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些重要技能
——“课堂提问”
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发端于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交流技能。
是启发性教学的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必须引起充足的重视,——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
下面就课堂“提问”谈几点个人的理解。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领会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心智活动。
(2)、促动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旧知识,回忆已有的知识,评价和增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促动理解和掌握学习的重点、要点。
(3)、反馈教学信息。
发现学生对那些内容有兴趣,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学会,为教与学提供努力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4)、协助了解学习材料,组织整理学习的知识使之系统化,协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融洽师生关系,促动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5)、便于因材施教。
既能够提问差生,也能够提问优生,让学生各尽其能,皆有收获;便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领会理解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机会。
(6)、便于组织课堂教学、控制课堂秩序。
(7)、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水平、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强课
堂活力等。
二、课堂“提问”遵循“善问”的原则
《学记》书中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即善问的教师,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关节部分,经过相当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
足见在课堂教学中“善问”的重要性。
如何提问才能称为“善问”,应遵循“善问”的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提问的科学性是指问题内容的科学性和问题本身叙述的科学性。
问题内容必须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问题本身叙述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2)、启发性原则
所谓问题的启发性,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知道的知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有感性到理性、多角度、多侧面、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水平和创新水平等。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展示例题如下:“小明在商店购买了四样学习用品,商品价格分别是文具盒8.9元、笔记本3.6元、钢笔6.4元、直尺1.1元,请问小明买学习用品一共用去多少钱?”首先我让学生自主探究。
有的学生想到了简便计算:8.9+3.6+6.4+1.1=(8.9+1.1)+(3.6+6.4)=20(元),但有的学生按顺序计算,我就启发:“89+36+64+11=(89+11)+(36+64)=200这种运算是什么意思呢?”这样一问,学生恍然大
悟,“噢!这不是整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简便计算吗?同样能够用到小数中啊!”这样的启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学生仍能够自主独立思考、自主回忆旧知,找到新旧仅仅的联结点。
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够使学生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既要求围绕“主干”问题,提出一系列紧密、层次分明,一环扣一环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难易适中的问题,将问题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循序展开,阶梯式的步步深入,让学生在问题的程序中逐渐深入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理解知识,达到对学生夯实双基、发展水平、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中导入:“1:求一个的几分之分是多少,怎样计算?2:100米铁丝剪去一段后,还剩十分之一,还剩多少米?3:100米铁丝剪去十分之七后,还剩多少米?4:上面两题有何异同之处”?提问:“上面第3题,实际上是求100米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办?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先求出什么条件”?这些问题依次提出而后层层解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同时提出的问题如果让学生深入浅出,知识点做到环环紧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意识,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实效。
三、克服障碍,鼓励学生“发问”的技巧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所以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发问的情况极为少见。
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不得法,学生没有树立自己是主人的观点,师生间感情交流较差,学生有害怕心理三方面原因。
为了克服这些方面的障碍,应使用鼓励学生发问的技巧。
(1)、为学生发问提供机会和时间。
(2)、只要问题提的得当,就要立即予以鼓励与表扬。
(3)、若问题编制的不恰当,不明确,要给予协助、补充和重新组织,以使之成为一个恰当、明确的问题。
(4)、若问题提出的水平过低,例如是一个普通的常识性问题,或书上已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或问题本身就不成立,应不批评、讽刺,要和善地向学生说明,直到学生明白为止。
德国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
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有可能实行创造性思维的。
请教室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住“提问”这个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氛围中发挥个性特长,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