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带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魏得强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
13 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
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
养。
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
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
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
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
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
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
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
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
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
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
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
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
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
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1)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忽然有些惭愧了”?
(3)第⑦段中划线的短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4)赏析下面句子。
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
(5)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
【答案】(1)吃惊;重新把瓶子放到原处并说明原因
(2)一是因为爸爸明白女儿把空瓶子放回到垃圾旁,是为了给捡废品的老人一个劳动的尊严——靠劳动吃饭;二是因为自己曾经给予老人的帮助是一种施舍;三是因为对女儿的误
解。
(3)一方面是指那个捡废品的老人,另一方面是指有尊严靠劳动生活的人。
(4)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儿完成任务后的一种轻松、愉快和十分自豪的心(5)一方面是指女儿用空瓶子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另一方面是指爸爸看
到女儿成长后内心感到的温暖。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同时筛选出各个情节中人物的心理。
当我捡回瓶子时,女儿很吃惊(文章第④段第一句)。
第⑤⑥两段写女儿重新把瓶子放回原处并说明原因,我听了之后,忽然有些惭愧。
据此答题即可。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女儿把空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我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然后女儿又趁我不注意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
我以为女儿这样做是为了面子,但听了女儿的解释后,我才彻底明白女儿这样做的用心,自己自己对那个捡废品的老人也有同情心,但不如女儿的做法好,因为女儿这样做是为了给捡废品的老人一个劳动的尊严,而自己那样做是一种施舍。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从文章内容来看,是指那个捡废品的老人,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看,是指有尊严靠劳
动生活的人。
(4)“轻快地跑”“拉着”是对女儿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女儿把空瓶子放回原处后,想着自己这样做既能帮助那位老人,又保护了老人劳动的尊严,因此心情非常轻松、愉快和自豪。
而这几个动词的运用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儿的这样心情。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文中女儿执意要把空瓶子放到垃圾箱旁,是为了给捡废品的老人一个劳动的尊严——靠劳动吃饭。
她给老人带来了有尊严的温暖;从女儿的做法中,我感觉的成长,这也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
故答案为:⑴吃惊;重新把瓶子放到原处并说明原因
⑵一是因为爸爸明白女儿把空瓶子放回到垃圾旁,是为了给捡废品的老人一个劳动的尊严——靠劳动吃饭;二是因为自己曾经给予老人的帮助是一种施舍;三是因为对女儿的误
解。
⑶一方面是指那个捡废品的老人,另一方面是指有尊严靠劳动生活的人。
⑷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儿完成任务后的一种轻松、愉快和十分自豪的心
⑸一方面是指女儿用空瓶子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另一方面是指爸爸看到
女儿成长后内心感到的温暖。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
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心情。
⑵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具体方法是: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⑶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
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答题时要结合
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⑸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
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村槐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
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
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
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
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
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
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
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
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
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
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
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
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
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熏风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
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
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
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
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
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
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
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
苦涩。
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
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
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
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
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
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
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
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
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1)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
A. 思乡
B. 村槐
C. 祖父
D. 长大(2)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三件往事。
(3)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4)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
品读第⑤段,找出两处写村槐和祖父有共同特征的文字,写在下面。
(5)品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B
(2)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3)不能。
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4)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
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5)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是以物品为线索,即“村槐”,故选B。
(2)本文有明显的时间标志词。
找准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写了三件与槐树相关的事:槐树上荡秋千;在槐树下嬉戏;采集槐花槐果换书费。
(3)本此种题型首先回答不能,然后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理由,结合上下文语境谈理由即可。
(4)从文章第五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槐树实则赞美祖父,作者由眼前的槐树的“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的土地”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士,紧紧攥着泥士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这就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5)文章题目为“故乡的槐树”,所以“槐树”本文的线索,文中说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体现了他对故乡槐树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B
