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俗学与元杂剧的连接处——评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ʌ黄海书评ɔDOI:10.14168/j.issn.1672-8572.2019.05.21
在民俗学与元杂剧的连接处
评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王㊀立ꎬ黎彦彦①
(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ꎬ辽宁大连㊀116622)
摘㊀要:古代戏曲与民俗关系研究领域ꎬ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推出又一硕果ꎮ该著视野宏阔ꎬ是民俗学研究理论方法在一个时代代表性文体领域中的成功实践ꎬ后出转精ꎬ迄今可以说尚无出其右者ꎮ该著在既有研究基础上ꎬ吸收㊁综合并创造性地进行多学科的探讨ꎬ借助民族视角更细致㊁深化了多民族民俗的差异及特色ꎮ该著努力将杂剧剧本中所呈现的演员㊁剧目㊁表演习俗㊁演出地点等ꎬ与元代戏台㊁考古实物结合ꎬ试图还原元杂剧演剧实况ꎬ进行 文化考古 ꎻ该著还注意到民俗文化变迁对元杂剧创作的微妙影响ꎬ并对元杂剧大量运用民俗元素的成因ꎬ从时代特征㊁底层审美心理和民俗趋同角度予以思考ꎮ
关键词:元杂剧研究ꎻ民俗事象ꎻ民俗文化ꎻ跨学科ꎻ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K237.1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8572(2019)05-0126-04
㊀㊀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加深加厚之作ꎬ彭栓红教授的专著«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1]面世了ꎮ该著洵为国内戏剧戏曲学与民俗学结合的研究元杂剧之代表作ꎮ书中全面梳理元曲 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ꎬ既有对前人成果的总结论述ꎬ更多的是开拓创新补白ꎬ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ꎬ在理论思辨中结合自身民俗㊁戏曲㊁文学的知识功底而对元杂剧予以全新的阐释ꎮ全书对于元杂剧与民俗文化的探讨ꎬ承前启后㊁大开大合㊁气势宏大ꎬ广涉民俗学㊁戏剧戏曲学㊁文艺学㊁考古文物㊁语言学㊁主题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ꎮ文献视野从先秦两汉至今ꎬ有着很好的历史时间意识ꎬ同时还能兼顾小说㊁诗歌㊁戏曲多种文体ꎬ说唱㊁宝卷㊁故事等雅俗文学ꎬ在多重参照比较中深化了元杂剧研究ꎮ该著后出转精ꎬ迄今在元杂剧民俗文化研究方面ꎬ可以说尚无出其右者ꎮ
首先ꎬ该著视野宏阔ꎬ是民俗学研究理论方法在一个时代代表性文体领域中的成功实践ꎬ有效拓展ꎮ关于古代戏曲与民俗的关系ꎬ以其为该戏曲研究的题中自有之义ꎬ一直是学术的热点ꎮ然而对于元杂剧ꎬ由于历史久远ꎬ其民俗形态和演剧实况均无法详细考证ꎬ资料稀缺ꎮ因此元杂剧与民俗之关系ꎬ零星论述ꎬ单篇论文多见ꎬ但是洋洋几十万字的专著论述较少ꎻ戏曲本位视角研究元杂剧的多见ꎬ但民俗本位审视元杂剧的较少ꎮ元杂剧与民俗关系的研究上ꎬ无可否认ꎬ一直以来较为偏民俗事象的观照ꎬ而较少带有跨学科性质的民间文学的探析ꎮ该著则是目前对元杂剧中民间文学挖掘深刻㊁阐述细腻详尽的一部力作ꎮ先在大陆㊁香港后到澳大利亚的谭达先教授(1925 2008)ꎬ虽然较早涉及这一领域ꎬ但其著作«民间文学与元杂剧»也仅涉及故事㊁歌谣㊁谚语㊁谜语方面ꎬ而对神话传
㊀第21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21No.5㊀㊀2019年10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㊀㊀㊀㊀㊀㊀㊀㊀Oct.2019㊀
①收稿日期:2019-06-12
作者简介:王立(1953 )ꎬ男ꎬ吉林大安人ꎬ博士ꎬ教授ꎬ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文学主题学ꎮ
