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旱地小麦抗旱耕作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旱地小麦抗旱耕作栽培技术
作者:牟生海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09期
会宁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稀少,均在224~400 mm,年变异率大,季节分布不均,集中降在7—9月,占总降水量的60%以上,冬春干旱,秋季多暴雨,大气干燥,干燥度1.5~3.5;年蒸发量1 700~2 000 mm,是年降水量的2~3倍。
由于生产条件不能满足小麦正常发育的要求,致使会宁县旱地黄土坡地小麦个体发育不良,成穗数不够,穗少粒少。
甚至有时由于强烈的干旱,造成小麦不能抽穗,寸草不收,屡见不鲜,诸多原因限制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要使旱地黄土坡地小麦由低产变为丰产,关键在于解决好小麦生长发育与土肥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缺水和生长发育之间的主要矛盾,使小麦生长良好,群体与个体之间有很大的绿色面积,能较好地利用资源丰富的光能,制造和积累较多的光合作用产物。
因此,要进行以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深耕蓄水、秋雨春用、合理轮作、倒茬、休闲等一系列抗旱耕作制度,以保证小麦生长期对水分的需要。
1深耕蓄水,防旱保墒
黄土坡地小麦生产,关键是水的问题。
特别是旱地,在无浇灌的情况下,水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
只有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旱地农业生产才会大有前景。
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9月,而春小麦生长期为3—7月,小麦生育期间缺水是旱地小麦的重要特点。
因此,要进行旱地春小麦的生产,就是把上年的伏秋雨蓄纳起来,通过一系列的保墒工作,做到伏秋春用,保墒工作直接与翌年的小麦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会宁县一般在7月开始就有大的暴雨,此月也是夏熟作物收割的时期,因此在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接纳伏天雨水;同时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深耕要及时,深度26~33 cm,以打破上年深层的犁底层,从而起到培肥新土、接纳更多雨水的作用。
耕后的土地一直晒垡至8月底后,以后每次降雨后采用步犁进行粗犁,可以使坷垃变小,降低杂草危害,减少蒸发量。
秋收作物一般在9月收获,由于它在生长期间接纳了比较多的雨水,收获后雨量开始减少,因此根茬不易深耕,应以浅耕为主,以破坏根茬,减少蒸发量,起到保墒作用。
立秋后雨季已过,降雨显著减少,蒸发量显著上升,在立秋前后浅耕带耱,减少蒸发量,遇雨后再耙,如此反复进行,使土粒碎小,熟化土壤,为第2年春小麦生产打下基础。
冬季由于地表气温低,地下地温比较高,使地下水蒸发向地表扩散而冻凝,使地表凝聚了大量的水分,早春解冻后,要及时进行耱地,起到平地、压紧、碎土、弥缝、匀墒和保墒的作用,为小麦播种创造田间平整、上松下实的良好条件[1-4]。
2选择茬口,合理施肥
合理的轮作,有利于用养地结合。
增施肥料是小麦增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旱地小麦水固然是主要矛盾,但是为了达到预期的丰产目标,土壤肥力不可低,必须给予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般在播前施入,因为旱地农家肥运送比较困难,不能及时结合秋耕收墒之际施入底肥。
小麦一般选择比较肥的茬口,如豆类茬口;秋季中耕作物的茬口土壤结构疏松,蓄水较多,也有利于种植春小麦。
休闲地经过晒垡,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了蓄水保墒能力,也可种植春小麦,能够为春小麦的生产提供条件。
施用一定数量的无机肥作种肥,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旱地受土壤水分的限制,施肥要适宜,一般在施农家肥的基础上,施纯氮37.5 kg/hm2、五氧化二磷75 kg/hm2,配合施用,比较经济有效,化肥应以条施为好,不能直接与种子接触。
3选用抗旱品种,适期适量播种
旱地小麦要选用抗旱、适应性强和有一定丰产潜力的品种,特别要注意与适应性有关的株形结构,由于干旱缺水,宜选用矮秆、根系发达、叶片较窄、适应性好、前期发育较慢、后期灌浆快、落黄好的品种。
适期播种,能充分利用地墒,培育壮苗。
小麦出苗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温度高,有利于出苗,但根系生长不健壮,从而不利于小麦抗旱,一般播种在惊蛰前后,若播种过晚,气温高,土壤蒸发量大,不仅造成土壤干旱,影响出苗,而且幼苗生长快,缩短小穗原基形成过程,导致每穗小穗数显著减少,进而影响粒数和产量。
旱地小麦由于生育特点和水肥条件的限制,大田以主茎成穗为主,很少进行分蘖,即使分蘖大部分由于水分的限制,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成为无效分蘖,因此要达到预期的产量,必须有足够的穗数[5-7],并依靠主茎成穗,以苗增穗增产。
要使产量达1 500~2 250 kg/hm2的丰产水平,要求有效穗数达450万穗/hm2以上,平均每穗粒数20粒以上,千粒重40 g左右,因此播量一般约为187.5 kg/hm2。
种植密度过大,营养和生殖生长都差,甚至二者发生矛盾,影响抽穗。
即使抽穗,也是穗小粒少,不仅浪费用种,甚至造成减产。
播深一般控制在6~7 cm 为宜,过深过浅对麦苗生长都不利,播后应立即覆土耱地,防止跑墒。
4加强田间管理
旱地小麦的田间管理,应放在苗期的防旱保墒、防治杂草和病虫害上,一般不进行追肥,所施基肥已能够满足丰产需要。
苗期应多次耙地,以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有利于保墒,促进根系的发育,培育壮苗,有利于抗旱。
5参考文献
[1] 赵艳秋.冬小麦抗旱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2011(2):20,22.
[2] 许亚权,智广俊.对春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的商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25.
[3] 桂法银,刘岩.冬小麦抗旱保苗和春季田间管理[J].种业导刊,2009(2):31.
[4] 杨子光,冀天会,郭军伟,等.小麦苗期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29-31,50.
[5] 刘新月,张久刚,卫云宗,等.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临丰3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06(9):35-38.
[6] 张灿军,王书子.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系洛旱2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00(6):9-10.
[7] 廖祥政,马巧云,雷体文.抗旱优质小麦新品种豫麦67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02(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