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慈溪市周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慈溪市周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

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

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

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

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

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

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

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

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

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

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

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

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

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

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

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

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

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

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

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

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

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

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

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

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

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

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

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

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

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

人就该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

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

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

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

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

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

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
“大年,老沈这幅画你可得收好了。

别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
“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

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同学,为下文写我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赠画等内容作铺垫,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

B. 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
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

C. 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的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侧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

D.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

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2. 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开的声音
高学升
田间的苘麻花开了,金灿灿的十分好看。

打瓦村的村民老季本想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但他现在再也没有这份心情——老季已经两无没有吃喝,他萌生了绝食的念头——“好人都死掉了,咱这个瞎子,还活在这世上干什么?”卓冬婷因公殉职的消息对老季打击很大,他满脑子都装着那个女孩。

几年前,老季的两只眼害病,成了瞎子,家里只剩下一个十几岁的孙子小旺跟着老季过日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那天,他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打理苘麻。

打瓦村的田地种不出好粮食,倒是盛产苘麻,村前村后遍野都是。

苘麻打理利落,会有人到村里收购去制麻。

老季的家庭收入,就寄托在几亩苘麻上。

“大爷,您这是在侍弄苘麻?”村主任大成带着一个女孩走过来,女孩和老季打招呼,她甜甜的声音让老季感受到一股青春活力。

“二叔,这是县里下来的干部,来咱们打瓦村扶贫,她选了你家结对搞帮扶,你就叫她卓科长。

”“大爷,可别叫什么科长,我大号叫卓冬婷,您喊小卓或者冬婷就行!”
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因为刚到田间去,泥巴覆到膝盖。

“哦,好咧,好咧!”老季努力睁大眼睛,但他什么也看不见,身上刚增添的几分力量又跑掉了。

老季重重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家的情况太难,先前几任负责帮扶他的干部,都没有什么好办法。

女孩听到老季一声叹息,脸色凝重。

“主任,您先走吧,我留下来帮大爷打理苘麻.”
打瓦村位置偏僻,四面环水,外出都靠轮渡。

卓冬婷在打瓦村住下来,很快走遍了全村所有住户一包括老季家在内,每家的锅门向哪个方向,她都清楚地记在心里。

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上门送物资。

老季边打理苘麻边和她闲聊,“姑娘,你从城里到咱打瓦村受苦,生活可习惯?”“大爷,看您说的,我才在村里呆多长时间?要说受苦,苦了的是你们哩!”卓冬婷坐到老季对面的凳子上给他当下手,
在卓冬婷的鼓励下,老季对生活又重新充满信心。

“二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没想到这苘麻还有大用!卓科长帮助咱们联系一家制药公司,光你家每年就能增收一万多块。

”村主任大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制药公司签完协议,挨家登门相告。

打瓦村的村民很快知道,苘麻不仅是制麻的好原料,而且也可入药解毒祛风。

第二年,苘麻花开的时节到了,老季的一心情变得开朗。

“小旺,快领咱去看苘麻花。

”小旺对老季的话有当诧异:“爷爷,您说什么?…‘冬婷姑娘说,咱的眼睛不方便,但耳朵好使,一定能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