说从内容分类上也有提及ꎬ但无鲜明的地域意识ꎬ
民间说唱则几乎是空白ꎮ彭著则填补了这一空白ꎬ
并从顾颉刚先生的昆仑㊁蓬莱神话二分法中论及元
人海洋思维探讨ꎬ殊为难得ꎮ按ꎬ顾颉刚«‹庄
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
合»ꎬ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ꎬ而德国
汉学家鲍吾刚(WolfgangBauerꎬ1930 1997)也
曾指出ꎬ汉代人的思想里ꎬ仙境经常与东方和西方
的概念联系在一起[2]95-100ꎮ的确ꎬ海洋思维一直是中国人思维的短板ꎬ古代对海洋的认知与文学的关
系研究更少[3]ꎬ这与中西方民族之于海洋的认知及其观念有关[4]ꎮ以往研究者之于元杂剧很少关注㊁结合元代海洋文化的背景ꎬ而彭著论述元杂剧八仙剧㊁神灵系统时ꎬ有意识地从元代漕运㊁战争历史等对河海㊁运河的理解ꎬ进而海洋视野的拓展ꎬ阐述了元人海洋思维的萌生对元杂剧的潜在影响ꎬ让人耳目一新ꎮ
其次ꎬ是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ꎬ尽力吸收㊁综
合并创造性地进行多学科的探讨ꎮ如在谭达先研究
的基础上ꎬ故事㊁歌谣㊁谚语㊁谜语方面内容和研
究视角均有拓展ꎮ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
化»一书民俗文化是有选择的ꎬ并且论述视野的
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元明时期ꎮ而著者彭栓红民俗
视野时间跨度既有久远的历史溯源ꎬ也有辽金㊁清
末以来乃至当代的遗存ꎬ如论述民歌对元杂剧的影
响时ꎬ古今对比ꎬ以近代山陕民歌为例ꎬ借用到了
著者自己先前的研究长处[5]34ꎬ100ꎮ论述元杂剧中方言时也以当代山西方言佐证ꎬ进一步 说明元杂剧在北方的盛行ꎬ而山西是元杂剧的主要流传地 ꎬ其实也是对元杂剧中心说的另一种解释ꎮ民俗涉猎ꎬ细致入微ꎬ深潜到民族文化心理中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ꎬ该著当是目前学界对元杂剧中民俗事象搜罗整理ꎬ资料最为翔实的一部ꎬ尤其书后有关神话传说㊁岁时节日㊁寺庙神灵㊁故事时代的附录统计表极具学术参考价值ꎬ既是对前文论述的必要补充和论据ꎬ又为今后学者研究提供了诸多民俗线索ꎮ顺此线索可以开展丰富的民俗与元杂剧的相关研究ꎮ至于不同行业民俗在元杂剧的情形ꎬ该著分析也颇有独到之处ꎬ如军俗与元的征战
文化即然ꎮ
其三ꎬ谈元代无法回避民族ꎬ而借助民族视角
该著在这方面细致㊁深化了多民族民俗的差异及特
色ꎮ因此ꎬ该著是目前对元杂剧中的民族民俗文化
分析覆盖面较大㊁论述的分寸也拿捏得很讲究ꎬ值
得称赞ꎮ由于对元杂剧中的蒙古族㊁汉族㊁女真㊁
回族等民族民俗的个性与共性进行辨析ꎬ深化了民
俗学研究的在地性ꎮ特别是对于女真㊁回族民俗习
俗等ꎬ所论较为细致全面ꎮ这种论述依据文本ꎬ又
适当地脱离文本ꎬ从民族㊁民俗历史溯源的角度ꎬ
结合元杂剧的剧情㊁人物角色㊁演剧在场性等分
析ꎮ能于琐碎零乱的民俗点滴资料中ꎬ提炼综合上
升到规律性的理论探求上ꎬ于细微处见真知ꎬ又于
宏观处显新意ꎮ
元代也必然涉及民族㊁民俗与国家统一㊁文化
认同等一些重要问题ꎮ该著从多元一统的立场出
发ꎬ阐述了元杂剧如何在表演内容和文本构建中体
现民俗认同㊁文化认同与民族㊁国家认同的关系ꎬ
进而实现演剧的大众化ꎬ元杂剧为不同民族所认
可ꎮ这其实涉及一个永恒的命题ꎮ在我们多民族并
存的国家中ꎬ文艺如何为国家统一㊁民族融合㊁社
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ꎬ彭栓红的著作给予了令人
点赞的答案ꎮ
其四ꎬ该著能努力将杂剧剧本中所呈现的演
员㊁剧目㊁表演习俗㊁演出地点等与元代戏台㊁考
古实物结合ꎬ试图还原元杂剧演剧实况ꎬ达到一种 文化考古 ꎮ由于辩论结合ꎬ叙议相辅ꎬ合理推测与文物实例兼顾ꎬ有一定的探索性㊁科学性ꎮ我
们知道ꎬ元代演剧实况ꎬ目前限于资料ꎬ无法还
原ꎮ目前除了有限的元代戏台对演剧剧场留下实证
外ꎬ其他多从墓葬壁画㊁宋金杂剧砖雕来管窥ꎮ元
杂剧剧本本身就是演剧的实物资料ꎬ杂剧中所记的
宋元演剧状况ꎬ今人更是无法忽略ꎮ为了尽可能地
探索元杂剧演剧的真实性ꎬ该著还特别从元刊杂剧
中去寻找线索ꎮ如对于 菱花镜 的由来㊁功能
