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教案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教案
1.仔细观察,看懂图意,了解漫画内容,得到启示。
2.根据阅读提示把看到的、想到的编成故事,进行习作。
3.抓住中心,恰当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
一、激情导入,了解漫画。
1.出示几幅漫画,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找出漫画与普通画之间的异同。
2.教师总结漫画特点:漫画指的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所以欣赏漫
画时,我们不能光用眼看,而要用心看,努力思考漫画的深意。
3.试着让学生理解前面几幅漫画中的一幅,体会漫画的欣赏方法。
4.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徜徉在生活这本大书中,捡拾了许多生活给予的馈赠。
漫画,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馈赠。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华君武的漫画《假文盲》,看看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指导观察,欣赏漫画。
1.观察漫画,理解画面。
出示漫画:这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漫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画家都画了些什么。
强
调观察时关注细节。
(板书:仔细观察)
指名汇报观察所得。
(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2.展开联想,拓展画面。
同学们能透过画面想象画外画家没画出来的内容吗?出示图画指导:这可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上有哪些人?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面对母子,那几个男性角色是什么态度?这位母亲又是什么表情?她会说些什么?
小结:看图就要这样,仔细观察画面后,要展开联想,透过画面看到画外的东西。
(板书:展开联想)
学生采用刚才的方法欣赏漫画,让漫画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想好后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联系生活,升华画面。
看图,读“假文盲”这个题目。
读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自身有过类似的现象吗?“假文盲”们为什么这么冷漠?他们为什么要站在母子上车处?你觉得这幅漫画是在讽刺什么现象?(提示:这群“假文盲”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公德心。
)
总结:文盲固然可怕,但“假文盲”更加可怕,因为他们是“真自私”!社会上某些人缺的不
是文化,而是公德心!这就是画家给我们的警示,也是我们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
引导回忆分析的方法。
(板书:联系生活)
(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中选入的另一幅漫画。
)
三、明确要求,撰写漫画作文。
1.明确要求。
(1)默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并用铅笔勾画出重点。
(2)归纳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分哪几方面。
①可以写漫画带来的启示。
②可以根据画意编故事。
(3)指导两个方面的写作侧重点,请学生选择要写的内容。
2.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用第几人称的叙述方法,指导命题。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当堂习作,教师随机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1.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找出习作的亮点,发现不足。
2.同桌交换阅读习作,互相评改。
3.指名在全班交流习作,师生一起评议、修改。
4.再次默读自己的习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漫画的启示
仔细观察
↓
展开联想
↓
联系生活
编故事——记叙文
谈感受——议论文
根据学生喜欢漫画的心理特点,将了解漫画、欣赏漫画与撰写漫画作文结合在一起,在指导过程中教给学生漫画作文的写作步骤:第一步,看漫画,定角度;第二步,联现实,想寓意;第三步,述画面,评价值。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
超级思维
一个刚退休的老人在学校附近买了一间(简陋豪华)的房子,住下的前几个星期还很
近踢垃圾桶闹着玩。
(嘈杂安静),不久有三个年轻开始在附(fǔfù)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嗓)音,出去跟年轻人谈(叛判)。
“你们玩得真开心。
我喜欢看你
们玩得这样高兴。
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给你们每人一块钱。
”
三个年轻人很高兴,更加使劲地表演“足下功夫”。
过了三天,老人(高兴忧愁)地说:“通货膨胀(减少增加)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
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
每天下午,他们(陆续继续连续)去垃圾桶旁边使劲踢。
一个星期后,老人又对他们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对不起,
每人只能给两毛了。
”
“两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浪费(宝贵贵重)的时间在这里撒(sāsǎ)野呢,不干了!”
从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1)根据意思写词语。
数量少。
________
国家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________
(2)文章几次提到三个年轻人踢垃圾桶,说法却不尽相同,请你从文中找出来。
(3)文章几次提到三个年轻人神情的变化,找出来。
(4)“超级思维”是谁的?为什么说这是“超级思维”?