⑵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⑶不能。
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
⑷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
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熟悉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准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⑶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回答不能,然后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理由,结合上下文语境谈理由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⑸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山下的国庆月夜
鲁珉
4年前,我喜欢上了户外徒步旅行。
那年的国庆前夕,与友相约徒步穿越泸沽湖亚丁。
为避开“十一黄金周”,我们提前几天就进入了宁蒗到木里的无人区。
经过3天的徒步穿越,当我们到达川西亚丁雪山下一个叫呷洛的小村子时,正好是“十一”国庆节,农历八月十六。
向导提前联系了一个叫扎西罗布的藏家。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
放下重装包,大家开始动手做晚餐。
扎西大叔的女儿白玛拉珠有些害羞,我们做饭时她笑呵呵地围着我们,看我们做汉族菜,还用不太流畅的汉语问这问那。
经过一番忙碌,各种炒菜、凉拌菜、汤菜,还有饼干之类的食品,堆了满满一大桌子。
我们热情邀请扎西大叔一家和我们一起吃饭。
席间,我把从千里之外带的月饼分给大家,说昨天是中秋节,今天是国庆节,我们一同共庆佳节。
扎西大叔咬了口月饼说:“这辈子还没吃过月饼呢。
”我问月饼好吃不?他说:“好吃,很好吃。
”他边吃边说,每当国庆时,我们就会在屋前升挂国旗。
你看,那红旗在夜里也还是看得清清楚楚。
他起身从一个超级大的木柜子里搬出一个大壶,笑着说,一起喝青稞酒,庆祝国庆节。
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
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
大家说笑着,互相敬酒,在雪山下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国庆夜晚。
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
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
大家一起说着,笑着,喝着一杯杯清甜可口的青稞酒,藏家房屋里充满着别样的喜庆。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
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
透过窗户,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下的夜空里随风飘扬。
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
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
或许,在极度亮丽的月色下,悠长的情愫会悄悄地生长成对静美雪山夜空的无限依恋。
其实,一年里有很多美好的月夜。
只不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恰恰又是国庆,这一天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寄托与思念。
在那雪山下的高原上,有种情怀飘然而至:伟大的祖国,60多年来,走过风雨,遇见彩虹,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深情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屹立在世界东方。
这时,同行的驴友都出来了,仰望着湛蓝的星空,不知谁大声说,我们唱首歌吧,唱《我爱你,中国》!大家立马附和。
顷刻,雪山下响起高亢的歌声:“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月夜里,秋风起,天高云淡。
抬眼望去,雪域高原下的祖国山河美丽妖娆。
年年有国庆,但在雪山下不同民族的同胞一起过国庆,却不是年年有。
高原雪山下的国庆月夜,令我终生难忘。
那年以后,每年的国庆节假期,我都是背起背包,行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或许,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
(1)根据选文内容,按顺序说说“我们”是如何共庆国庆佳节的。
做晚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国旗,望星空→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扎西大叔”的人物形象。
(3)为什么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4)文章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答案】(1)吃晚饭;发月饼;喝青稞酒;唱《我爱你,中国》
(2)“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擅长酿酒、热爱祖国的藏民形象。
(3)因为那个国庆节,在扎西大叔家,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节的有藏族、普米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同胞,我们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所以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4)“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
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
”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5)深化文章主旨,启迪读者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稳定和谐而努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提干要求和提示,按照时间顺序概
括所做事情即可。
(2)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如: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
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
如: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
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
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擅长酿酒的人。
(3)结合下文“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
”分析即可。
(4)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例如:不知不觉已是深夜。
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
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5)“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
”在结构上总结上文。
内容上是深化主旨,点明中心。
抒发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故答案为:⑴吃晚饭;发月饼;喝青稞酒;唱《我爱你,中国》;
⑵“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擅长酿酒、热爱祖国的藏民形象;
⑶因为那个国庆节,在扎西大叔家,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节的有藏族、普米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同胞,我们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所以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⑷“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
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
”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⑸“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
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
”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点评】⑴概括全文内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概括即可。
⑵结合对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⑶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是一道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对每一个选项仔细揣摩,然后得出最终答案。
⑷此题考查理解自然环境的作用。
解答时要明确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映射出xx的社会问题、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主题。
结合具体内容来
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
这是一道半开放性题,解答的关键要了解小说的结尾方式与作用,①再生波澜式:震撼人心,照应前文。
②留下空白式: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③深化主题式:突出人物形象,令人回味。
④耐人寻味式:给人以喜悦欣慰,表达美好愿望。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的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
她却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 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4)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3)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4)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解析】【分析】(1)选项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的说法不正确。
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只是听到作者经常说起,是模仿作者声音而说的,这样更表现了阿长的善良和爱。
因此不是表现阿长的无知。
故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