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地震中的父与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解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是围绕“父母的爱”这一专题编写的。

编者意图: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

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故事。

主要特点: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

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

最后写经过38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这篇课文对于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情感真挚,刻画了一个执着的伟大父亲的形象。

父亲的爱也让儿子从他的身上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文本解读】
品读文章,不难发现,父亲的形象聚集在三个场景的描写中:面对废墟,坚定站立;不顾劝阻,坚持挖掘;日以继夜,伤痕累累。

透过三个场景,我们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亲,但对学生而言,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怎样让父亲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透过语言文字触摸到一个有温度的、立体的、生活的父亲呢?
一“跪”一“站”中,品父亲的坚强
【场景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解读】聚集细节,父亲绝望地“跪”和坚定地“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是什么力量让父亲从绝望的“跪”中坚强地“站”了起来?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庄严的承诺。

一“站”一“跪”中,一个恪守诺言、说到做到的父亲形象鲜活起来了。

一问一答中,品父亲的坚定
【场景二】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解读】在其他父母看到这片废墟、绝望地离开时,父亲却一直在挖掘,好心人拉住他,消防队长挡住他,警察劝他,他都没有离开,只是眼直直地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父亲眼神里,透出来的是期望、是孤独、是无助,但更是坚毅。

因为有一个信念有力地支撑着他:“儿子在等着我!”“直直的”眼神,加上“一个念头”,透过一问一答,让我们看到一个信念坚定、绝不放弃的父亲形象。

一分一秒中,品父亲的坚韧
【场景三】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解读】这段文字,可谓字字千钧,字字见血。

36小时,这是什么概念啊?这是整整两天一夜的不吃不喝不眠。

从父亲的外形、神态描写中,可以想象36小时里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啊。

然而,他承受的仅仅是肉体的辛苦吗?儿子生死未卜、妻子受伤在家、余震随时会来,这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啊!透过语言文字,走进父亲内心,想象文字背后发生的事,凸显的是一个契而不舍、坚毅如山的父亲形象。

以上三个片段,侧重点是不同的,表现的内涵也不同。

在一个坚强、坚定、坚韧的父亲形象中,我们读出了父爱就是庄严的承诺、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行动。

这样的解读,把父爱具体化、立体化了,于学生来说,是可触摸的、形象的爱。

基于以上的分析理解,结合课标和学生实际,我们制定了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确定为: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资源整合点
关于“5 12”汶川地震的感人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