的探讨ꎬ就引用了«玉镜台»«贬夜郎»«竹坞听
琴»«云窗梦»«汉宫秋»等多部剧目ꎬ概括出:
㊀第5期㊀王㊀立ꎬ黎彦彦:在民俗学与元杂剧的连接处 评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镜子常与女性有关ꎬ菱花镜在婚姻爱情题材的杂剧中就成了一种文化意象ꎬ常用来表达女子思春㊁相思之情 [1]86应当说ꎬ这在古代源远流长的镜文化意象演变史中ꎬ是一个奇特的现象ꎬ值得探讨ꎮ笔者曾注意到元代的 相思化石 传说与石崇拜等关系[6]ꎬ却没有同元曲创作更多地联系起来ꎬ现在看来ꎬ彭著启发我们ꎬ也当从元代文体主流创作对于爱情婚姻热衷ꎬ加以全面考察ꎬ才会得出更接近文化史事实的理解ꎮ
其五ꎬ该著还注意到民俗文化变迁对元杂剧创作的微妙影响ꎮ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ꎬ如此而言ꎬ则古代戏曲的研究也就不再是简单的㊁静态的ꎬ而是一种动态的ꎻ剧本是相对稳定的物态的ꎬ其文化精神内涵则成了渐变的ꎬ这种渐变规律的揭示ꎬ事实上已超出了戏曲本身的研究ꎬ而具有社会学㊁历史学的更多的意义ꎬ学界此方面研究及其理论目前还很薄弱ꎮ该著将神话传说㊁神灵信仰等都有意识地展现在民俗文化变迁中ꎬ特别是元杂剧作家如何予以对民俗文化的选择㊁记忆和展演的ꎬ让我们看到元杂剧的 当代性 和 历史性 如何协调ꎬ这也是任何文艺必须面临的问题ꎮ无疑ꎬ这方面带有一定的方法论的意义ꎮ
其六ꎬ该著没有停留在此ꎬ而是深挖 所以然 ꎬ对元杂剧如此大量运用民俗元素的成因ꎬ该著从元代的时代特征㊁底层审美心理和民俗趋同角度予以思考ꎬ如谈到人的觉醒ꎬ从婚恋观念㊁海洋意识㊁经商意识乃至生命意识几方面论述ꎬ都不忘结合民族融合和宋元时代特征ꎻ论及底层审美又从官民二元思维对照下分析现实政治权力㊁民族关系与底层话语表达之间的微妙互动关系ꎬ元杂剧如何借助剧情㊁历史题材㊁语言策略来隐性实现ꎬ提出了 元杂剧三级权力体系的叙述 自我私语 现象ꎬ重述神话㊁节日叙述与民族意识㊁大众审美的关系ꎮ于是ꎬ对于元杂剧与民俗的关系ꎬ该著也就有着明确的总结意识ꎬ并常用数字序号分列ꎬ观点明确条理清晰ꎮ文末大段总结论述的ꎬ如 口头传说的历史变迁对元杂剧的影响有几个特点 ꎮ行
文中予以分析提炼的如 哭三声ꎬ笑三声 ㊁抛
髯㊁前后台互动演出㊁结局热闹演出等表演模式ꎻ 约会语言 民族语言 等语言叙述模式ꎬ以及占卜㊁预兆式的承前启后剧情结构模式等ꎮ
此外该著还有一个特点ꎬ就是能够根据文本实
存ꎬ设立饱含民俗因子的一系列民俗事象的专题ꎬ
广采相关文献ꎬ精细地比较㊁思辨ꎮ从民族㊁宗
教㊁历史时代对神灵的商榷性辨析ꎬ如九天女与九
天玄女㊁祆神与火神㊁哪吒信仰㊁五脏神㊁五瘟
使㊁八仙及其排序ꎻ对前人研究得失的辨析进行了
学术对话ꎬ如元杂剧故事的断代㊁孟姜女传说主人
公姓名的考述㊁妆孤学俊㊁一人主唱和杂剧中心说
等ꎻ从演剧的角度对杂剧演出复原性辨析ꎬ如抛
髯㊁ 蹅㊁骑㊁踏 竹马以及 蹅 躧 跚 骑 马的表演形态辨析又结合了后世戏剧演出模式ꎬ以及宾白㊁词曲乃至科介都有详尽分析ꎬ等等ꎬ皆是ꎮ可以说具备了民俗文化百科全书的功能ꎮ
文本细读ꎬ重回经典ꎬ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
门径ꎬ也是当前学术界力避浮躁㊁务虚空谈研究而
倡导的一种学风ꎮ尽管由于覆盖面大ꎬ所涉内容错
综复杂ꎬ该著在有的专题探讨上还有着一定的空
间ꎬ可以继续深化㊁细化ꎬ但瑕不掩瑜ꎬ该著能立
足元杂剧文本ꎬ在民俗学视野下系统地㊁多维多重
地跨学科解读ꎬ新意迭出ꎬ值得充分肯定ꎮ在学术
发展的技术性因素不断增强的今天ꎬ专书的学术史
地位与价值ꎬ在强调该著作原创性㊁系统性㊁强化
学术规范的现今ꎬ还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ꎬ笔者曾
把有关古代文学㊁比较文学等60余篇学术书评结
集ꎬ作为学术史的雪上留痕及系统论著的补
充[7]1-16ꎮ元杂剧(元曲)作为中国文学史中极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分支ꎬ曾被称作: 在中国的戏剧文学中ꎬ元曲是最优秀的 [8]186-187ꎬ且戏曲又是最接近民俗文化的ꎬ如此选题ꎬ本书著者年富力强ꎬ愿能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ꎬ百尺竿头ꎬ更上层楼ꎮ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1卷㊀
