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初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初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其原因,大河流域
A. 自然资源匮乏
B. 文明成果丰硬
C. 文化积淀厚重
D. 适合农
业耕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主要是由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农业的发展为亚非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D符合题意;自然资源匮乏错误,正是因为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才能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所以A不符合题意;先有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才能有文明成果,因此此项不是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原因,所以B不符合题意;先有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才能有文化积淀,因此此项不是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原因,所以C不符合题意。

2. 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

这里的“精神”是指
A. 《汉谟拉比法典》
B. 种姓制度
C. 雅典民主政治
D. 《查士丁尼法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中的“精神”是指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雅典民主开民主政治的先河。

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C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就,A错误;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与古希腊无关,B错误;《查士丁尼法典》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学著作,它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阶段,D错误。

综上故选C。

3. 《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

”据此,连接封君与封臣之间的纽带的是()
A. 土地分封
B. 血缘关系
C. 行臣服礼
D. 行效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

”可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纽带是土地分封,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A。

4. 柯勒曾说:“大学的出现是十二三世纪心智活动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

”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专门和实用,因此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

这说明()
A. 大学为反对教会的思想控制而存在
B. 西欧教育与学术领域出现新气象
C. 大学的课程适应了领主的文化需求
D. 大学拥有司法特权和教育自主权【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专门和实用,因此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可知中世纪出现的大学注重实用,培养了实用型人才。

这种情况打破了教会思想的垄断,是西欧教育与学术领域出现的新气象,B项正确;大学的出现是为了迎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不是为了反对教会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大学的课程注重专门和实用,并不适应领主的文化需求,排除C项;大学拥有司法特权和教育自主权由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5. “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是对《罗马民法大全》的评价。

这一评价旨在强调《罗马民法大全》具有
A. 保守性
B. 残酷性
C. 进步性
D. 滞后性【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罗马民法大全》虽然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主张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性,故选C,排除AD;《罗马民法大全》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无法体现其具有残酷性,排除B。

【点睛】
6.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纱幕”在意大利烟消云散的根本原因是()
A. 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 意大利拥有许多文学、艺术巨匠
C. 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航线的中心地位
D. 罗马教皇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使“纱幕”在意大利烟消云散的事件是文艺复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在于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A项正确;意大利拥有许多文学、艺术巨匠是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航线的中心地位与文艺复兴的出现无关,排除C项;罗马教皇的统治会阻碍文艺复兴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A项。

7.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

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

他们坚持要对他们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A. 肯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C. 固守了封建等级的观念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国王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

他们要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B项正确;A项表述不正确,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项。

8. 下图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

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后来被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美洲大陆,所以C 项符合题意;A项是迪亚士第一个到达了好望角,B项是达•伽马最早到达了亚洲印度,D项是麦哲伦最早完成了环球航行。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9. 据统计,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余年中,非洲的人口损失达到1亿之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奴隶贸易的盛行
B. 欧洲人将瘟疫带到非洲
C. 工业革命的扩展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余年中,非洲的人口损失达到1亿之多”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随着种植园的发展和劳动力严重不足,欧洲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非洲的黑人便成了他们猎取劳动力的主要对象,所以奴隶贸易成为一桩赚钱的买卖,导致大量的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使得非洲损失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A项正确;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余年中,非洲的人口损失达到1亿之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黑奴贸易,而不是瘟疫,B项错误;这时期非洲损失大量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黑奴贸易,导致非洲损失大量精壮劳动力,与工业革命无关,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14年,不符合题干时间,D项错误。

10. 下边大事年表揭示了14-17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主题是()
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A. 欧洲的社会转型
B. 欧洲的思想解放
C. 欧洲的革命运动
D. 欧洲与世界的联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学过的知识我可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欧洲的革命运动。

哥伦布到达美洲,加强了欧洲与世界的联系。

所以右边大事年表揭示了14-17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主题是欧洲的社会转型,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 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

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A. 英国议会与王权斗争的起因
B.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进程
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世界意义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扩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可知,这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英国革命的开始;根据题干材料“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可知,这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英国革命的结束,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最终战胜王权;根据题干材料“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可知,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国王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由此可见,题干材料反映的正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进程。

故选B;ACD项只能体现题干的部分内容,无法全面涵盖题意,排除。

故选B。

12.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指出:“法国大革命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

它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

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

”材料旨在说明法国大革命()
A. 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改变了法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C. 革命的过程非常痛苦
D. 得到了国内各阶层人民的拥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

它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
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过程非常痛苦,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国大革命的世界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法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法国大革命得到了国内各阶层人民的拥护,排除D项。

故选C项。

13. 下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依次是
A. 《权利法案》《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拿破仑法典》
B. 《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破仑法典》
C. 《拿破仑法典》1787年宪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1787年宪法《权利法案》《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拿破仑掌权后颁布《拿破仑法典》。

