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虚喻实 似幻还真——《猴山之梦》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以虚喻实似幻还真
——《猴山之梦》解读
孟宪杰湖州师范学院
摘要:沃尔科特的戏剧作品《猴山之梦》以主人公马卡克回到非洲的梦幻之旅表现了加勒比人文化归属的失落感,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感与文化寻根的心理经验。
作品以梦幻指喻真实,以想象的空间建构来体现真实的文化冲突和加勒比人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加勒比;流放;寻根
作为加勒比诗人和剧作家,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的作品因其多元文化的创作背景,对加勒比民族历史和演进的寻根溯源而独具艺术魅力。
与诗歌相对比,国内研究者对其戏剧作品所给予的关注较少。
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我们对加勒比英语区的历史与社会了解甚少,对其文学状况的了解也较片面。
加勒比海地处南北美洲之间,受强大的美加文学和卓然独立的西葡文学的遮蔽,难得进入我们的视野。
《猴山之梦》被认为代表了沃尔科特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剧本展现的是西印度岛屿的一个烧炭老人马卡克(Makak)回归非洲的幻觉和梦境。
通过独特的梦幻空间叙事,作品表现了加勒比民族文化归属的失落感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感。
处在文化“流放”状态的加勒比人寻求摆脱边缘身份,进入“家园”文化的中心地带,建构具有加勒比特性的自我生存空间。
一、亦幻亦真:梦幻与真实的对话
马卡克是生活在“一个西印度岛屿”的黑人,他烧炭卖炭,勉强维持生计。
他被称为“没有头脑、没有意志、没有姓名、没有自己部落”(Walcott 1970:222),没有文化身份的人。
由于酗酒闹事马卡克被监禁。
身处狱中的他展开了走向非洲故乡的梦幻之旅。
在月亮幻化的女人的指引下,马卡克认定自己是“狮子和国王家族的后裔”。
他“看到非洲”,听到“长笛声(291)”,他带着朋友兼仆从,用自己的“超能力”挽救垂死的病人;他成为非洲部落的国王,审判白人文明……马卡克将自我交付给回归非洲的诉求和梦想。
梦幻中的马卡克经历了空间移位和转换——从“他者”世界到自我世界的转换,从历史既定的空间向自我塑造和自我救赎的空间的转换。
马卡克回到非洲的梦想和“对非洲身份的寻求”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幻想”,在剧中,他的狱友泰格和索雷斯,他的朋友莫斯提克,狱监莱斯特德等人都是这个梦境的参与者。
处于剧本之外的黑人观众也是梦境的参与者,他们感同身受,因为他们也怀着相似的梦想(Lloyd Brown 1993:194-195)。
马卡克的回归之梦是由作家,剧中人物和观众或读者共同创作和完成的。
《猴山之梦》唤起了那些远离非洲,处在地域、文化、心理和血缘的“流放”生存状态的黑人和具有黑人血统的混血种族的共鸣。
《猴山之梦》用梦幻指喻真实,它所表现的是现实中加勒比种族的集体经验。
民族大流散的历史命运使得寻找文化空间,建构文化身份成为加勒比作家的历史使命。
剧中的马卡克身居牢房,窘迫逼仄的空间对应了加勒比黑人的生存状态;他头脑中的非洲血缘的归属感则表现
了黑种克里奥尔人的心理渴望;他的借助梦幻,无果而终的家园追寻体现了加勒比人无法到达的心理想象和文化宿命。
二、以虚喻实:虚幻对现实的消解
在戏剧里,马卡克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幻梦中。
梦境为剧本的主要部分,占据大量篇幅,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差距被一点点弱化和消解。
现实世界的黑人马卡克自认丑陋,不能面对自我的身份。
他觉得自己没有依托,“只是个影子罢了”(Walcott 1970:311)。
在那个“法律不允许你长得黑”(280)的世界,马卡克是无法自我拯救的。
他选择借助白色的力量摆脱困窘压抑的现实——他所“看到过的最可爱的”女人“像月亮那样漂浮过来”(235),告诉他属于他的真正的名字、身份和归宿。
剧中的“月亮”、“白雾”和白种女人象征着殖民文化和白人文明。
马卡克在梦幻中与白人女子亲昵、交谈,象征性地占有了白人文明和尊严。
凭借白人女子的神启般的感召和权威,马卡克得以展开了非洲之旅的想象。
他由“影子”变身为“影子中间的国王”。
他受到拥戴,坐在“金色的椅子”上发号施令,审判白人文明。
马卡克的梦想实践了对历史的反叛和对现实的跨越,展现和颠覆了白、黑族群的主从关系和优越/自卑感,打破了既有生存秩序的正当性及权威性。
当“白”的力量附身时,他仿效白人的权势和跋扈,高高在上,拯救生命,审判文化,主宰他人的命运。
戏剧以梦幻的吊诡从内容和形式上消解了业已定型的历史,解构了加勒比世界的黑白二元,颠覆了现实世界的既有空间模式。
马卡克借助虚幻谋划和塑造了自我身份,获得了支配空间和他者的权力,实现了主体性的转换和认同。
正如“影子”是虚幻的符号,虚拟的梦境则是对现实的戏仿和嘲讽。
对于多元文化混合产物的加勒比人,黑与白的相容相冲是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世界。
“流放”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移位”的努力就成为加勒比作家笔下人物的生存特征。
三、小结
在戏剧的最后,马卡克回到现实的监牢里。
不过,他未放弃梦想,他“要回家,回到起点”。
这里的家园是一个文化想象和符号。
无根,无主的加勒比人无法找到漂泊的终点。
殖民的历史、生存的现实、加勒比与非洲大陆几百年的文化远隔使得“非洲认同”成为虚幻的想象和模仿。
可以说,通过剧本的上演和观众(读者)再想象和再创作的双向互动,《猴山之梦》以极具象征意义的梦幻时空叙述演绎了加勒比族群在文本和现实的多维空间的“寻根”旅程。
参考文献:
[1]Walcott,Derek.1970.Dream on Monkey Mountain and Other Plays.[M]New York:Farrar Straus&Giroux.
[2]Brown,Lloyd.1993.Dreamers and Slaves[C]//Hamner,Robert D.ed.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Derek Walcott.Washington D.C.:Three Continents Press.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