㊀第5期㊀王㊀立ꎬ黎彦彦:在民俗学与元杂剧的连接处 评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17.
[2]BAUERW.ChinaandtheSearchforHappinessꎬtrans[M].SHAWM.NewYorkSeaburyPressꎬ1976.
[3]王立.从海意象传说及相关母题谈中西方旅游观[J].中国比较文学ꎬ1996(1):61-71.
[4]王立.大海与中西文学 中西方民族文化精神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ꎬ1989(5):70-75.
[5]彭栓红.山西民歌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ꎬ2013.
[6]王立ꎬ赵伟龙.生命体内生异石母题的源流与认知意义 从«辍耕录»奇石祈雨谈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ꎬ2015(5):157-161.
[7]王立.文学研究方法论与学术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ꎻ天天出版社ꎬ2019.
[8]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M].陈顺智ꎬ徐少舟ꎬ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ꎬ1987.
SomeCommentsonFolkCultureofYuanZajuWrittenbyPengShuanhong
WANGLiꎬLIYan-yan
(InstituteofLanguageandLiteratureꎬDalianUniversityꎬDalian116622ꎬChina)Abstract:FolkCultureofYuanZajuwrittenbyPengShuanhongisanewachievementofthestudyonthere ̄lationshipbetweenancientoperaandfolkcustom.Itisasuccessfulpracticeoffolkloreresearchtheoryandmethodintherepresentativeliteraryfieldofanera.Basedontheexistingresearchꎬtheauthorabsorbsꎬsynthesizesandcreativelyconductsmulti-disciplinarydiscussionsꎬanddeepensthedifferencesandcharacteristicsofmulti-eth ̄nicfolkcustomswiththehelpofethnicperspective.Theauthortriestocombinetheactorsꎬplaysꎬperformingcus ̄tomsandperformingplacespresentedintheZajuscriptwiththestageandarchaeologicalobjectsoftheYuanDy ̄nastyꎬtryingtorestoretheZajuperformanceoftheYuanandcarryout culturalarchaeology .Italsopaysatten ̄tiontothesubtleinfluenceofthechangesoffolkcultureonthecreationofYuanZajuꎬandconsidersthecausesoftheextensiveuseoffolkcustomelementsinYuanZajufromtheperspectiveoftimecharacteristicsꎬbottomaestheticpsychologyandfolkconvergence.
Keywords:YuanZajuresearchꎻfolkeventsꎻfolkcultureꎻinterdisciplinaryꎻacademichistory
(责任编辑:孙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