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4: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晋城期末,16)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士”是分封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了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的游士”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2.(2019·唐山二模,20)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

稷下学宫()
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
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

3.(2019·南平二模,24)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

这反映古代中国()
A.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
B.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
C.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
D.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阐述不论是“为人君父”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不懂《春秋》”,即在强调《春秋》的作用,旨在用儒家规范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故选A项;作为判断善恶曲直标准的是《春秋》中蕴含的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而不是《春秋》,排除B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孔子维护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而是周礼即社会秩序,排除C项;文献经典不能真正起到维护身份等级的作用,孔子只是借此阐述儒家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作用,排除D项。

4.(2019·洛阳一模,2)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
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

5.(2019·唐山三模,24)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

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

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

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 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体现了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

6.(2019·南宁一模,24)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
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

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
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答案』 A
『解析』荀子强调通过礼法并用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同时注重爱民,是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故选A项;汉代董仲舒将君权神授的思想融入儒家学说中来,排除B项;荀子提倡礼法并用,强调社会秩序,而不是君民平等,排除C项;荀子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不等同于法家思想被儒家思想全盘接受,排除D项。

7.(2019·乐山一模,24)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

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

这表明道家思想()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答案』 A
『解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

8.(2019·山西大学附中高三诊断,24)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

”这反映出韩非子()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因此强调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而非强调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排除A项;材料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到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强调等级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排除D项。

9.(2019·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24)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

这反映出()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可知墨家主张为了追求财富可以取消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而非儒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墨家对待天命论、礼乐制的态度而非墨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墨家与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不同的思想流派,儒家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墨家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

10.(2019·滨州高三上学期期末,6)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A.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
『答案』 A
『解析』根据“贤者居位”“出于公心”“主信忠臣”可知儒家吏治强调个人内在品性,“形式主义”“以私制私,设事防事”等信息可知法家吏治更注重外在因素,而非内在因素,两者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故选A项。

11.(2019·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映,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

12.(2019·怀化一模,24)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

这反映了()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结合所学知识,《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体现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 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10分)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9分)
(3)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6分)
『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度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任答三点)
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维护统治。

14.(2019·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答案』示例1: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

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

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示例2: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就是欲借传统之力推进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就必须“丑化”孔子。

法国的伏尔泰对孔子的赞美,也是为其反对封建教会和王权专制,进而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服务的。

总之,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示例3: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虽说中外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多有变化,但不论是中国古代对他的“圣化”“正统化”还是“僵化”,乃至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其实都从本质上反映出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刻。

他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至今;编撰了六经,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

总之,孔子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和作为,充分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