(5)选出括号里正确的拼音、字或词。
一个刚退休的老人在学校附近买了一间(简陋豪华)________ 的房子,住下的前几个
星期还很(嘈杂安静)________ ,不久有三个年轻开始在附(fǔfù)________ 近踢垃圾桶闹着玩。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嗓)________ 音,出去跟年轻人谈(叛判)________ 。
“你们玩得真开心。
我喜欢看你们玩得这样高兴。
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给你们每人一块钱。
”
三个年轻人很高兴,更加使劲地表演“足下功夫”。
过了三天,老人(高兴忧愁)________ 地说:“通货膨胀(减少增加)________ 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给你们每
人五毛钱了。
”
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
每天下午,他们(陆续继续连续)________ 去垃圾桶旁边使劲踢。
一个星期后,老人又对他们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对不起,每人只能给两毛了。
”
”两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浪费(宝贵贵重)________ 的时间在这里撒(sāsǎ) ________ 野呢,不干了!”
【答案】(1)区区
;通货膨胀
(2)①踢垃圾桶闹着玩。
②更加使劲地表演“足下功夫”。
③他们继续去垃圾桶旁边使劲踢。
④在这里撒野。
(3)很高兴、不大开心、脸色发青。
(4)退休的老人。
因为老人明明受不了嗓音,跟年轻人谈判,却告诉他们每天都来踢垃圾
桶,每人一块钱,过了三天,以通货膨胀减少了自己的收入为由,只给他们每人五毛钱。
一星期后,他又以没收到养老金支票为由,只给他们每人两毛钱。
三个年轻人失去了踢垃
圾桶的兴趣;老人过上了安静的日子,所以说老人的思维是超级的。
(5)简陋
;安静
;fù
;噪
;判
;忧愁
;减少
;继续
;宝贵
;sā
【解析】【分析】第一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意思,不难写出。
文章几次提到三个年轻人踢垃
圾桶,说法却不尽相同,分别是①踢垃圾桶闹着玩。
②更加使劲地表演“足下功夫”。
③他们继续去垃圾桶旁边使劲踢。
④在这里撒野。
文章提到三个年轻人神情的变化,分别
是很高兴、不大开心、脸色发青。
根据全文,超级思维是“退休的老人“。
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5小题是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字形以及拼音等的掌握。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
能力是一种提升。
3.课外阅读。
蛇与刺猬
①蛇一逮住青蛙,总是用它藤蔓般的躯体,把青蛙团团缠住,然后张开它那极大的嘴
巴……
一天,蛇遇到了刺猬,它又故伎重施。
刺猬顿时蜷缩起来,有意地听从蛇的摆弄。
只是在
蛇把刺猬缠到紧得不能再紧的时候,刺猬一下使劲张开了它周围的尖刺,刺穿了蛇的躯
体。
蛇再也无法逃脱,最后成了刺猬的美餐。
②蛇在临死的时候,痛苦地说:“我这是活该,竟______________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本想做一个赴宴的人,没想到反倒成了别人桌上的吃食。
”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故伎重施:________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文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案】(1)指重新施用过去的伎俩(手法、欺骗、诡计、卑鄙狡猾的计策或计谋)。
文
中指蛇又采取对付青蛙的办法来对待刺猬。
(2)用相同的眼光
(3)省略了蛇吞食青蛙的内容。
(4)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不同,采取的办法也应不同。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第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词语解释
的能力。
故伎重施,故:旧的.伎:伎俩.比喻老花招再重复一次。
文中指蛇又采取对付青蛙的
办法来对待刺猬。
第二题主要补充课文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蛇这里用相
同的眼光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本想做一个赴宴的人,没想到反倒成了别人桌上的吃食。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蛇吞食青蛙的内容。
读了这篇短文,我们要懂得: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
看待事物;事物不同,采取的办法也应不同。
【点评】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从阅读中这则寓言的含义,这对学生能力是
一种提升。
4.课外阅读。
一张电影片
雨细细地下着,灯光迷蒙。
我悠闲地向电影院走去。
