史场景(如地主剥削农民时的场景,农民分得土地时的场景等)。
这样教学,把历史事件与历史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土地斗
争的复杂性有了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其实,学生的表演活动
就是其内心深处对历史知识的一种还原,这种能力不仅仅是表演能力,更是历史
学习能力。
二、创设语言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生动的语言表达、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是历史教师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
要手段。
教师可以使用多样化、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实现情感的传递,使学生
产生认同和情感共鸣。
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创
设良好的语言情境能够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提高知识的感知效应,这与教育心
理学中的语言感染力原理如出一辙。
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
这种语言情境的创设较为适合应用于对革命题材的历史知
识的教学实践中。
例如,在提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家秋瑾时,笔者播放低沉的
背景音乐,而后充满感情地说:“她有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背景,她有着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她也有着一条宽广、平坦的人生道路。
然而,为了民主革命,为了
追求真理,更是为了给灾难重重的中华大地寻找一丝生机,她毅然抛弃了温暖与
安逸,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随着笔者语调和节奏的不断变化,学生们
仿佛回到了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女革命家的伟大。
这种语言
情境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动机的策略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
二者相互关联。
正如奥苏贝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
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1、分析学习动机低落的原因,对症下药。
一般说来,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其他科目的学习负担太重;(2)教师授课不得法(3)学习不得法(4)课堂学习效率低。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习动机
实践表明,如果教师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也会加强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可以加强目的教育,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才
能的学习目标。
这一策略在初中低年级特别行之有效。
其次,以鼓励为主,让学
生经常得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建立奖励为主的学习制度,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第三,授课手段和教学法不应该单一,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方式,不
应该所有的课型都采用一种教学法。
第四,教师的素质要高,教师要转变观念,
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水平。
3、灵活机智的评价标准
"如果学生无论怎么做都不能获得满分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会有最大限度的学习动机。
同样,如果学生的经验表明无论怎么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
学习动机基本上就没了。
"(施良方 1999:24)。
刚入门的学生我们教师尤其要
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初中教师更要把握住这个度,既要严格要求
学生,又要鼓励学生。
四、奖励或惩罚的策略
1、奖励策略
阴国恩(1992)的实验发现,奖赏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并且
有持久性。
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尤其对那些低成就和力求
避免失败的学生。
教师的奖励方式很多,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在课堂上,比较简单易行并且行之有效的奖励方式使教师的口头表扬或点头、微笑等非言语
性鼓励。
2、惩罚策略
惩罚的作用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注意力涣散、拖沓、懒散和
不努力,让学生努力去避免惩罚,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但是惩罚的频繁使用会使学生焦虑不安,影响其学习效率,从而引起学生
的敌对情绪,造成自暴自弃的结果。
所以惩罚手段不可经常使用,应该以不挫伤
其学习积极性和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
3、如何选择奖励还是惩罚
奖励和惩罚的副作用在于,受奖励引诱或者惩罚威胁的学生只是为了得到
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能体会其意义所在。
同时,年龄、性别、学习水平不同,
对待表扬与批评的态度也不同。
一般说来,对女生表扬比批评有效,对男生,批
评似乎比表扬作用更大;低年级学生正面鼓励比批评有效;表扬对学习困难的学
生作用更大,而批评对优秀学生作用更大。
总之,只有学生认为如果他们投入适当的努力,就有机会获得奖赏时,奖
励才是有效的激励因素。
在班级授课制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中,讲授法占据统治地位。
同是讲授,采取不同的课堂激励策略的教师会取得不同效果。
一位热爱学生、教态优美、具
有强大感染力个性,并通过有力的讲演、姿态和信赖的眼神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积
极评价的教师,肯定比冷淡学生、讲课有气无力,对学生的反应视而不见甚至作出消极评价的教师,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课堂激励策略发挥的程度如何,是制约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J•布鲁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施两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