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三年级语文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教案1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维生素C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
文章采用故事的形式,借助于曲折的情节,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学生只要能读顺读通,理解内容,弄清维生素C对保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可以了。
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课内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每天都给同学们一颗维生素C,你们知道维生素C吗?
2、那维生素C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被谁发现的呢?
3、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维生素C的故事》。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质疑(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抓住“海上凶神”一词做文章
1、说说这个词读了你有什么感受?读课文,说说它是如何伤害船员的,读出你体会的感受。
师:海上凶神这个名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可怕,很恐怖。
生:这是海上独有的疾病,来势很猛,很凶狠。
生:它来的很神秘,像是死神的代言人。
来的很迅速,无法阻挡。
师:这样一种海上独有的,在船员们没有意思到,就如死神般降临的疾病,是怎样夺取船员的生命的,请你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来将这可怕的“海上凶神”来临的情景,读给大家听听。
指生读
2、到底什么是“海上凶神”?
师:这样可怕的疾病到底什么病呢?
请你们在默读课文,然后用书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
生读出课文的最后一段,简介是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就是“海上凶神”
教师介绍关于维生素c的科学资料
3、为什么会出现维生素c缺乏的情况,读课文用书上的语言说一说。
(1)海上生活不仅……而且……
(2)人们发现野果子和其他一些水果、蔬菜都含有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
因为海上生活很艰苦,船员只是吃鱼和黑面包,没有水果和蔬菜吃。
而蔬菜和水果中才含有维生素c,所以他们就出现了被称为“海上凶神”的“坏血病”。
结合这两点就能说清楚。
4、在发现维生素c能治愈“海上凶神”的过程中,哥伦布的情感出现了那些变化,请你们自己再默读课文找出来,然后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找出:哥伦布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又惊又喜
说说哥伦布心情沉重,噙着眼泪(悲伤)的原由?
讨论:哥伦布将生病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样的做对吗?要求小组在课文字里行间中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观念。
简介哥伦布的航海伟大事迹。
再读表达哥伦布心情的句子,将哥伦布矛盾的心理读出来。
教师过渡到又惊又喜
将这种惊喜的对话情景读出来。
5、很多发现都是很偶然的,请学生说说哪些发现是很偶然的?
病重的船员是怎么对哥伦布说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
病重的船员为什么在荒岛上能转危为安?“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原因是什么?
病重的船员在荒岛上是靠什么维持生命的?
3、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①动笔读书:读读找找,自己解疑。
②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感人的话,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
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4、交流。
(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哥伦布简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
三、总结延伸
课件出示有关维生素的小知识。
《维生素C的故事》教材研读与教学流程:
本文讲述了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在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途中,船员们中十几人得了“海上凶神”这种疾病,但是在荒岛上他们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
从而发现了维生素c的存在,同时为人类治愈“坏血病”找到了方法。
本文的重点应该是两点,一缺乏维生素c所引发的问题。
二维生素c的意外获得包含着哥伦布的思索。
第一点扣住“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
”这是这一段的总起句,“非常艰苦”是本文中缺乏维生素c的原由。
可以通过读文了解“艰苦”是指“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同时也是指得了重病没有医生医治。
理由“哥伦布一回到意大利,就把这些船员起死回生的奇迹讲给医生们听。
”说明船上没有医生。
“危险”就是生命受到威胁。
1、风浪的威胁2、疾病的威胁。
“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
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体会这个“海上凶神”名字中蕴含的意思。
“望着四周一片茫茫的海水,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
”表现了哥伦布的矛盾,舍去船员于心不忍,但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也是难受的,再说,如果这样耽误下去,可能的探险活动就会失败。
这里可以通过学生设想哥伦布的想法,来体会矛盾的心情,为下文体会哥伦布的喜悦做铺垫。
“哥伦布又惊又喜”惊喜的“起死回生”,和下一段中的这个词联系起来理解。
同时为维生素c的发现打下了基础,这个段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
课文的最后一节就是维生素的作用介绍,同时也是对全文中科学疑惑的解答。
但是真是这一段,我们可以引出其他维生素的发现史。
同时结合《普洛米修斯盗火》中的那句话“人类文明向前进了一大步”来理解这个发现的伟大。
教学流程:
抓住“海上凶神”一词做文章
1、说说这个词读了你有什么感受?读课文,说说它是如何伤害船员的,读出你体会的感受。
课堂实录:
师:海上凶神这个名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可怕,很恐怖。
生:这是海上独有的疾病,来势很猛,很凶狠。
生:它来的很神秘,像是死神的代言人。
来的很迅速,无法阻挡。
师:这样一种海上独有的,在船员们没有意思到,就如死神般降临的疾病,是怎样夺取船员的生命的,请你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来将这可怕的“海上凶神”来临的情景,读给大家听听。
指生读
2、到底什么是“海上凶神”?