电影院门口,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衫,手里捏着钱,不声不响地
站在雨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牵扯着他的衣角。
等退票的人很多,我刚走近电影院,不少人凑上来问我有没有余票。
我一个劲儿地摇
头。
我只有一张票,怎么能给人呢?谁知这时,男孩的父亲迎向了我。
“有票吗?”男子低声地问,声音带着点企望。
小男孩仰起头,急切地看着我,深深的眸子里闪着温柔的光,一眨不眨地盯着我,望着
他渴求的眼神、热切的神情,我的“没有”哽在嗓子眼。
我突然记起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也是这样的细雨迷蒙,灯光冥冥,我也是男孩这样的年
龄,不同的是,牵扯着我的手等退票的是母亲。
顿时,那种遥远的热切的记忆渐渐涌向心
间,我的心柔柔地震颤了。
那次,是一位满脸洛腮胡子的叔叔把票给了母亲。
当母亲付过
钱接过票时,我是多么欣喜、雀跃啊!这时,一种崇高的感情在我心间升腾,我突然感到
把票让给这个男孩是我的责任似的了。
我将手里捏着的一张票递给了孩子的父亲。
男孩的脸放光了。
“谢谢叔叔!”
“没什么。
”我答,情不自禁地伸手拍了拍男孩的头,仿佛大哥哥对小弟弟那样。
看着小男孩蹦蹦跳跳地向电影院走去,我抬腕看了看表,离开映正好还有五分钟。
我心
里涌上一种恬淡熨帖的感觉,那是一种做了一件应该做、值得帮的事的感觉。
回家的路上,我没有撑伞,任细雨丝丝地洒落在我身上。
我吹起了口哨,看着街灯闪烁
的光晕,树枝摇曳的碎影,突然感到这世界是多么美好和亲切!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
________的眼神 ________的感情
________的记忆 ________的光晕
________的碎影 ________的感觉
________的神情 ________的灯光
(2)小男孩仰起头时,为什么“我”的“没有”哽在噪子眼?
(3)“我”做了一件应该做、值得做的事是指什么?
(4)最后,“我”把票给了别人,自己没看成电影,为什么还觉得美好呢?
【答案】(1)渴求
;丰富
;模糊
;闪烁
;摇曳
;难忘
;热切
;柔和
(2)因为“我”看到他渴求的眼神、热切的神情,不忍拒绝。
(3)把仅有的一张电影票让给了男孩。
(4)有的时候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考查学生的搭配能力。
眼神,可搭配渴求,表示急切。
感情,一般很丰富。
记忆,清晰也可模糊,光晕,自然现象,可为闪烁的。
碎影,摇曳的碎影为固定搭配。
感觉美妙,申请热切,灯光柔和等均为一般常见搭配。
作者看到他渴求的眼神、热切的神情,不忍拒绝,把仅有的一张电影票让给了男孩,最后他没看成电影,还觉得美好是因为有的时候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海上生明月(节选)
巴金
四周都静寂了。
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
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
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
船像一条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
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
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
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
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
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咸了一轮皓月。
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一粟。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
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
我们吃过晚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这红灯并不亮。
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
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
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
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条黑带。
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
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恰当的词语。
①辽阔的海面上雾气蒙蒙。
________
②明亮的月亮。
________
③大海中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拟人句。
(3)目睹了明月升天的过程,作者有何感慨?用文中语句回答。
(4)作者最难忘的月出是怎样的?