B符合题意;《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颁布的,且不符合“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A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4.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A.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C. 东西方的冲突与隔绝
D. 晚清政府的挣扎与徘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交通运输方面,蒸汽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和汽船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交通工具。

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走向衰落。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逐渐缩小”。

这些章节的内容都与工业革命有关,该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工业文明下的世界,A项正确;BCD
所述片面,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A项。

15. “1853年,印度第一条铁路通车;英式法律制度被引进;为了向东印度公司输送合格人才,大批英国人被送入刚刚成立的印度大学,印度首批三所大学均成立于1857年。

”这说明( )
A. 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 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
C. 殖民掠夺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D. 殖民统治是印度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853年,印度第一条铁路通车;英式法律制度被引进、印度首批三所大学均成立于1857年”可知,英国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B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殖民统治是印度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因素表述错误。

由此由此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6. 下侧示意图表现的主题是
A.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俄国沙皇废除农奴制改革
C.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道路
D. 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示意图可知,该图反映了俄国呈现阶梯上升状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为了加强封建专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

18世纪初,彼得一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它使封建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增强抵御西欧国家侵略及扩张能力。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这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废除了农奴制度,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因此,示意图表现的主题是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进步,故D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它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B
项仅是指19世纪的农奴制改革,不能全面表现示意图的主题,排除B项;18世纪彼得一世改革和19世纪农奴制改革都是沙皇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巩固统治为根本目的,排除C项。

故选D项。

17. 下表是林肯在不同时期对奴隶制的态度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时间1854年1861年1862年
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立即废除奴隶

不再要求立即废除奴
隶制
必须废除奴隶制
A. 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引发了内战
B.林肯根据主要矛盾调整策略
C. 林肯是坚定的废奴主义者
D. 林肯同情黑人奴隶,主张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知识,由于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引发了南北战争,而这种矛盾的焦点问题是奴隶制的废存问题,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以此为借口,发动内战,林肯为避免战争,1861年时,林肯不再要求立即废除奴隶制,而战争爆发后,为了扭转战争形势,1862年林肯主张必须废除奴隶制,所以导致林肯对奴隶制的变化的共同原因是:林肯根据主要矛盾调整策略,所以答案是B。

18. 1888年日本学者松本三之介说:“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解决的。

然而,我国开国以来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产生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此材料强调了( )
A. 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工业快速发展
B. 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C. 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D. 日本盲目吸收外来文明的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我国开国以来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产生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强调了日本盲目学习西方文明,破坏了国民的性格,虚饰国家的文明。

阐明了日本盲目吸收外来文明的危害,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不合题意,故选择D。

19. 19世纪60年代,美国、俄国和日本为了解决国内面临的严重危机,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废除了封建专制
C. 维护了国家统一
D. 摆脱了殖民压迫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19世纪60年代,美国、俄国和日本为了解决国内面临的严重危机,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A符合题意;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故B不符合题意;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的改革没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故C不符合题意;摆脱了殖民压迫和美国南北战争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 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

上述变化说明()
A. 工业革命是简单的技术改良
B. 科技发明不再需要经验积累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更大
D.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的信息可知,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没有亲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者都是科学家,这说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D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是简单的技术改良的说法都具有片面性,A不符合题意,排除;B说法错误,排除;C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 平奇贝克在《女工与工业革命》中说: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表现自己在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

”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A. 增强了女性融入社会的能力
B. 促使女性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C. 提高了女性的生产积极性
D. 有利于培养女性良好的工作习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表现自己在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了工业革命中工厂的出现使女性在思想、交友、社会活动方面等方面更加的融入社会,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上未体现,故排除BCD项。

故选A 项。

22. 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他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

他是
A. 贝多芬
B. 梵高
C. 列夫·托尔斯泰
D. 达尔文【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体现了贝多芬顽强的毅力、倔强的性格同“命运”和社会的不公的抗争。

他的《英雄交响曲》是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英雄业绩的,完成于1804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荷兰的画家,排除;C项是俄国的伟大作家,排除;D项是英国的生物学家,排除。

故选A。

23.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被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

”上述材料反映了一战的影响是
A. 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B. 促进了殖民地民族觉醒
C. 形成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D. 削弱了欧洲的殖民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被破坏”“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可知,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A正确;题干信息没显示“殖民”“战后新秩序”的信息,故BCD错误。

综上故选A。

二、解答题
24. 近代以来,大国崛起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
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

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自《强国之鉴》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主义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

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

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

——摘自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宫廷政变”是什么?并指出英国的“政治体制”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弃旧图新”的原因。

分析“弃旧图新”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案】(1)“宫廷政变”是“光荣革命”。

影响:保证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和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原因:日本面临生存危机。

影响:使日本摆脱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现代化,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

(3)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

(4)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尊重规律,结合国情,制定相应的政治经济政策。

【解析】
【详解】(1)据材料“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

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