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5章非选择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秋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5章非选择题含答案
(一)(2019·成都诊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洞庭湖位置图。

材料二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海陆间循环。

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

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

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解析】第(1)题,该处河流能注入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过程要从四个环节分析。

第(2)题,日变化可从材料二图中降水的时刻变化看出;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就是要分析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

(二)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5月1日10时30分,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第二十八、二十九批护航编队,在第二十八批护航编队指挥舰盐城舰举行任务交接仪式。

材料二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航线示意图。

(1)舰艇经过马六甲海峡时,护航官兵发现风浪很小,原因是什么?__位于赤道低气压带。

_
(2)护航编队行进在图中甲海域时,是 ( A )
A.顺风顺水B.顺风逆水
C.逆风逆水D.逆风顺水
(3)根据图中A、B洋流流向判断所代表的季节,A代表__冬季__,B代表__夏季__。

(4)索马里以东近海海域夏季渔业资源比冬季较为丰富,简析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__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索马里海域底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带来大量营养盐类。

【解析】第(1)题,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低气压带,风浪很小。

第(2)题,护航编队在图甲海域航行时,正值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域盛行东北风且洋流自东向西流。

第(3)题,根据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流向判断即可。

第(4)题,索马里以东近海海域夏季形成上升补偿流,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渔业资源较冬季丰富。

(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兵分两路分别就海水淡化和坎儿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小组设计了一个太阳能蒸发海水淡化的方案,如图:
(1)请说明其设计原理。

能否举出类似的例子?
__玻璃对太阳辐射来说是透明的,但它对海面具有保温作用;海水受热蒸发(淡化)遇玻
璃冷却凝结,凝结的水滴增大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水槽内形成淡水。

__农业生产中的塑料大棚。

__
第二小组的同学们奔赴吐鲁番,对坎儿井(下图)的水源、最大水量出现的时间产生了分歧……
(2)请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水源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最大水量出现在气温最高、冰雪融水最多的夏季。

(3)探讨吐鲁番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__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__
(四)读下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西北内陆__地区,是因__风力侵蚀__作用强烈而形成。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东北__风,是由风力的__搬运__和__堆积__作用形成的。

(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__地壳运动__、__岩浆活动__和__变质作用__。

(4)据岩石的成因分类,D属于__沉积__岩,C属于__岩浆__岩,其中在C岩体周围附近又有可能形成__变质__岩。

C、E、D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E、D、C__。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是风蚀蘑菇,它是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第(2)题,由于流动沙丘的缓坡为风的来向,参照指向标方位系统可知该地盛行东北风;流动沙丘是由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两种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3)题,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花岗岩侵入属于岩浆活动的范围,在岩浆侵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可引起周围岩体发生变质作用。

第(4)题,据图D岩层覆盖于E岩层之上,说明D 岩层年龄较新。

又因C侵入E、D岩层,说明C岩层年龄更新。

因此C、D、E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E、D、C。

(五)(2019·广西钦州港区质检)读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C__向斜__。

(2)我国的渭河谷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图中的__B__。

(3)寻找石油应在图中的__D__处,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__C__处。

(4)图中的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__内力__(填“内力”或“外力”)作用造成的。

(5)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趋向__平坦__,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__高低不平__。

(6)C、D在地貌上表现为__山岭__和__谷地__。

形成原因是__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作用,
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背斜顶端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__。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A处是地垒;B处是地堑;C处是向斜,其成为山地是因为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地;D处是背斜,其成为谷地是因为受到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我国的渭河谷地就发育在地堑上;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六)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横断面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在断面图右侧的括号中,注出相对应的河流位置的字母。

(2)在A附近及其以上的河流上游河段:河谷横剖面呈__“V”字__形,流水的侵蚀作用以__向下侵蚀__和__向源头侵蚀__为主;在山谷出口处附近,可形成__洪积扇__河流堆积地貌。

(3)在B、C以下的河流中下游河段:河谷横剖面呈__槽__形,流水的侵蚀作用以__向两岸侵蚀__最强。

(4)在河曲流C处,河流凹岸以__侵蚀__作用为主;凸岸以__堆积__作用为主,并可形成__河漫滩__河流堆积地貌。

(5)在入海口处,在河流中会形成__冲积岛__堆积地貌,其扩大并和河岸相连可形成__三角洲__。

【解析】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由向源头侵蚀、向下侵蚀和向河谷两岸侵蚀共同作用形成。

河流上游的河谷以向下侵蚀和向两岸侵蚀为主,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其横剖面呈“V”字型。

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河谷,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加宽,横剖面呈槽型。

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和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海滨地区的三角洲平原。

(七)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整体性__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生物(植被)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__C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A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B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D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__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__
【解析】第(1)题,由图中箭头可看出,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其中生物(植被)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区域的环境标志。

第(2)题,黄土
高原的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是水文因素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由气候所决定的;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调节;植被破坏可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第(3)题,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在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的。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各类工业废水造成淡水河污染严重,为此,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惠阳不得不花费数亿元巨资从30多千米外的西枝江上游引水解决当地居民的饮水难题。

材料二经过惠州、深圳等地环保部门多年不懈地整治,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已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水质及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多年来几近绝迹的鹭鸟、锦毛鸡、喜鹊、斑鸠等鸟类又重新回到了惠州淡水河畔安家。

(1)材料一中体现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__水对生物(人类)的影响。

__
(2)材料二中,经过人类的整治,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否产生了新的功能?属于哪方面的功能?
__是。

平衡功能。

__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哪些方面的特征?
__①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②某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__
【解析】本题以案例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材料一中河水的变化导致了人类饮水的困难,材料二中的描述体现了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为生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两个材料共同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统一演化过程和某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的特征。

(八)下面两幅图模拟的是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
A.__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__;B.__温带草原带__。

(2)图甲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__从沿海向内陆__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水分__。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__位置: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

范围: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我国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

__
(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__全球气候变暖。

__台湾岛面积变小,台湾海峡将变宽。

__
【解析】第(1)题,由题中自然带分布图可知,A为南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 为西北的温带草原带。

第(2)题,由于水分条件差异,由C到D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3)题,对比甲、乙两图可以看出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

第(4)题,植被类型整体向北推移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且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台湾岛面积可能会变小,台湾海峡可能会变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