师:这样可怕的疾病到底什么病呢?
请你们在默读课文,然后用书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
生读出课文的最后一段,简介是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就是“海上凶神”
教师介绍关于维生素c的科学资料
3、为什么会出现维生素c缺乏的情况,读课文用书上的语言说一说。
(1)海上生活不仅……而且……
(2)人们发现野果子和其他一些水果、蔬菜都含有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
因为海上生活很艰苦,船员只是吃鱼和黑面包,没有水果和蔬菜吃。
而蔬菜和水果中才含有维生素c,所以他们就出现了被称为“海上凶神”的“坏血病”。
结合这两点就能说清楚。
4、在发现维生素c能治愈“海上凶神”的过程中,哥伦布的情感出现了那些变化,请你们自己再默读课文找出来,然后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找出:哥伦布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又惊又喜
说说哥伦布心情沉重,噙着眼泪(悲伤)的原由?
讨论:哥伦布将生病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样的做对吗?要求小组在课文字里行间中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观念。
简介哥伦布的航海伟大事迹。
再读表达哥伦布心情的句子,将哥伦布矛盾的心理读出来。
教师过渡到又惊又喜
将这种惊喜的对话情景读出来。
5、很多发现都是很偶然的,请学生说说哪些发现是很偶然的?
引用一句话“如果你不懂得思考,即使苹果在你头上砸上千次,也是没有任何作用”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了解天火之谜的谜底。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情感与态度: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校网络,来了解奇妙地国际互联网,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其奇妙。
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
当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
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
二、理解句义,启发质疑。
1、齐读
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天涯,比喻距离(远);咫尺,比喻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吗?(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
(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
4、全班齐读。
5、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国际互联网
6、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三、自学解疑。
1、那你最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2、样子、工作、作用。
(学生交流)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其实这篇课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介绍的。
谁来读。
3、电脑出示:
4、这些知识是听老师讲呢,还是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呢?
5、真是好样的。
请同学们看探究导航:
电脑出示:
读:读读课文,找出与这三个问题有关的语段。
悟:读读这些语段,体会体会,自己读懂了什么。
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6、明确了吗?那我们就先自己探究吧。
7、同学们,把你找到的语段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你的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示。
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吧。
)
四、交流共享。
(一)同学们,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吗?
1、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电脑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指名读文中的那段话。
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要点:国际互联网真大。
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到它的大?相机点击。
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到它的大呢?
3、国际互联网那么大。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朗读指导)
4、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
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象这张巨大而神奇的网。
5、(电脑出示:蜘蛛网的形象)同学们,这是一张蜘蛛网。
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想象中它就像一张巨型的蜘蛛网。
这张网好大呀,它能把地球团团包住。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会读得更好。
(二)交流第二个问题。
1、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请同学们看屏幕:国际互联网是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同学们,你们学得真棒。
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吗?好,请看。
5、电脑出示:小明想与一位美国朋友联系,请你帮助他想出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拍电报、寄信,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网上发电子邮件、网上通电话、发送传真)你会建议小明采用哪种联系方式呢?为什么?(板书:快捷方便)
6、正因为国际互联网快捷方便,所以课文中说(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
(三)交流作用。
1、国际互联网是如此快捷方便,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2、指名读。
3、电脑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
(1)一起来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用很多。
内容丰富(板书)它和我们息息相关。
(4)这么多的作用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呢?(;可以)
(5)这五个方面在朗读的时候语气一样吗?语气加重。
(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自由读)(6)齐读。
(7)难道国际互联网就这五个方面的作用吗?那作者不就写了这五个方面吗?(省略号)
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作用呢?网络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开发、创新,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比尔盖茨。
(8)引导学生质疑。
五、网上漫游:逛“网上商场”,学校网站感受互联网的奇妙。
六、谈收获。
我们研究了国际互联网,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啊。
总结:科学的发展是迅猛的,网络的潜能是无尽的,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将来为人类的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七、课后实践。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你把你的作业发送到老师的电子信箱,老师将在网上批改你的作业。
习作5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
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醒狮,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1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自由读读两则例文片断,并思考:这两篇习作分别写的什么内容?你觉得两篇习作在写作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2互相交流
两篇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熟悉的事物,是文章生动、有趣;
3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在齐读例文,并思考:在自述时,可以写那些内容呢?