”在盛开的苘麻花旁边,传出了祖孙俩的欢声笑语。

卓冬婷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自打卓冬婷来到打瓦村,老季的开心事一件接着一件。

“大爷,医生的话您也听到了,换上眼角膜,您完全可以重见光明,”卓冬婷说服老季,带他到省城的医院检查眼睛,医生说,只要费用准备齐了,手术随时可以做。

卓冬婷听了医生的话很高兴,老季却又是重重叹了口气。

“姑娘,眼瞎怕什么?咱可以用耳朵听花开。

”卓冬婷明白老季担心巨额手术费用,她安慰说:“大爷,医生说的费用,并不是天文数字。

除了合作医疗应该报销一部分,我会为您争取上级大病救助资金,还会为您在网上筹款。

”老季的脸上再次露出开心的笑容。

打瓦村的面貌改变很大。

村里修上了平坦宽阔的公路,只缺河面上再架一座桥,打瓦村的发展瓶颈就能打破。

正在老季和全村村民幸福地憧憬之时,没想到,一则噩耗传来,让他们心痛如刀割。

为了选准修桥位置,卓冬婷亲自下水测试水深,不幸溺水身亡“二叔,你不吃不喝作贱身体,自己解脱容易,可丢下小旺他怎么办?”得知老季绝食,大成登门劝导。

“咱走了才不给小旺添累,现在政策好,还会让他饿死?”大成见劝说无效,出门沉思片刻,又返回去编了几句话骗老季。

“二叔,你听说卓科长出事不假,可你不要太难过,她目前只是受了伤,还在住院抢救呢,还是先吃点饭要紧!”“咱不信,你欺负咱眼瞎。

”在大成哀求下,老季终于断断续续开始吃饭,
这天,老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搓麻绳,大成又带着个女孩走过来。

“哦,大成,是不是冬婷姑娘来了?原来你真的没有讲假话!”大成正要搭话,只听老季突然改口说:“哦,还是不对,这脚步声不像是冬婷。


“大爷,您说得对,我既是冬婷又不是冬婷,我叫郭早春。

冬婷姐殉职后,为了纪念她,县里成立冬婷志愿者工作队,她没有完成的遗愿,由我来接替她,”不久,郭早春来到老季家。

“大爷,经过冬婷姐前期努力,现在时机成熟,我来接您去给眼睛做手术。

”“不去,咱都是快死的人,还费这钱干什么?”“二叔,村东头河面上的大桥已经破土动工,难道你不想亲眼看一看?还有宽阔的马路,还有即将投产的苘麻原材料加工厂,这些可都是卓科长拿性命和付出的心血换来的!”郭早春和大成不停相劝,老季这才答应去做手术。

苘麻花又开了。

经过苘麻地,老季突然停下脚步,竖起了耳朵。

“早春姑娘,咱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哩。

”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有删改)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写老季无心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并绝食,主要原因是卓冬婷的去世让他失去依靠,对生活失去信心。

B. 小说多次写到老季的心理变化,这样写既丰富了其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卓冬婷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

C. 老季接受卓冬婷的建议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说明他已经对卓冬婷充满信任,这也让卓冬婷感到欣慰。

D. 郭早春接替卓冬婷完成其遗愿。

“冬婷”“早春”相承,含有冬去春来之意,象征扶贫工作前景美好。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通过打瓦村前后面貌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卓冬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B. 小说注再细节描写,“卓冬婷的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这一细节,刻画了她不怕脏、累的形象。

C. .小说首尾呼应,构思缜密。

由老季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写起,以他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结尾,结构严谨。

D. 小说语言精致典雅,蕴含感人力量。

如“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6. 小说三次写到了苘麻花开,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在内容表达方面有何作用。

7.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活》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指出本小说“不平”之处并分析其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陆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

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缘由。

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就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

无声地四处漂泊。

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

我叫王海时,爸叫老王。

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

妈妈长的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

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就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

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多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的家伙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骗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
亲着我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时间多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说,什么时候走?
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香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任务完了!
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渡口,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

他们向油轮奔跑过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

说完她决然地走出油轮。

我看到妈妈昂首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上了辆很严实的汽车。

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己说我不哭,一定不哭。

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矗立着一座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一位娃周的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那上面密密匝匝的写满了数字和字母,这是妈妈缝进我的衣服里面的。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朋友,我不再是孤单的了。

可我到夜里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睡在一旁的罗陕北,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

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要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面善慈祥的阿姨。

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她们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

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

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写“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且家里的表和我的耳朵都好好的,暗示我的父母在晚上发报。

C. “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也符合孩子的视角和表达特点。

D. 最后一段写孩子们的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表现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这是本文最想表达的主题。

9.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我’的父母”?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汉太子太傅疏广之后也。