(5)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很多,请你写两句与大家共赏。
(6)月亮总能勾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发挥想象说一说月亮在你心中像什么。
【答案】(1)万顷烟波;皓月;沧海一粟
(2)|
(3)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4)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
间绕着一条黑带。
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
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
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5)小时不识月,忽作白玉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略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
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
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
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所谓“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
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就能找到答案。
(5)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6)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发挥想象。
故答案为:(1)①万顷烟波、②皓月、③沧海一粟
(2)比喻句:船像一条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
拟人句: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
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3)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4)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
腰间绕着一条黑带。
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
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
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5)小时不识月,忽作白玉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
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想象。
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两个电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一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hé huō)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féng fèng)里乘
打了个大喷嚏。
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jiē jié)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
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mēnɡ)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暖和________(hé huō)窗缝________(féng fèng)
结结实实________ jiē jié)
发懵________(měnɡmēnɡ)
(2)比一比,再组词。
端________ 锋________
喘________ 缝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再仿写两个。
①AABB: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AABC: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选择填空。
省略号表示:a、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b、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①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________
②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________ (5)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整晚都睡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仔细阅读画线的句子,“他”愣住的原因是:________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7)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一句什么谚语或诗句?请写下来。
【答案】(1)huō;fèng;jiē;mēnɡ
(2)端正;锋面;喘气;缝隙
(3)端端正正;跌跌撞撞;整整齐齐;真真切切;斤斤计较;津津有味;蒸蒸日上;栩栩
如生
(4)b;a
(5)因为冷空气即将到达武汉,老王不放心自己的儿子;是因为他只想到关心自己的儿
子,没想到自己的母亲还在关心着他,而老王根本没有想到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
(6)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下一代,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父母呢。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
、结结实实(jiē)、发懵(mēnɡ)
辨析。
暖和(huō)、窗缝( fèng)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字音、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①是AABB式结构,如:端端正正。
②是AABC式结构,如:津津有味。
(4)解题时要细读语句,联系上下文了解省略号的作用,①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
了。
②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5)考查回答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一般都能找到答案,但有的需要加以概
括。
(6)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7)考查对相关彦语,诗句的掌握,在与平时的积累和记忆。
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
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
记忆生字。
(3)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
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4)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
掌握及应用。
(5)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
(6)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能力。
(7)主要考查学生对谚语的掌握,要求
学生请教长辈或借助资料收集谚语,平时多记多积累。
7.课外阅读。
灯光
夏夜,静悄悄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姑娘出外飘游。
她那柔和的金黄色的光芒,像
轻纱一样笼罩着大地。
她在天空中飘呀,飘呀。
夜渐渐深了,一家家的灯火相继熄灭了,
人们进入了梦乡。
夜更深了,月亮姑娘在静寂的夜空继续慢慢地飘着。
忽然,她发现有一盏灯还亮着,
那灯光和天上的星光相互辉映。
月亮姑娘好奇地探头一望,只见那明亮的灯光下有一位老
师,她面前放着厚厚的一摞学生作业本。
这位老师正在埋头批改学生作业。
她改得那么认
真,那么仔细,连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不放过。
额上渗出了细小的汗珠,她也顾不上擦。
咦,她怎么笑了?月亮姑娘又往前探了探头,啊,她改到了一篇好文章。
哟,怎么又皱眉了?咳,原来是批到了“淘气大王”的胡涂作业。
啊,这就是老师的甘和苦。
在这盏“长明灯”下,她的双鬓银丝不断增多,她的额上皱
纹逐渐加深。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月亮姑娘叹息着悄悄离去,她不忍心打扰老师的工作。
啊,夏天的夜晚是多么宁静!月亮是那么柔和,星星是那么闪烁迷人。
老师屋里的那
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1)给短文分段。
(2)概括第二、五自然段段意。
(3)找出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4)为什么说:“老师屋里的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答案】(1)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节)。
(2)第2自然段:深夜,月亮姑娘看见老师还在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第5自然段:老师屋里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迷人。
(3)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4)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
人。
【解析】【分析】(1)这篇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节)。
(2)第2自然段:深夜,月亮姑娘看见老师还在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第5自然段:老师屋里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迷人。
(3)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为了孩子们
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4)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
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点评】(1)只有掌握了课文内容,才能划分出段落。
(2)找出了每段的中心思想;(3)考查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为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
分光。
(4)告诉了我们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
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8.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
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
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
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
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
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
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