读后同座、小组交流
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
4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再读读例文芊的阅读提示和例文后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用自述的形式,选自己熟悉的事物,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习作写的具体、生动、有趣。
5自己确定写作素材
教科书小书包课桌电视机电冰箱等等
6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7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完成习作以后,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修改自己的习作
班级中交流
练习五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
(3)教师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
(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可查字典。
(5)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以下词义供参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
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
形容人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
形容著作极富。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4.反馈。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
(2)集体背诵。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试读,正音。
(3)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
(4)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抒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5)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3)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
19、诚实和信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能力目标: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大人讲过《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牧童站在山坡上焦急地呼救为何山坡下的人不去救助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是呀,这个牧童不诚实,就得不到大家的信任。
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诚实和信任的课文。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轻声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课后的生字表。
第二遍,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围绕诚实与信任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遍,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
引导说出课文大意
引导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可分成几段?
1、(1—3)“我”深夜驱车发生事故,留下字条主动承担责任。
2、(4—10)小红车主人对“我”的诚实和信任深受感动。
3、(11)小红车主人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三、精读理解课文第一大段
出示:“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车祸的?从什么地方看出“我”的诚实?
1、自由轻声读第一段。
思考问题。
2、讨论并回答:“我”是在自然环境很恶劣、小红车主人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的情况下发生车祸的。
出示: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从“我”的想法和做法都可以看出“我”是个诚实的人。
3、指名读1—3自然段。
评读。
4、齐读。
小结:在常人看来,这场车祸,责任并不完全在“我”的身上,况且当时周围并无一人,“我”
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而“我”留下了字条,也留下了“我”的诚实。
三、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能力目标: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情感目标: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同桌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认真朗读课文4——10自然段,体会人物对话,从中读到了什么?
2、指名分角色读
3、交流
从“我”的“对不起”、“不小心”、“表示歉意”、“把钱寄给你、”“费用由我来支付”看出了作者诚挚的歉意和诚实的态度。
从“向你表示感谢的”、“使我很感动”、“留下诚实和信任”、“再一次谢谢你”等词语表示车主主动打电话给作者的目的不是索赔而是真诚地感谢。
4、重点句理解
出示句子,朗读并理解: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
指名读
自由读,说说从中理解了什么?
指名分角色朗读。
指名演一演。
5、略读课文第三部分
齐读第11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车主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
二、总结课文
师述:本文写“我”深夜驱车撞坏小红车的反光镜,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字条承担责任,感动了车主。
说明“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三、回归整体
听读课文,读读出示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诚实和信任”作为题目?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更好的题目?
四、拓展练习
1、迁移:试着围绕一个中心与同学、老师或亲戚打电话,做到条理清楚。
2、拓展:收集有关“诚实”的故事或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所说的‘诚信’非常有特色,留下的一张诚信纸条本身就极具创造性,这样做本身就是世界少有的。
这种世界少有必要会引起后面精彩的世界,按理说是打电话要钱,事实上是回应诚信,这种诚信通道就是这样被打通的。
这一课非常有现实意义,事理非常简单,但哲理却非常深刻。
”引自高子阳老师原话。
的确如此,这种事情可能每天发生的机率太小了!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那种相互信任,需要创造相当的氛围。
这是我的一个困惑,如何创造出这种气氛?
20、珍珠鸟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
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本学期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的相处的乐趣。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珍珠鸟: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各自然段写上序号。
(2)、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下面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拨开、细腻、淘气、索性、帮晚、呼唤、扭动、不由自主、信赖、居然、神气十足
2、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下列生字:
撞、傍、蹦、唤、肩、腻、扭、赖、蔓、雏
(2)、解释词语
拨开、细腻、淘气、呼唤、扭动
(3)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齐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
1、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
(2)第1自然段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高兴、喜悦)这一段最后一句话里的"巢"指什么?(鸟的窝)"舒适而温暖的巢"是谁给珍珠鸟安排的?(是课文里的"我"给安排的)这反映"我"对珍珠鸟什么的感情?(反映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
(3)"我"对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齐读第2自然段再回答。
"垂蔓"、"蒙盖"、"幽深的丛林"是什么意思?"我"把鸟笼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下面,让珍珠鸟得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说明我对珍珠鸟的喜爱。
(4)小结: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写字指导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这些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三遍。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讲了哪四个内容?
2、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珍珠鸟雏儿的外形特点怎样?
三、细读"活动情况"
(一)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4--6句,简要说说每一节中珍珠鸟的活动情况
2、板书:笼子周围屋里小桌上 "我"的窗口
(二)细读句4
1、自由读句4 导读: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珍珠鸟的可爱?用"о"圈出有关词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用"--"划出有关句子。
2、关于珍珠鸟的可爱(以句子为单位,交流圈划的词语、体会)
(1)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a 读句交流词语。
b 进行补充发言。
C a生进行朗读。
D 余生评价指名再读 E 齐读:增加难度(2)"……竟然……小桌上……"
(3)"……挨近……蹦……俯……喝茶……偏……瞧瞧……"
(4)"……啄……笔尖……。
"
(5)"……啄……手指……。
" (讨论方法同句①)
3、流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配乐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