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疏之足,遂改姓焉。

祖混,陇西太守。

父龛,冯湖太守,并有名誉。

皙博学多闻,与兄璆俱知名。

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还乡里,察孝廉,举茂才,皆不就。

璆娶石鉴从女,弃之,鉴以为憾,讽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等久不得调。

皙与卫恒厚善,闻恒遇祸,自本郡赴丧。

尝为《劝农》及《饼》诸赋,文颇鄙俗,时人薄之。

而性沈退,不慕荣利,作《玄居释》以拟《客难》。

张华见而奇之。

石鉴卒,王戎乃辟璆。

华召皙为掾,又为司空、下邳王晃所辟。

华为司空,复以为贼曹属。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

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

文既残缺,不复诠次。

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

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

迁尚书郎。

时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传以相示,莫有知者。

司空张华以问皙,皙曰:“此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

”检验果然,时人伏其博识。

赵王伦为相国,请为记室。

皙辞疾罢归,教授门徒。

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

皙才学博通,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遇乱亡失。

其《五经通论》《发蒙记》《补亡诗》、文集数十篇,行于世云。

(节选自《晋书·束皙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B. 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C 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D. 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成年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 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是教导和保护太子的师傅。

C. 茂才,原本作秀才,是汉代朝廷由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的一种察举常科。

D. 记室,秘书的代称,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皙出身官宦世家。

他是汉太子太傅疏广的后代,其祖父任过陇西太守,父亲任过冯翊太守,都有好的声名。

B. 束皙擅长作赋。

他写的《劝农》及《饼》等赋,文风俚俗,受到时人喜爱;以拟《客难》作的《玄居释》受到张华的赞扬。

C. 束皙博学多闻。

几十车残缺的竹书,束皙遇到疑问就分别注释,都有义证;嵩高山下的竹简文字,他能准确辨别。

D. 束皙不慕荣利。

他被举荐为孝廉、茂才,都没有应荐;赵王司马伦当相国时,请他为记室,束皙托病退休回家。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

(2)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

15. 束皙为什么“久不得调”?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三首(其三)
张耒
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

幽花避日房房敛,翠树含风叶叶香。

养拙①久斑藏姓氏,致身②安事巧文章。

汉庭卿相③皆豪俊,不遇何妨白发郎。

【注】①养拙: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②致身:出仕。

③白居易诗有云:“汉庭
卿相皆知已,不荐扬雄欲荐谁?”借扬雄的典故表明自己才华卓绝却无人引荐的苦闷。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枣径瓜畦”写出乡村生活的恬静,“白衫乌帽”描绘出诗人山野农夫般的朴素形象。

B. 颔联写幽花躲避夏日骄阳,村里低矮的草屋聚敛在一处;绿树迎风招展,风带来绿叶的芳香。

C. 诗歌前两联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用语平易晓畅,恬淡优美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清闲的心境。

D. 尾联和白诗一样写到“汉庭卿相”,却反其道行之,丝毫没有不被赏识的失落与惆怅。

17. 诗人在本诗中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曾说“思而不学则殆”,此意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相近。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词人借用典故,表达北伐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为对答语,其中有两处不合语境、不得体,请选出并作修改。

①一日本太太对到访的李教授夫妇说:“先生太太举止文雅,不像中国人,像我们日本人。

”李夫人说:“太太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山川异域文明同源,中国文明曾哺育日本。


②主考官接过女大学生递上的自荐书,看看她说:“哇塞,你身高有一米七吧?穿上高跟鞋的话比我高出半个头啦。

”女生想活跃气氛,笑着说:“别悲观,浓缩的都是精品嘛!”
③男主持人问选美被选中的小姐:“你心中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她答道:“什么样子?反正不是你这个样子。

”主持人向小姐深鞠一躬说:“太好了,你这么说是我的荣幸。


④老教授病愈出院开心地对多日照顾他的实习医生也是他的学生小李说:“多亏你忙前忙后,我这病才好得快!”小李说:“老师高寿,身体硬朗,我真高兴呀,欢迎您再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国家专营,也叫国家专卖,②是由国家专控某种商品,需要得到相应的许可才可以生产或销售的商品。

③国家专营的商品,古代称为榷。

④如榷盐、榷铁、榷茶、榷酒等。

⑤从春秋到清朝,中国实行过两千六百多年以上的国家专卖制度。

⑥最早提出榷概念的,是著名的经济学家、齐相管仲。

⑦不同的朝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